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335章 汉军严密封锁,寸步难行!

只要日不落的钱袋不断,他们就能持续搅动风云,用最小的代价拖垮对手。

曾经吃过这亏的国家不少,也都渐渐明白了其中门道。

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后,一些国家开始琢磨:能不能反过来,把这套分化瓦解、背后捅刀的招数,原封不动地用在日不落自己身上?

眼下日不落内部叛乱四起,局势动荡,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只需略加资助,便可让他们全国陷入动荡,损失惨重!

这般有利之事,谁会拒绝?

如今日不落帝国全面衰弱,深陷内忧之中,这对天朝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

没了后顾之忧,汉军随即在天竺南部登陆。

当地驻守的英军曾试图阻击,却被汉军轻易击溃。

吃了败仗后,英军迅速后撤,并开始大规模招募本地天竺人充作辅助部队。

显然,在意识到本土再无援军可派之后,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当地人维持统治。

虽然天竺士兵战斗力平平,但他们有一个无法忽视的优势——人数实在太多。

当时天竺人口已逾一亿,逼近一点五亿。

如此庞大的基数,只要有足够的粮饷和装备,拉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兵力并非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天竺人极能忍受苦难。

由于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他们对压迫早已习以为常,逆来顺受成了常态。

按照他们的信仰,今生受苦越多,来世就越有可能投胎为高等种姓,甚至成为贵族。

因此,若非被逼到绝境,极少有人敢于反抗。

正因如此,日不落人得以低成本统治这片土地,最大限度地榨取资源。

每年产出的粮食,只留下极小部分供本地人糊口,其余尽数运回本土。

即便国内用不完,也宁愿出售或酿酒,绝不留给天竺人吃饱。

自日不落掌控天竺以来,此地多次爆发大规模饥荒。

人口众多却缺粮严重,每次灾荒都导致成千上万人活活饿死。

长期的饥饿让天竺人练就了惊人的忍耐力,常年处于半饥半饱之间,既不会立刻饿毙,也无法有力反抗。

在这种背景下,日不落人几乎无需支付高昂军费,也不必给予优厚待遇,便能驱使大量天竺人为其作战。

只需拿出一批霉变的口粮,日不落人便能轻易拉起一支庞大的仆从军队。

天竺坐拥恒河平原这一丰饶粮仓,加之今年所产粮食无需运回本土,殖民总督手中积攒了大量存粮。

在少壮派军官的操办下,靠着这些粮食作诱饵,短短时日里竟如吹气般拼凑出一支逾百万之众的印度军伍。

这支大军装备极为落后,多数士兵仅配发老旧的滑膛枪与火绳枪,火炮数量也寥寥无几。

这些武器原是当年为征服此地所备,年代久远,早已落后于当世主流兵器两代以上。

更因长期闲置、疏于保养,许多器械已无法正常使用。

发到士兵手中后,屡屡出现哑火、炸膛等事故,令当地兵士对其毫无信心——握在手里,不过是一根烧火棍罢了。

日不落人在当地并无多少工坊,军械制造更是无从谈起。

即便明知这批武装不堪大用,他们仍执意将这支队伍推上前线,驱使他们与汉军厮杀。

在他们看来,哪怕印军无力取胜,只要能迟滞敌军锋芒,耗去对方弹药补给,稍稍拖慢推进节奏,便已达成了战略目的!

这一图谋很快被汉军将领识破:

“雨季将至,此时行军本就艰难,一旦降雨,道路泥泞不堪,辎重车辆寸步难行。

况且南境多高原山地,本就难以快速穿行。

日不落人显然是想借这些人海填堵我们前进之路,等到暴雨连绵之时,再寻机反扑。”

李秀成久经沙场,对敌人心思洞若观火。

“距离雨季开启不足一个半月,将军,我们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穿越德干高原吗?”

天竺南部高原广袤连绵,汉军自锡兰北岸登陆,地处半岛最南端。

由南向北一路推进,虽可直捣黄龙,彻底清除日不落在印势力,但代价亦显而易见——若走陆路,抵达德里所需时日太长。

而眼下,天时紧迫,不容拖延!

“若单靠陆路进军,恐怕真要被困于此。

但我们还有一条路可走!”

李秀成凝视地图,手中指挥杖猛然指向东方——那正是恒河汇入孟加拉湾的出海口。

“我们溯流而上,直插其心脏地带,打他个措手不及!”

恒河乃天竺命脉,被当地人奉为圣河。

然而在外界眼中,这条河却以污浊着称。

不过十九世纪之际,其污染程度尚不及后世那般骇人。

尽管水面时常漂浮着浮尸,但工业废料与化学毒水尚未肆虐其间。

即便如此,天朝舰队驶入河道后,依旧不敢取河水饮用。

“这些该死的天竺人,为何非要把尸体抛入河中?”

沿途航行,常可见肿胀发白的尸身随波起伏,严重污染水源。

以现有净化手段,若无法彻底杀灭水中病菌,贸然取水饮用,极可能引发全军疫病,丧失战斗力。

因此,对于饮水安全,天朝将领丝毫不敢懈怠。

“或许是某种宗教习俗吧?听说他们相信,把亡者投入圣河,便可洗尽前世罪孽,获得湿婆神庇佑。”

“荒唐至极!难道他们不知这会害死活人?”

“或许百姓愚昧无知,可日不落人岂会不懂?”

“既然明白危害,为何放任不管?”

“说不定日不落人想靠这法子压制天竺的人口增长?也可能是他们在宗教上不敢轻举妄动,怕惹怒本地百姓,激起大规模反抗。”

“呸!这群祸害只懂掠夺和捣乱,根本不会治理,这么富饶的地方落在他们手里,纯粹是糟蹋!”

听闻日不落人在天竺的种种暴行,汉军上下无不愤慨,全军上下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攻入德里,把城里的侵略者一锅端!

此时的日不落人还浑然不知,一支沿恒河逆流而上的奇兵正悄然逼近他们的腹地。

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南方。

毕竟汉军主力是从南面登陆的,日不落自然也将主力调往德干高原一带,打算依托险峻地形与坚固棱堡层层设防,慢慢消耗汉军的锐气。

与此同时,另一支从河中地区南下的汉军已推进至旁遮普,给敌方造成巨大压力。

因此留守德里的英军及其征召的本地部队,主要防线也朝向北方。

正是在这种疏于防范的情况下,来自东侧的汉军突然杀出,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汉军派出一支内河舰队,在恒河上以每小时近四十公里的速度疾驰前行。

即便下游据点发现了这支船队,也无法及时将消息传回德里。

在这个时代,除了蒸汽火车,几乎没有交通工具能追上这样的速度。

战马虽快,但难以持久奔袭;哪怕是古代天朝那样中央集权、驿道完善的王朝,八百里加急已是极限。

而天竺本地从未建立过如此高效的传递系统,信息流通本就迟缓。

虽然铁路已经问世,但在这一带,日不落人尚未铺设成网,下游守军发现异常后,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电报。

可当他们冲向电报站时才发现,线路早已被人切断。

消息根本送不出去!

原来天朝为此次行动早有布局,事先派遣大批密探潜入沿途各地,通过收买与渗透摸清了敌情。

为防止己方计划泄露,这些密探早已悄悄破坏了通讯节点,使得上下游之间的守军彼此失联,成了睁眼瞎。

失去耳目的日不落人,直到汉军兵临城下那一刻,才猛然惊觉:老巢遭袭了!

“快!快!马上出城迎敌!”

德里城内,总督慌乱失措。

这座城市本无城墙,也无高大工事,到处是拥挤不堪的棚屋区,活像一片片贫民窟。

这种环境不仅无法固守,反而极易引发灾难。

一旦敌军开炮,火星四溅,整座城市顷刻便会化作火海。

汉军甚至不必进城,只要封锁几处要道,就能让困在城中的守军葬身烈焰。

龟缩防守等于自取灭亡。

唯有主动出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当英军仓促集结,驱赶着仆从军出城列阵时,一眼望见对面严整有序的汉军阵容,心便凉了半截。

那肃杀之气、那整齐步伐,哪像是远道而来疲惫之师?分明是蓄势待发的铁军!

“炮兵准备,五分钟急速射击!步兵随后压上!”

看着敌阵中混乱的队列和满脸惊惶的士兵,汉军将领心中有数——对方士气已溃。

此刻,摧毁一支军队,往往不需要苦战,一个冲锋足矣。

正如所料,炮火刚一落下,早已人心浮动的印军立刻崩溃,四散奔逃。

非但未能支援英军,反而因人数众多、秩序全无,在慌乱中直接冲垮了自己的长官队伍,彻底瓦解了防线。

这下局势彻底扭转,汉军的攻势变得异常顺利。

最终,汉军仅以不到百人的伤亡,便轻而易举地击溃了驻守德里的英军与当地仆从军。

尽管胜得干脆利落,但战后清剿俘虏的任务却让汉军官兵累得够呛。

天竺兵素来胆小,一见炮火炸开,四散奔逃,跑得比兔子还快。

打垮他们不过花了片刻工夫,可要把这些东躲西藏的人抓回来,硬是折腾了整整七天。

这些人虽无战力,但毕竟手里攥着英军发的枪械。

若任由他们携械潜入民间,日后必成祸患。

因此汉军不得不挨村搜山,务求斩草除根。

德里陷落后,汉军马不停蹄挥师南下,与从海岸登陆的主力部队会合,迅速将英军主力压缩至德干高原一带。

原本指望借高地险势阻挡汉军推进的英军,突然发现形势逆转——自己反倒被困在高原之上,前不能进,退无可退。

更致命的是,随着德里失守,他们的补给线彻底断绝。

再无人从北方运来粮草弹药,粮仓日渐枯竭,士兵们开始面临断炊之危。

倘若无法尽快突围,等待他们的只有活活饿死在这片红土高原上。

然而,等到汉军增援抵达,南北两路大军早已结成铜墙铁壁般的包围圈,将敌军牢牢锁死其中。

无论往哪个方向突围,都必须撕开汉军严密的封锁线,否则寸步难行。

“已经没有退路了!想活命的,就随我冲出去!一路向西,杀回老家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