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处,闯王恨之入骨的顾君恩,此刻站在了成都巡抚衙门前。
他整理了一下几乎看不出原色的衣襟,深吸一口气,向守门的夏军卫兵递上了自己的名帖和一份精心准备的自荐书,言明求见巡抚李茂才大人。
李茂才闻报,看着名帖上顾君恩三字,以及那份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的自荐书,微微有些意外。
自夏王张行颁布唯才是举之令,特别是七月科举的消息传开后,前来成都毛遂自荐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夸夸其谈、名不副实之辈。
但眼前此人,虽形容狼狈,那份自荐书却言之有物,对当前天下大势、川陕民情、乃至夏国新政都有独到见解,绝非泛泛而谈。
“带他进来吧。”李茂才决定亲自见一见。
厅堂内,顾君恩不卑不亢,面对巡抚的询问,从容应对。
着重阐述了对夏王新政的深刻认同与钦佩,并结合自己在陕晋流动作战中的所见所闻,分析了明廷在西北统治的痼疾与夏国未来的机会。
李茂才越听越是动容。此人见识不凡,谈吐有物,分析鞭辟入里,绝非寻常腐儒或投机之辈。
他立刻意识到,此人或许真是可用之才。
“顾先生高论,令本官耳目一新。”李茂才起身,态度变得郑重,“然夏王有令,人才擢用,需经吏部考绩。
本官即刻修书一封,荐先生往吏部陆尚书处。先生大才,当由陆尚书亲自考较,方不负夏王求贤若渴之心。”
“谢巡抚大人引荐!”顾君恩深深一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吏部尚书陆梦龙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官员考绩文书和各地举荐名单之中,眉头紧锁。
推行唯才是举固然开明,但也带来了甄别的巨大压力,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者不在少数。
接到李茂才的荐书和顾君恩的自荐材料,陆梦龙并未因巡抚的推荐而放松警惕。
他仔细审阅了顾君恩的自荐书,又亲自召见,进行了一场持续近两个时辰的严格考问。
顾君恩凭借其深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和在流寇军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侃侃而谈,应对如流。
他既能引经据典,又能结合当下实际,提出切中时弊的见解,尤其对吏治的弊端和选才用人的关键,有着远超常人的深刻认识。
陆梦龙冷峻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赞许之色,他放下手中的笔,目光锐利地直视顾君恩:
“顾先生才学,本官已验!然有一问,先生需如实作答:先生自陕西而来,观先生谈吐见识,绝非寻常书生。先生……是否与陕晋流寇有所渊源?”
顾君恩心中一凛,知道这是最关键的一问。他坦然迎上陆梦龙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
“陆尚书明察秋毫!在下顾君恩,确曾为商洛山闯王李自成帐下谋士,然,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李闯虽勇,然其行事,终究难脱草莽之气,重情义而轻法度,宽纵部曲而难立新政,非开创之主。
在下观夏王张行,行新政,立法度,重实务,求贤才,尤以宁缺毋滥、唯才是举之魄力,实乃拨乱反正、开创新朝之明主!
故,在下甘冒奇险,弃暗投明,千里来投,唯愿以胸中所学,报效明主,襄助大夏!此心可昭日月,望尚书明鉴!”
顾君恩的坦诚和剖析,打动了陆梦龙。他能感受到对方话语中的真诚和对张行理念的深刻认同。
更重要的是,顾君恩展现出的才能,正是吏部亟需的,尤其精通考核、辨识人才之道。
陆梦龙沉吟片刻,缓缓道:“先生坦诚,本官感佩。
夏王有容人之量,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前尘,但问才德心志。先生之才,本官已验明。
然最终定夺,尚需夏王亲裁。本官即刻带先生入王府,面见大王!”
夏王府。
张行在书房接见了陆梦龙和顾君恩,陆梦龙简要汇报了考较经过和结论,对顾君恩的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行饶有兴趣地打量着眼前这位从李自成处跳槽而来的谋士,问了一些关于陕晋民情、流寇内部状况以及对新政看法的具体问题。
顾君恩的回答再次展现了他务实、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宁缺毋滥在吏治中如何具体落实,提出了几条颇具操作性的建议。
张行眼中露出欣赏之色。此人确有大才,且理念与自己高度契合,正是新政所需之人。
“顾先生弃暗投明,千里来投,足见诚心与远见。”张行微笑道,“先生精通考绩铨选,深谙吏治之道。
我大夏吏部考功司,正缺先生这般明察善断、务实敢言之才!
即日起,便委屈先生暂任吏部考功司郎中,专司官员考核、功过评定、才学甄别之事!望先生秉持公心,为我大夏甄选贤能,肃清吏治!”
吏部考功司郎中!这可是掌管官员考核、升迁贬谪的核心职位,正五品实权官!
顾君恩心中激荡,他本以为自己能得一主事职位已是幸事,没想到夏王竟如此信任,直接委以重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