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伞”体系的彻底粉碎,如同完成了对一座庞大犯罪堡垒的外部清剿和结构拆解,将核心罪犯孤立地暴露在法律的聚光灯下。接下来,将是一场更为严谨、复杂且意义深远的战役——将这些罪行昭示于天下,接受法律的庄严审判。这,便是“魏长明、刘明坤系列**案”的公审准备阶段。
这项工作,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指导,抽调全国检察、审判系统的精兵强将,与“183”专案组紧密配合,组成庞大的公诉和审判准备团队,其目标是将此案办成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铁案”。
一、 公诉方的“弹药库”:证据体系的最终锻造
检察机关的任务,是将专案组前期侦查获取的海量线索、口供和证据,转化为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的公诉证据链。这绝非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1. 证据的分类与梳理:
· 专案组移交的证据材料浩如烟海,包括但不限于:瑞士“黑账本”原件及司法公证文件、数千页的银行流水、涉案企业账目、查封扣押的赃款赃物清单及鉴定报告、电子数据恢复记录(硬盘、手机、服务器)、海内外资产证明文件、数百人次询问、讯问笔录、视听资料(监控、秘密拍摄)等。
· 检察官团队首先按照犯罪构成要件,将证据分为主体证据(证明被告人身份职权)、主观方面证据(证明其犯罪故意)、客观方面证据(证明其具体犯罪行为和结果)以及量刑情节证据(自首、立功、退赃等)。
· 针对魏长明、刘明坤、陈克艰、胡三强(涉黑部分)等主要被告人,以及不同涉案企业、不同犯罪事实(如产业基金受贿、土地转让舞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分别建立独立的证据卷宗,确保每一起犯罪事实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撑。
2. 证据的审查与固定:
· 合法性审查: 这是底线。每一份证据的获取方式、程序都必须严格符合法律规定。对于通过技术侦查、国际司法协助等特殊手段获取的证据,重点审查其审批手续是否完备,确保不存在非法证据排除的风险。专案组前期工作的规范性在此刻经受住了考验。
· 真实性、关联性审查: 对证据内容进行交叉验证。例如,将“黑账本”记录与银行流水、企业账目、相关人员口供进行比对;将魏长山海外消费记录与其国内资金流入时间点进行印证;将胡三强团伙的暴力行为与受害者证言、伤情鉴定、现场勘验记录进行关联。确保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形成闭合的锁链。
· 电子数据的司法鉴定: 对恢复的电子数据,聘请权威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确保证据的原始性、完整性和证明力。
· 关键证人的准备: 对愿意出庭作证的证人(如部分受害企业主、被胁迫的官员、胡三强团伙的悔过成员等)进行必要的辅导,确保其能清晰、客观地陈述事实,同时制定周密的保护预案,防止其受到干扰或恐吓。
3. 起诉书的精雕细琢:
· 起诉书是公诉方的纲领性文件。主诉检察官团队字斟句酌,力求用最准确、最精炼的法律语言,概括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性。
· 针对魏长明,起诉书重点突出其作为高级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滥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受贿金额特别巨大,并纵容、支持亲属利用其影响力敛财,性质极其恶劣。
· 针对刘明坤,突出其作为关键岗位负责人,甘于被“围猎”,主动寻求庇护,利用制度漏洞疯狂敛财,是**链条上的关键执行者。
· 起诉书将清晰列出每一起犯罪事实的时间、地点、金额、方式及对应的证据索引,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二、 审判方的“竞技场”:法庭布局与程序预演
审判机关同样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准备,确保审判的公正、高效和权威。
1. 审判地点的选择与安保: 鉴于该案社会影响巨大,被告人层级高,最终确定在邻近清州市的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大审判庭进行审理。法院对审判庭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配备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证据展示系统。安保级别提升至最高,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庭审秩序绝对安全。
2. 合议庭的组建: 由省高院院长亲自担任审判长,并选派了另外两名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组成合议庭。他们提前介入,熟悉案情,查阅卷宗,为驾驭复杂庭审做足准备。
3. 庭审方案的制定: 合议庭与公诉方、辩护方(部分被告人自行委托了知名律师,部分由法院指定)召开了数次庭前会议。就案件管辖、回避、非法证据排除、出庭证人名单、庭审举证顺序等程序性问题交换意见,明确争议焦点,梳理庭审脉络,确保正式开庭后程序顺畅,焦点集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