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12章 不再成为清廷心腹大患!

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朝中大臣乃至野心勃勃的恭亲王等亲王,都被她牢牢掌控,不敢稍有违逆。

“是,奴才定当全力以赴,为两位太后和朝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恭亲王一边偷偷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急忙表态。

这个女人实在厉害,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需谨慎应对,稍不留神就可能落入她的圈套。

咸丰皇帝驾崩之后,恭亲王奕欣一度对皇位怀有期待。

毕竟,咸丰的儿子同治当时不过是个稚童,怎能肩负起偌大的江山?

更不用说,当时的大清正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南方有太平天国的战火未熄,北方捻军频繁作乱,而洋人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雪上加霜。

如此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一个五岁的孩童显然不妥。

一个孩子又怎有能力治理天下?相比之下,交由奕欣这样正值壮年之人或许更为合适。

因此,他开始暗中联络朝中大臣,试图争取支持,希望他们能拥立自己为帝,坐上龙椅。

然而,慈安太后主导的一场辛酉政变彻底打破了这一切。

不仅轻松铲除了八大顾命大臣,还将罪责巧妙地推给了慈禧。

慈安借此机会垂帘听政,牢牢掌控了大权。

结果,恭亲王的努力化为泡影,反倒成全了他人。

八大顾命大臣的悲惨下场让奕欣深刻认识到对方手段之狠辣,从此再也不敢心存妄念。

“那你打算如何应对?”

慈安太后看着恭亲王,颇为满意于他的表现。

自垂帘听政两年多以来,她在权谋之道上的造诣已愈发春熟。

回想当初刚刚掌权之时,她所面临的局势比现在更加严峻。

太平天国气势汹汹,洋人环伺,虎视眈眈;加上北方捻军与西北地区的叛乱,整个大清几乎陷入了全面战乱。

尽管如此,她依然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因此,对于两广地区的问题,虽然她十分关注,却并不感到担忧。

毕竟,朝廷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如今南方集结着三十多万精锐大军,正是兵强马壮之际。

经过长期与农民军作战,朝廷上下对这些起义军的实力早已了如指掌。

相较于正规军,这些农民军不过是乌合之众,缺乏装备和训练,根本不是对手。

只需从湘军、淮军或楚军中调遣一支南下,便足以平定南边的叛乱。

恭亲王奕欣的想法与慈安太后大致相同,因此当听到她的询问时,立刻答道:“臣以为,应从湘军、淮军或楚军中择一精锐部队南下剿匪。”

“嗯,你觉得派谁比较合适?”

慈安对奕欣的建议并未感到意外。

自从乾隆之后,大清的军队便已难堪重任,这一点在对抗太平军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军面对太平军屡战屡败,花费巨资打造的江南江北两大营更是不堪一击。

纵观整个朝廷,除了僧格林沁的军队尚具战斗力之外,其余八旗军及律营兵皆不堪大用。

最终助其平定太平天国的,还是地方上崛起的团练力量。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皆源于地方团练。

因此,这些军队并不受中央调派,而只服从其主帅指挥。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慈安太后最忧虑的并非捻军或太平军余部,而是曾国藩麾下的湘军。

手握十万大军的曾国藩一旦反叛,清廷几乎无力抵抗。

这才是她眼下最为棘手的问题。

“奴才认为,派遣驻扎江浙的楚军更为合适,他们距离最近,便于迅速镇压叛乱。”

恭亲王奕欣基于实际考量,认为左宗棠的楚军最适合南下平叛。

历史上,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残余势力南撤至两广地区,清廷确实派遣了左宗棠前往平乱。

“嗯,你言之有理,哀家也觉得左宗棠的楚军可以胜任南下平叛的任务。”

对于恭亲王的建议,一直沉默的慈禧抢先开口表态。

作为垂帘听政的西宫太后,这类关乎国家的重大决策,她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

即便对具体事务所知不多,也不能放弃发言的机会,否则日后类似的讨论中,她的影响力只会逐渐削弱。

慈禧虽不及慈安太后手腕老辣,却一点也不愚钝,甚至在对权力的渴望上更胜一筹!

听到慈禧的话,慈安太后瞥了她一眼,随后转向恭亲王说道:“左宗棠忠勇兼备,调他南下平乱自然无碍。

不过,楚军离开后,江浙一带的防务需由军机处负责。

无论启用旗人部队还是编练新军,总之朝廷必须掌握一支能够调动且能打仗的军队,你明白吗?”

相较之下,慈禧仅是对恭亲王提议表示支持,而慈安太后不仅给予了肯定答复,还提出了进一步的观点。

显然,她在思考问题时展现出的战略眼光远非慈禧所能及。

“奴才明白了。

军机处正计划从洋人那里购买先进火炮,组建一支强大的新军,而新军的统领人选,自然会交由八旗出身的将领掌管,请两位太后放心。”

由于此事涉及满洲八旗的根本利益,因此对于慈安太后的意见,恭亲王奕欣表现出极大的认同。

太平天国的动乱让他们意识到八旗制度的衰退与体制的腐化。

自清朝入关以来,军队的掌控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满人手中,也正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得以击败汉人并稳固统治。

然而如今,随着八旗的衰败和体制的腐化,他们手中的军队已难以担当重任,朝廷反而不得不依赖汉人主导的地方武装。

目前,大清境内出现了三支既不受朝廷直接控制也不受旗人节制的汉人军队。

这支武装力量的存在,令满清的统治阶层日夜忧心。

昔日吴三桂等汉人将领的反叛仍历历在目,如今他们也无法确信这些汉人武将是否会全然效忠于朝廷。

当年康熙皇帝能够果断削藩,正是因为清军尚具一定的战斗力。

尽管八旗入关后迅速衰败,但当时的律营军战斗力正处巅峰,依靠着由汉人组建的律营,清朝成功平定了吴三桂等人的叛乱。

然而时至今日,因长期承平,不仅八旗堕落了,连律营也失去了往日的锐气。

这让满清贵族们深感忧虑——若无可靠的军队庇护,仅凭汉人的忠诚维系天下,无异于将自己的命运托付他人。

这又怎能令人安心?

因此,当意识到汉人地方武装过于强大时,朝廷便开始着手限制其发展,并着手组建自己的新式军队。

而练兵之法,在当下最便捷的莫过于向洋人购买武器装备。

别说洋枪洋炮,只要有银两,甚至可以请来洋人教官协助训练新军。

江浙一带本就富庶,于此地编练新军无疑最为适宜。

想到此处,恭亲王突然心生疑虑:慈安太后同意左宗棠率领楚军南下平乱,是否另有图谋,欲借机夺取楚军的地盘?奕欣越想越觉此可能性甚大,依他对慈安太后的了解,这正是她的行事风格!

“不仅是楚军,湘军与淮军亦不可闲置。

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理应为国分忧!”

果然,继算计楚军之后,慈安太后亦未放过湘军与淮军。

“太后您的意思是?”

恭亲王奕欣从慈安太后的语气中察觉到一丝杀机,心中暗忖:莫非太后欲对曾国藩等人动手?此事断然不可行!眼下清廷自身军队腐朽不堪,缺乏战力,若贸然对曾国藩的湘军采取行动,则极可能迫使曾国藩反叛。

一旦曾国藩率十余万湘军北上攻打京城,届时我们又凭什么抵御?

“北方不是有捻军作乱吗?调遣湘军与淮军北上,平定捻军之乱!”

听到这句话,恭亲王奕欣略一怔愣,随即忍不住在心中称赞:高明!实在是高明!慈安太后这一策略与对付楚军的手法如出一辙!

湘军的根基在于湖广与两江地区,将其调至北方,等于斩断了他们的根基。

没了根基,湘军便成了无根的浮萍。

无论是在财政还是兵源上,都将不得不依赖清廷的支持。

而清廷则可削减其军费,迫使其裁减兵力。

一方面,清廷的新军实力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湘军的力量却日渐削弱。

此消彼长之下,不出五年,湘军的威胁必将彻底化解,不再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

“太后说得有理,奴才明白该如何行事了!”

恭亲王跪伏于地,以敬佩的口吻答道。

此时此刻,他内心对慈安太后简直是佩服得心服口服!

……

“阿嚏!”

远在天京城的曾国藩突然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大帅,您身子骨可好些?”

身边的将领们纷纷关切地询问,众人无不担忧曾国藩的身体状况。

自从那晚身份不明的军舰袭击湘军,并劫走了关押在江心岛上的太平军俘虏后,曾国藩便一病不起。

他生病的原因有二:其一,那场战斗令他震撼至深,难以释怀;其二,此战中湘军折损惨重,不仅刘松如所率追击部队全军覆没,就连驻守江心岛的士兵以及岸边的湘军也损失殆尽,总计近五千人在那一夜阵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