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 第27章 藏技于民

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第27章 藏技于民

作者:花小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2:03:36

汉中,骠骑大将军府。

陈到伏案疾书,面前的绢帛上并非军阵图或北伐方略,而是一份关于《劝工兴农,以实府库疏》的详细纲要。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如同一次高烧后的冷敷,让他沸腾的热血冷静下来,开始从更根本、更长远的角度审视蜀汉的强国之路。

他深知,战争的胜负,绝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一时的谋略与勇武。强大的国力,才是支撑长期军事行动,乃至实现“克复中原”宏愿的坚实根基。而国力源于何处?源于仓廪充实的粮食,源于技艺精湛的工匠,源于商贸流通的财富,更源于那万千黎民百姓的生机与活力。

“白毦兵再锐,元戎弩再利,若无后方源源不断的粮草军械,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陈到放下笔,喃喃自语。他的目光越过窗棂,仿佛看到了将作院里那日夜不息的炉火,以及炉火中锤炼出的、远超这个时代水平的“章武钢”和精良军械。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这些因军事需求而催生出的技术突破,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军营之中!它们应该,也必须,为提升整个蜀汉的国力服务!

数日后,丞相行营。

诸葛亮仔细阅读着陈到呈上的奏疏,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微微颔首。奏疏中,陈到详细阐述了“技术扩散”的构想:

核心主张: 在确保军事核心技术(如元戎连弩精密结构、白毦兵特殊装备工艺、章武钢最尖端冶炼法等)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将有选择性地、分步骤地将部分已成熟或次一级的非核心军工技术,通过有偿授权或无偿指导的方式,推广至民间手工作坊及广大农村。

具体措施:

1. 农具革新: 将曲辕犁的制造图纸、水力鼓风机的简化模型、以及利用“章武钢”次品料或普通精铁打造更加坚固耐用锄头、镰刀的技术,由各郡县工官负责,向辖内铁匠铺和农户推广。

2. 工具普及: 将标准化度量衡器具(源于军工生产的需要)、改良后的木工工具(如更锋利的刨、凿、锯)的制作方法,传授给民间工匠。

3. 工艺下沉: 将部分相对简单的金属热处理、防锈处理工艺(源于兵器保养),应用于民用铁锅、剪刀、犁铧等产品的制造,提升其使用寿命。

4. 管理模式: 建议由官府主导,设立“工师”职位,负责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对于采纳新技术的作坊,初期给予税收减免或原料优先供应等优惠;对于成效显着者,可由官府出资收购其部分产品,或授予“官准”标识,鼓励良性竞争。

预期目标:

· 农业: 提升耕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解放部分劳动力。

· 手工业: 提升民用产品质量,刺激民间工匠创新,形成特色产业(如蜀锦之外的铁器、工具)。

· 商业: 优质民用产品可内销亦可外销(在控制下),增加税收,活跃经济。

· 军工: 民间工艺水平整体提升后,战时可更快动员、转化生产能力,为军队提供更优质的后备物资。同时,将作院可专注于更高端的技术研发,形成军民良性互动。

· 民心: 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国家强盛带来的生活改善,增强归属感与凝聚力。

陈到在奏疏最后写道:“……臣尝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我将作院之‘渔’,若只藏于深院高墙,则其利有限。若散于民间,使百工得法,万民受惠,则涓涓细流,终成江海。此所谓‘藏技于民,则国用不匮’之长远之道也!昔日秦以耕战立国,今我大汉,当以‘技’辅‘耕’‘战’,方能根基永固!”

看到“藏技于民,则国用不匮”这八个字,诸葛亮眼中骤然爆发出明亮的光彩!他猛地一拍案几(并非愤怒,而是激动):“妙!妙极!叔至此言,真乃治国安邦之良策!直指根本!”

他站起身,在室内快速踱步,羽扇轻摇的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内心的不平静:“我一直思虑,如何能让我季汉国力持续增长,以支撑北伐大业。仅靠成都平原之富庶与南中矿藏,犹嫌不足!若能将军工之利,反哺于民,使农人耕者有其利器,工匠造者有其良法,则民富而国强,军需自然充盈!此策若行,不亚于十万精兵!”

他立刻召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将陈到的奏疏传阅。

蒋琬看后,抚须沉吟:“大将军此策,立意高远。然……将军工技术扩散民间,是否会致使机密外泄?若被魏吴细作窃取,岂非资敌?”

费祎也道:“文伟公所虑甚是。且民间作坊水平参差,恐难以掌握精良技术,若粗制滥造,反而败坏名声。”

陈到早已料到会有此疑问,从容答道:“蒋公、费公所虑,皆在情理。故而奏疏中明确,‘非核心’与‘严格保密’为前提。例如,我等推广的,是简化版的曲辕犁,而非井阑冲车;是普通精铁农具锻造,而非章武钢核心秘法与元戎弩机括。此其一。”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其二,可设立准入与监督机制。欲学习新技术之作坊,需向官府登记,由‘工师’考核其资质,并定期检查。技术资料由官府控制,不得私自抄录外传。产品需达到标准,方可使用‘官准’标识,劣质者取缔资格乃至罚没。如此,既可保证质量,亦可最大限度防止技术流失。”

“其三,”陈到目光炯炯,“即便魏吴偶得一二简化技术,其国整体工匠水平、组织能力、资源调动,亦难与我系统性推广相比。我此举意在提升我整体国力根基,此消彼长之下,优势仍在我方!且技术本身亦会不断进步,我将作院仍在研发更新、更优之法,无需过分担忧。”

董允主管宫中和官员监察,对民生较为关注,他点头道:“下官以为,大将军此策利大于弊。若能令百姓用上更锋利的镰刀,更省力的犁具,则秋收可增,民力可舒,此乃稳固人心之实政也。”

诸葛亮见核心幕僚基本达成共识,当即决断:“好!既然利弊已然明晰,便当雷厉风行!此事便由叔至总揽,蒋琬、费祎从旁协助,董允负责监督地方官吏执行,不得借机盘剥百姓!即刻从汉中、蜀郡选取数县试点,待成效显着,再推广全国!所需钱粮、人员调配,一应优先!”

“臣等领命!”众人齐声应诺。

在诸葛亮的全力推动下,这项名为“工授于民”的政策,开始在以汉中为核心的几个试点郡县悄然展开。

南郑城外,一处官营铁匠坊旁,新挂起了“农器改良所”的牌子。 几名从将作院来的老工匠,正在向数十名招募来的民间铁匠和农户代表,讲解曲辕犁的构造原理和打造要点。图纸挂在墙上,实物摆在院中,工匠们手把手地教导如何弯曲犁辕、调整犁评。

起初,这些民间匠人还将信将疑,但当他们亲手尝试,发现这“弯木头”确实比直辕犁省力灵活得多,并且官府承诺,首批试制的合格犁具,将由官府按价收购时,热情顿时被点燃了。

梓潼郡的一个山村, 郡里派来的“工师”带着简化版的水力翻车(筒车)模型,在里正和乡老的陪同下,考察村边溪流的地势。经过测算,选定了一处水流较急的河湾。“工师”指导村民如何搭建木架,安装叶片和竹筒。当清澈的河水被那自行旋转的筒车源源不断地提上高坡,流入干涸的田地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老农抚摸着湿润的泥土,激动得老泪纵横:“神器!真是神器啊!往后,再也不用看着坡上的好地干瞪眼了!”

成都锦官城附近, 几家较大的私人织锦作坊,获准学习一种新的丝线整理和染色固色技术(源于军旗、号衣染色工艺的改良)。虽然核心的提花技术和独特染料配方仍被严格保密,但这已足以让他们织出的锦缎色彩更加鲜艳持久,次品率下降,在与其他地方(包括魏吴)的锦缎竞争中,优势更加明显。

陈到也并未忘记他的白毦兵。他下令,白毦兵在野外拉练、测绘地形时,若有闲暇,需协助当地百姓勘探小型水利(如寻找合适筑坝地点)、指导简单的筑路技巧(如夯实路基)。这既锻炼了士兵的工程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了军民关系,将“技术”的恩惠,以最直接的方式播撒出去。

当然,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匠人试图偷学更精密的军工技术而被查处;有地方官吏想借此摊派勒索,被董允派出的巡查使严惩;也有农户因循守旧,不愿尝试新农具……但在朝廷坚定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下,这些问题都逐步得到解决。

数月之后,试点地区的成效开始显现。

汉中平原上,使用新式犁具的田地,秋收时亩产普遍有了半成到一成的提升。利用筒车灌溉的坡地,首次种上了水稻。民间铁匠铺打出的锄头、菜刀,质量明显优于以往,甚至开始有小商人收购,贩往南中等地。成都的蜀锦,在保持了原有精美图案的同时,色彩更加夺目,在商路上更受欢迎。

府库的税收,因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而有了稳定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一种重视技术、鼓励创新的风气,开始在蜀汉境内悄然形成。

丞相府内,诸葛亮看着各地报上的试点总结,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欣慰笑容。他对陈到说道:“叔至,昔日你献上元戎弩、白毦兵,乃强我之矛与盾。今日你推动这‘技术扩散’,乃是强我之筋骨气血!有此根基,何愁大业不成?”

陈到谦逊道:“此乃丞相运筹帷幄,诸位同僚齐心合力之功。到只是顺势而为。”他心中明白,这“技术扩散”的种子已然播下,它所带来的国力提升,将是持续而深远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下一次北伐,更是为了打造一个真正强盛、根基牢固的季汉。

藏技于民,润物无声。当军用的锋芒转化为民生的厚度,蜀汉这台战争机器,便拥有了更加澎湃而持久的心脏。下一次北伐的号角,将在更加丰饶的土地和更加富足的民力支撑下,吹响得更加雄浑有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