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收音机厂,作为省城一家颇具规模的国营企业,主要致力于半导体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以及各类高低音喇叭的生产。这家大型企业拥有职工干部两千多人,在过去的市场中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然而,如今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处于饱和状态,计划订单日益减少。即便在没有足够计划内订单的情况下,厂里还是生产了不少计划外的产品,这就导致了库存大量积压,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这天,吴厂长坐在办公室里,眉头紧锁,正为厂里的销售困境发愁。供应股的刘股长匆匆走进来,一脸急切地说道:“吴厂长,现在市面上新出现了一款国产收录机,那功能可齐全啦!它既能收音,又能录音,而且电池还是充电式的,充一次电可以用好长一段时间呢。省商业厅之前采购了二百台,结果一天就被抢购一空。”
吴厂长听了刘股长的话,原本紧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陷入了沉思,意识到厂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要尽快想出应对之策。
刘股长紧接着补充道:“吴厂长,今天一早我就派何副股长去商业厅协商计划订单的事儿了。他到那儿才了解到这款收录机的情况。好在何副股长和省厅的人关系挺不错,说了不少好话,省厅才同意让咱们采购一台。这会儿,他应该正在回厂的路上。等收录机一到,咱们拆开仔细研究研究,看看凭咱们厂的实力能不能仿造出来。要是能成功,说不定就能解决咱们厂目前的困境了。”
吴厂长听着刘股长的这番话,原本有些焦虑的眼神逐渐明亮起来,心里也有了主意。在那个时候,知识产权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专利产权的注册体系也尚未完善,除了军工领域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几乎没人会去触碰,其他行业在技术借鉴和仿造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约束。他心想,这或许是厂里摆脱当前困境的一个契机,一定要好好把握。于是,吴厂长对刘股长点了点头,坚定地说道:“好,等收录机到了,立刻组织技术骨干进行研究,争取尽快拿出方案。”
在厂里的研究室里,气氛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吴厂长、刘股长,还有厂里的电器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们,都齐聚在这间不大却摆满了各种仪器设备的房间里。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桌上那台崭新的国产收录机上,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吸引着众人去揭开它的秘密。
一位电器工程师轻轻拿起这台精美的收录机,眼神中满是喜爱,双手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它的外壳,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根本就舍不得拆开它。然而,他的内心又强烈地渴望了解这台收录机的结构设计原理,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的手微微颤抖。
犹豫再三,他终于按下了开关键。瞬间,指示灯亮了起来,柔和的光芒仿佛在宣告着这台机器的活力。接着,他开始仔细地调试中波、短波、长波以及调频波段。每转动一下旋钮,大家都紧张地盯着收音机的喇叭,期待着有声音传出。当一个个清晰的电台信号从喇叭中传出时,现场响起了一阵惊叹声。音质清亮纯净,没有一丝杂音,就像清澈的泉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甚至连省城电视台的频道声音也能清晰地收到,这是光明收音机厂目前生产的收音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随后,大家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录音机部分。当放入一盘磁带,按下录音键,再按下播放键时,从音响中传出的音质更加惊艳。声音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就像是真人在耳边说话一样真实。吴厂长的眼睛越睁越大,他似乎看到了厂里未来的希望;刘股长则兴奋地搓着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要是咱们厂能做出来,可就不得了了。”电器工程师们则围在一起,小声地讨论着,眼神中透露出对技术的执着和挑战的决心。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拆解和研究工作将会充满困难,但为了厂里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电器工程师虽满心不舍,但为了探寻这台收录机的奥秘,还是缓缓将其拆开。当收录机的内部结构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已不再是单纯的惊艳,而是被深深的惊讶所取代。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那些精密的零件,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世界。
这时,一位工程师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满脸震惊地开口问道:“吴厂长!这台收录机我们花多少钱买的?”刘股长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吴厂长,然后迅速回答道:“这台收录机花了600元。”
工程师听后,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语气坚定地说道:“我觉得就算再花两个600元,也就是1800元来买这台收录机,那也是非常值得的。和那些从国外走私进来的收录机相比,它们在技术和结构上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虽说这么讲有些夸张,但就这里面的集成块,咱们目前根本没办法完全仿制。我敢肯定,这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县办工厂能够生产出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