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219章 诞育皇嗣,稳固国本!

几天后,他们再次进言劝谏。

林文又一次温和地推辞。

再过几日,第三次进言。

“事不过三”,若再拒绝,恐怕真会让人怀疑汉王是否真的有意称帝。

于是,这一次,林文顺水推舟,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决定加冕为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林文点头应允,群臣纷纷跪拜,高呼万岁。

虽然正式的登基大典尚未举行,但从这一刻起,林文便已是天朝的皇帝!

只是,这登基大典该在何处举行?

都城的选址问题,也随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汉军起初仅占据两广及南方部分地区时,定都粤城并无不妥。

但如今已统一整个天朝,再将粤城作为国都便显得不合时宜——它实在过于偏南。

“定都粤城吗?可粤城里根本没有皇宫啊!”

“没错,粤城从没当过都城,而且位置太靠南,对北方和中原的掌控极为不利。”

“那要不要迁都天京?”

汉军中不少将领曾是太平军出身,他们最早由林文从天京救出,之后随洪仁玕与仪美公主一同归顺林文。

这些人对昔日太平天国的旧都天京有着特殊感情。

“我看不如选北边的京城吧!这里已做了七百年的都城,元、明、清三朝都在此立都,地理优势明显,皇宫也已完备。”

朝廷上下对新都的选择格外重视,因为这关系到各方势力的利益。

每个派系都希望首都落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如此一来便可大大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于是群臣纷纷献策,不断提出各自心中理想的都城候选地:京城、天京之外,又有其他城市被推上台面。

有人提议鄂省首府江城。

此地九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战略意义重大。

林文也颇为认可江城的地位,但这里并不适合作为首都。

别的不说,一到雨季便成“水城”,这种状况实在难以接受,于是江城很快被排除。

还有人提出雒阳。

作为十三朝古都,素有帝王气象,地理位置也相当优越,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但林文依旧否决了这一提议——雒阳虽好,却非他心中最佳之选。

亦有人提到松江。

林文此前对松江格外重视,投入巨资进行建设,还给予大量优惠政策,似乎格外看好这座城市。

既然如此,不如就在这里立都?

然而这个提议刚一提出,便被林文果断否决。

松江虽繁华,但它是经济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若将二者合一,极易滋生权钱交易,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更何况,松江作为首都,其地理位置甚至比粤城更差。

地处沿海,周围无险可守,一旦失去制海权,整座城市将暴露于外敌威胁之下,风险极高,因此绝不能作为首都。

见自己的提议一一被否,众臣心中也开始疑惑:皇帝到底属意何地?

其实天朝境内适合建都的城市不在少数。

汉唐时的长安、雒阳,元明清时的京城,南朝时期的金陵,皆为上选。

而在这些城市中,京城无疑是目前最合适的候选地。

它不仅拥有现成的宫殿,更是历代王朝青睐的战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林文对此地却并不满意。

他真正属意的,是古都长安!

以天朝如今的疆域来看,京城偏于东部,不利于控制西域与南疆。

更关键的是,目前天朝在陆地上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毛熊。

未来天朝势必出兵争夺西伯利亚,甚至将铁骑越过乌拉尔山脉,直捣毛熊腹地。

在此背景下,长安作为都城的战略优势远胜京城。

未来天朝将修建数万公里乃至数十万公里的铁路,连接全国各大城市。

而一旦首都确立,全国铁路网将以首都为核心展开布局。

若以长安为都,便可修筑一条铁路向北深入草原,另一条通往西域。

届时,大汉军队可从西、北两路夹击毛熊,形成钳形攻势。

待铁路网全面贯通后,从长安调拨的物资可迅速运往前线,极大缩短补给线,降低后勤损耗。

此外,待将来击败日不落帝国、控制南亚后,还可从长安另修一路铁路南下,穿越西川,进入云贵,最终直达南亚沿海。

这样一来,天朝对南亚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日后向此地迁徙人口、实现完全统治也将更加顺畅。

而这些优势,是定都天京与京城都无法比拟的。

至于粤城,其地理位置确实不够理想,因此林文一开始就未将其列入候选,仅作为过渡性的临时都城对待。

然而粤城在经济层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军在此兴建了众多工厂,铺设了大量铁路,这也算是他们在此短暂驻留期间留下的政治遗产吧。

而京城,则被林文计划设为陪都。

将来若要出兵高丽半岛、倭国,甚至远征北美,便可迁至此地,更便于调动海军,组织远洋作战。

“陛下,不如考虑长安吧。

汉唐盛世,正是因为定都长安才得以称雄四海,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如今我天朝日益落后于西方列强,若能定都长安,有助于重拾汉唐雄风,再现我朝昔日辉煌!”

汉唐的强盛,在天朝历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除这两个王朝之外,其余朝代无论国力还是对外战绩,皆难以望其项背。

而这两个王朝皆起源于长安,因此这座城市在天朝百姓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看到终于有人提及这座被遗忘的城市,林文心中甚是欣慰。

“好,长安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既然如此,那就定都长安,国号为‘汉’。

诸位爱卿先行筹备,准备明年的登基大典。”

之所以一开始无人提及长安,是因为此地早已衰败不堪。

汉唐时期的宫殿,如长乐宫、未央宫、大兴宫等,早已化为断壁残垣。

若要定都于此,必须提前修缮或重建宫殿。

更严重的是,汉唐时期长安作为都城,人口剧增,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后期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难以供养庞大的京城人口。

加之唐代以后,西域脱离中央统治,大量异族与异教徒涌入,本地人口大幅减少,若要定都于此,必须妥善处理这些矛盾。

正是由于长安存在诸多问题,众人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它。

但林文正因这些问题突出,才决定选择此地,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它们,尤其是西域的宗教与民族问题。

皇帝下旨后,朝廷迅速行动。

大批物资与工匠涌入长安,开始修复城墙与宫殿。

清廷在此曾建有行宫,规模尚可,暂作皇宫使用,待长乐宫与未央宫重建完毕,再迁入新宫也不迟。

经过三个月的修缮,至1867年1月,长安城已焕然一新。

此时,皇帝已率大部分朝臣与国家机构进驻长安。

当西方各国得知天朝之王即将加冕称帝的消息后,无不震动,各国反应各异。

普鲁士率先表示欢迎,并决定派遣亲王亲临祝贺,出席汉王的登基典礼。

日不落帝国也以礼节性的方式表示祝贺,并由驻天朝大使出席庆典。

奥斯曼苏丹更是亲自前来,参加皇帝的登基仪式。

其余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纷纷遣使而来,就连正陷于内战的美利坚南北双方,也各自派人到场。

除毛熊外,世界主要国家几乎均派人到场,共同见证大汉帝国皇帝的登基大典。

于是,在1867年1月12日这一天,大汉帝国于长安城外、渭水河畔举行祭天大典,昭告天下。

在数百位中外使节的共同见证下,大汉帝国的首位皇帝正式加冕,登基为帝!

登基之后,皇帝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皇后的人选。

林文尚未娶妻,但一个帝国不能没有皇后。

他必须尽快成婚,册立皇后,并由她为帝国诞下继承人。

毕竟,如果皇帝没有子嗣的话,朝廷中的大臣和贵族们内心难免会感到不安。

一旦皇帝出现什么意外,刚刚建立的大汉帝国恐怕会迅速陷入动荡与危机之中。

历史上有不少王朝正是因为皇位继承问题没有妥善安排,导致政权不稳,甚至最终倾覆。

而政局的不稳定对于这些权臣贵族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意味着他们的既得利益将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失去一切。

因此,在林文登基称帝后,朝中众臣便纷纷上书,建议皇帝广选嫔妃,并从中择立皇后,以求早日诞育皇嗣,稳固国本。

皇帝一时有些无奈,有句话说得好:“皇帝不急,太监急。”

自己的婚事自己还没怎么放在心上,结果满朝文武反倒比他还着急。

然而,后宫无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后宫也不能长期无主。

于是林文采纳了群臣的建议,决定着手挑选合适的人选,册立为后。

此消息一出,朝野上下顿时议论纷纷,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无数家族都想方设法,希望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博得一线机会!

毕竟,眼下皇后之位仍然空悬,倘若自家女儿有幸被皇帝看中,册立为后,那整个家族都将飞黄腾达,摇身一变成了尊贵的皇亲国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