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242章 物以稀为贵,重型武器!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粤城、松江等大城市的居民数量迅速增长。

短短三年间,粤城的人口由1846年的二十二万,增长至1867年的四十三万,几乎翻了一倍。

松江也由原来的三十万增长到现在的五十万,新增人口超过二十万。

如此迅猛的人口增长,使得城市变得愈发拥挤。

原有住房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人只能住在城郊,离工作地点很远。

如果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通勤将变得极为不便。

而汽车与自行车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出行状况。

天朝的公交车票价并不高,一张车票只需两分钱。

对一个月收入三十元的普通工人来说,交通费用仅占工资的二十五分之一左右。

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大多数工人完全负担得起。

而且公交车行驶平稳、速度快,几公里的路程七八分钟就能到达,大大节省了通勤时间。

正因如此,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中广受欢迎,各地订单纷至沓来,一汽工厂几乎应接不暇。

好在松江的二汽工厂已经逐步投产,缓解了一汽的生产压力。

这也让一汽能够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类型的汽车研发和制造中去。

过去两年,一汽共生产各类汽车约两万辆,其中公交车四千辆,私人轿车一万两千辆,货车四千辆。

市场潜力最大的并非公交,而是私人轿车。

毕竟,有钱人通常不愿和普通百姓挤在一辆车上。

但是他们自己也确实有出行的需求,因此,当一汽工厂推出首款面向私人市场的轿车时,立刻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响,销量一路走高。

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天朝近年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的道路状况得到了显着提升,足以支持像小轿车这样的交通工具通行。

此外,正府也采购了大量公务用车,分配给各级重要官员,为他们节省通勤时间、提升办公效率提供了便利。

而在民间,官员们使用的东西,往往被视为身份与品质的象征。

因此,但凡手里有些积蓄、又渴望提升社会地位的人,都会竭尽所能去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

甚至由于需求太过旺盛,订单积压严重,工厂产能跟不上,只能被迫实行限购政策。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轿车的稀缺性。

自古以来,“物以稀为贵”就是不变的市场规律。

当一种商品数量有限,难以获取,人们便会不惜代价,高价求购。

原本一辆轿车的定价是1万元,可因为供应不足,硬生生被炒到了5万元!

要知道,1万元已经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不吃不歇二十五年的收入,原本就不是个小数目。

而如今涨到五万,普通百姓恐怕这辈子都难以企及!

也正因为如此昂贵,即便是正府机构,能够配备公务车的,也只是极少数高层领导。

而正是这种稀缺与高昂,让轿车的价值不断攀升,丝毫没有回落的迹象。

天朝其实并不缺有钱人,远比外界想象的多得多。

虽然土地改革中,不少地主被清算,但那些世代经商的商人却毫发无伤,甚至不少地主本身也是商人出身。

他们虽然放弃了土地,但在商业上的根基仍在,财富依旧雄厚。

当汽车作为一种身份象征,被宣传为“成功人士”与“上流阶层”的标配时,这些有钱但缺乏社会地位的商人,便纷纷想方设法入手一辆,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

正府其实早就察觉到有人在背后炒作汽车价格,但却并没有出手干预的意思。

甚至林文还亲自下令,要求一汽减少私人轿车的产量,维持一段时间内的供不应求局面。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从这些富商和地主手中多赚一笔!

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汽车的制造成本其实是在逐步下降的。

虽然目前一辆车的制造成本大约在六千元上下,售价定为一万元,毛利润为四成。

但随着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提升、生产工艺趋于成熟、产品不良率下降,成本也会大幅缩减。

未来,汽车的制造成本有望降到三千甚至两千元,利润则会飙升到七成甚至八成。

不过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即使价格降下来,普通人也未必买得起。

所以在最初几年,这种产品本就不是面向大众设计的,而是专门为那些有财力的富商地主准备的。

所以,产量必须控制!

每年生产五万辆,以一万元的价格卖出,远不如每年生产一万辆,按五万元卖出的利润丰厚。

因此,当市场价格被炒到五万元之后,毛利润一下子达到了惊人的900%!这种暴利的局面,皇帝自然希望尽可能延长。

反正那些钱放在地主和商人手里,也只是囤积在账面上,不如让汽车厂和国家财政收归囊中。

这样至少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实际价值。

果然,一汽凭借这波轿车热潮,不仅收回了此前正府投入的研发资金,还积累了可观的现金流。

这让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去推进军方此前提出的一款特种车辆的研发与制造。

就在试验场内,几辆按照军方要求打造、具备越野能力的装甲车辆,已经整齐列队,等待检阅!

一汽此次推出的装甲车型共有三种:一种是轮式装甲运输车;

第二种是履带式突击装甲车;

第三种则是半履带结构的多功能装甲战车。

在这三款装甲车辆中,第一种属于轮式装甲运兵车,重量大约为12吨,装甲厚度为12毫米,最高时速可达65公里,能够搭载12名全副武装的步兵。

由于其主要用途是运送士兵,因此该型装甲车仅配置了一挺12.7毫米重机枪,并在车身两侧设有多个射击孔,方便车内士兵通过这些孔洞进行对外射击。

这样一来,即便士兵不下车,也能在途中对敌人进行有效打击。

与火力配置相对简单的这款运兵车相比,第二种履带式装甲突击车的武装则要强大许多。

这款突击车自重约25吨,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它装备有一门75毫米滑膛炮、一挺12.7毫米并列机枪以及一挺7.62毫米辅助机枪。

这种“一炮双枪”的火力配置,使得该型装甲车具备了极强的打击能力。

在汉军的战斗体系中,它将担任装甲部队的火力支援角色,负责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对敌方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

不过,由于车体较重,且装备了大量武器系统,因此它的机动性略显不足,最高速度仅为45公里每小时,与前文提到的轮式运兵车相比逊色不少。

第三款半履带式战车则是前两者的折中方案。

它在速度上中规中矩,最高可达50公里每小时;火力方面也属中等水平,配备了一门57毫米火炮和一挺7.62毫米机枪;整车重量为15吨,整体性能均衡。

军方在评估后,对前两款装甲车尤为满意。

其中,轮式装甲运兵车可以在草原等缺乏铁路交通的地区,为部队提供高效的机动平台,凭借其较高的速度,甚至可用于追击敌方骑兵部队。

而履带式突击车则火力强大,可替代传统的牵引式火炮部队,使部队摆脱重型装备的束缚,实现轻装上阵,同时又具备较强的攻坚能力。

这样一来,就可以逐步淘汰传统的骑兵部队,以这些装甲车辆为核心,组建全新的装甲兵团。

不少年轻的军官已经在心中构思:一旦装甲部队组建完成,就应该集中大量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火力迅猛的特性。

这样的部队一旦投入草原战场,几乎无人能敌!

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清楚“闪电战”这个概念,但在看到这些装甲车辆后,他们已经隐隐有了类似的战略构想。

“呵呵,军方这次胃口不小啊,一口气要采购4000辆装甲车,真是敢提要求。”

很显然,军方对一汽工厂生产的这些装甲车非常认可,否则也不会提出如此庞大的采购计划。

林文心里也清楚,未来属于装甲作战单位。

除了目前的这些装甲车之外,未来还将出现更大吨位、更强火力、更高防护的战车,它们将在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过目前阶段,还不急于装备这些重型战车,因为现实需求并不迫切。

就目前这三款装甲车而言,在林文看来,其实已经有些火力过剩了。

虽然西伯利亚的地形确实适合装甲部队作战,但采购如此大量的装甲车,组建专门的装甲兵种,所需资金无疑十分庞大。

一汽目前的生产技术尚不成熟,产能有限,成本也偏高。

一辆轮式装甲运兵车的造价高达2万元。

而一辆履带式突击车更是高达5万元。

即便工厂以成本价出售,不赚一分钱利润,这4000辆装甲车的总花费也至少在1.2亿元以上。

考虑到短期内波及整个天朝的世界大战不太可能爆发,而面对毛熊这一对手,其实也无需如此庞大的装甲力量。

更何况,过早地将这种装备大规模投入使用,可能会引起西方列强的注意。

一旦被他们仿制,反过来可能会对汉军自身构成威胁。

林文因此否决了卢军的采购计划,仅批准先行采购100辆装甲车作为试点使用。

他打算先让部队熟悉这种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等掌握了要领之后,再逐步扩大采购规模,增加装甲部队的兵力编制。

毕竟在此之前,面对哥萨克骑兵以及毛熊国在西伯利亚的驻军,依靠卡车部队搭配铁丝网的防御方式就已经足够应对了。

卡车这种装备用途广泛,既可以运输士兵,也能用来运送物资。

作战时,士兵们可以以卡车为掩体,架起铁丝网和机枪,哪怕敌军的骑兵再凶猛,也很难突破这样的防御阵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