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 第64章 隆中对

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第64章 隆中对

作者:花小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02:03:36

夜已深,成都丞相府的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

油灯的灯芯偶尔噼啪作响,爆出一小团灯花,将伏案疾书的诸葛亮的身影投在墙上,拉得悠长。

他刚刚批阅完最后一份关于粮草调配的公文,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正欲起身活动一下筋骨,门外传来了轻而稳健的脚步声,以及甲叶摩擦的细微声响。

“丞相,陈到求见。”门外传来卫兵的通传。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请叔至进来。”

书房门被推开,一身常服的陈到大步走入,虽未着甲,但军旅生涯赋予他的那股挺拔与沉稳气度却丝毫不减。

他手中捧着一份颇为厚实的卷轴。

“打扰丞相休息了。”陈到拱手一礼,声音沉静。

“无妨,亮亦刚处理完庶务。”诸葛亮温和一笑,示意陈到坐下,“叔至深夜前来,必有要事。”

他的目光落在陈到手中的卷轴上。

陈到并未立刻坐下,而是将手中的卷轴双手奉上:“确有要事。此乃末将连日所思,关于我大汉未来十年发展之浅见,不揣冒昧,草拟成文,恳请丞相过目指正。”

诸葛亮眉头微挑,接过卷轴,入手颇沉。

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看向陈到,烛光映照下,这位爱将的目光沉稳而坚定,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哦?叔至竟有如此长远之策?快请坐,细细说来。”

诸葛亮兴致盎然,他深知陈到并非纸上谈兵之辈,其见解往往切中要害,且颇多新奇却又行之有效的点子。

陈到落座,身体微微前倾,开始阐述他的想法,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丞相,经此汉中、夷陵两役,虽胜却也暴露出我大汉之根基仍显薄弱。”

“两线作战,粮草、兵员调配已是捉襟见肘。若想未来北定中原,或东出雪恨,非有坚实国力不可。”

“故而,末将以为,未来五到十年,当以‘内政优先,厚植根本’为第一要务。”

诸葛亮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那份卷轴。

“其一,内政方面。”

陈到目光炯炯,“末将在训练白毦兵时,曾推行一套量化考核、分工协作、优胜劣汰之法,成效显着。”

“窃以为,可择选数处军屯或官营工坊进行试点,将此管理法稍加变通,用于农事生产与器械制造。明确奖惩,提高效率。或可增产一到两成。”

“量化考核…分工协作…”诸葛亮重复着这两个词,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细言之。”

“譬如屯田,可按田亩划分小组,定下基础产量。超产部分,小组可获额外粮食或钱帛奖励。怠工或未达标者,则有相应惩处。”

“工匠亦同理,按手艺高低、完成件数与质量进行评定,优者厚赏,劣者督促甚至淘汰。”

“如此,可激发积极性,远胜吃大锅饭之弊。”

陈到解释道,这是他将现代绩效管理理念进行了极度简化后的古代版。

诸葛亮缓缓点头:“‘大锅饭’…此比喻倒也贴切。此法确能鞭策惰者,激励能者。只是推行需谨慎,需防官吏趁机盘剥,反失民心。可先于直属军屯及将作监试行。”

他立刻看到了其中的关键和风险。

“丞相明鉴。”陈到继续道,“此外,水利乃农业命脉。都江堰虽好,然历经年岁,可派精通水利之匠人勘察,予以扩建或加固,确保成都平原旱涝保收。”

“同时,鼓励生育,战后人口凋零,可出台政策,对多丁之户减免部分赋税,以滋人口。”

“此乃老成谋国之言。”诸葛亮表示赞同,“亮已着人勘察都江堰,鼓励生育之策,亦需提上日程。叔至与亮所见略同。”

得到肯定,陈到精神稍振,话锋一转:“其二,科技强军。丞相改良之连弩,威力巨大,然体积重量仍不便于山地奔袭或骑兵使用。可否集中优秀工匠,成立一个…嗯,类似于‘将作院’的专门机构,不仅研讨连弩小型化、轻量化,亦需对攻城器械、铠甲刀枪进行标准化改良。”

“标准化?”诸葛亮捕捉到这个新词。

“正是。譬如弩机之望山、刀剑之长度、箭簇之规格,乃至攻城锤之部件,皆制定统一标准。如此,战时损坏,可迅速更换零件,而非废弃整件器械。工匠制作亦更高效,部件可互换。此于长期战争与后勤保障,益处极大。”

陈到尽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工业标准化的雏形。

诸葛亮闻言,身体不由得坐直了,眼中精光闪动:“部件互换…标准统一…妙啊!叔至此议,直指军工生产之要害!若成,我军器械维护效率将倍增!此‘将作院’之设,甚好!当尽快筹办!”

他显得有些激动,显然深刻理解了这背后的巨大价值。

“其三,”陈到趁热打铁,“经略南中与西羌。南中之地,不仅需军事平定,更需经济羁縻。其地多矿产,如铁、铜,甚至可能有其他稀有金属。可派遣得力干员,以互市、开采为名,深入勘探,若能找到稳定矿源,则我军械铸造将不再完全依赖外购或存量。对西羌,则以茶叶、丝帛换取良种战马,建立稳定购马渠道,缓解我军缺马之困。”

诸葛亮轻摇羽扇,沉吟道:“南中矿产…西羌战马…此二事确为我大汉软肋。然南中蛮族反复,西羌诸部摇摆,执行起来颇为不易,需派善于沟通、刚柔并济之人方可。”

“其四,情报为先。”陈到的声音压低了些许,“此次夷陵之战,东吴动向虽有察觉,但仍显被动。末将以为,当建立一个更严密、覆盖更广的情报网络,不仅针对敌**政动向,甚至应尝试渗透其高层,获取核心机密。此事耗费巨大,且需长期投入,但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油灯燃烧的细微声响。

诸葛亮没有立刻回答,他深邃的目光看着陈到,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位以忠勇和练兵着称的将领。

这四条建议,条条切中蜀汉当前的命脉和未来的关键,既有宏观战略,又有具体措施,甚至包含了“标准化”、“情报渗透”这等极具前瞻性的想法。

这绝非一个单纯的武将所能提出。

良久,诸葛亮轻轻吐出一口气,脸上露出极为欣慰甚至带着几分惊喜的笑容,他拿起那份沉甸甸的卷轴,轻轻在案上顿了顿,发出轻响。

“好!好一个‘隆中对’补遗!”诸葛亮的声音中充满赞赏,“叔至之才,实令亮惊叹!内政、军工、边略、情报,四管齐下,环环相扣,深合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之义!”

“此策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并非空谈!若得以推行,我大汉国力必将稳步提升,十年之后,足可与曹魏、东吴真正一较高下!”

他站起身,绕过书案,走到陈到面前,郑重地将手按在陈到的肩膀上:“叔至真乃国之柱石!不仅能冲锋陷阵,更能运筹帷幄,谋划深远!此策深合吾心,亮必力主逐步推行之!”

陈到心中一定,也站起身:“丞相谬赞了。末将只是尽人臣之本分,所思所想,皆为大汉复兴。具体施行,还需丞相及众位同僚斟酌完善。”

“嗯,不错。”诸葛亮点头,“事缓则圆,急则生变。尤其是内政革新与南中经略,需选派合适人手,稳步推进。至于‘将作院’与情报网络,亮以为可优先办理。”

他沉吟片刻,“叔至,这‘将作院’首任主持之人,以及这情报网络的构建,你可有合适人选或初步想法?”

诸葛亮这是在赋予陈到更大的权责和参与度。陈到略一思索,谨慎答道:“将作院之事,首重技艺与管理。将作监大监蒲元,铸造技艺精湛,为人踏实,或可让其牵头,再选拔一批心细聪慧的年轻工匠加入。”

“至于情报…此事关乎重大,需绝对忠诚、心思缜密且背景干净之人。末将可先从白毦兵中遴选一批机敏可靠之士,进行初步训练和试探性派遣,具体如何铺开,还需丞相定夺。”

“善!”诸葛亮对陈到的回答很满意,既提出了人选,又保持了应有的谨慎和分寸,“便依叔至之意。蒲元负责将作院,情报网络先由你的白毦兵搭起骨架。所需钱粮人员,亮会全力支持。”

他回到案后,提笔快速写下几行字,显然是记录刚才的决议。

“天色已晚,叔且回去休息。此卷轴亮细细研读,明日早朝后,你我再与陛下(指休养中的刘备)详细商议。”

“末将告退。”陈到拱手行礼,转身离开书房。

诸葛亮目送陈到离开,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卷轴上,轻轻展开,看着上面清晰工整的字迹(陈到已适应这个时代的书写方式),脸上再次浮现出难以掩饰的赞叹和欣喜。

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得此栋梁,实乃汉室之幸,亮之幸也!陛下,您若知叔至有此大才,想必病体亦能快慰几分……”

窗外,夜色更深,但丞相书房内的灯火,却似乎比之前更加明亮了。

一份关于蜀汉未来命运的蓝图,正在这灯火下,徐徐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