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时的京城南巷,青石板路被午后的阳光晒得暖融融的,巷子里飘着各种吃食的香气 —— 糖炒栗子的焦香、糖葫芦的甜香、还有刚出锅包子的面香,混在一起勾得人馋虫直冒。林风穿着一身普通的青布长衫,戴着顶小帽,身后跟着同样打扮的小李子,活像两个出门寻味的富家子弟。
“陛下,您这几天忙着特区的事,难得出来放松,咱们今天吃点啥?” 小李子揉了揉肚子,眼睛直往路边的小吃摊瞟,“前面有家‘李记包子铺’,听说他家的猪肉大葱包卖得特别好!”
林风笑着点头:“就吃包子,正好尝尝民间的味道。”
两人刚走到李记包子铺门口,就见掌柜的正拿着长勺往蒸笼里添水,蒸笼冒出来的白气裹着面香,引得不少人排队。“两位客官,要几个包子?猪肉大葱的刚出锅,热乎着呢!” 掌柜的热情地招呼。
“来四个猪肉大葱包,两碗小米粥。” 林风找了个靠窗的桌子坐下,没一会儿,包子就端了上来 —— 白胖胖的包子捏着十八道褶,看着倒精致。可他咬开一口,眉头就皱了起来:包子皮厚得能噎着,里面的馅就指甲盖大小,还没什么油星,咬到最后两口,全是面。
“这包子…… 也太坑了吧?” 小李子也咬了一口,吐着舌头说,“皮比我家的馒头还厚,馅少得可怜,还不如御膳房的白面馒头好吃!”
李记掌柜的听见了,赶紧过来解释:“客官您别嫌,最近猪肉贵,要是馅多了,小的就赔本了!您将就吃,下次来给您多放半勺馅!”
林风没多说,付了钱就拉着小李子离开。“前面还有家‘王记包子铺’,咱们再去试试。” 他指着巷尾的另一家铺子,心里琢磨着:同样是包子,差别怎么这么大?
王记包子铺比李记小,却更热闹,蒸笼叠得比人还高,掌柜的正忙着给客人装包子。“两位客官,要啥馅的?猪肉大葱、韭菜鸡蛋、豆沙的都有,刚出锅的!”
“来四个猪肉大葱包。” 林风刚坐下,包子就端了上来 —— 这包子皮薄得透光,咬下去油顺着嘴角往下流,里面的肉馅多得能掉出来,还加了切碎的虾仁,鲜得很。可没吃两口,他又皱了眉:“这包子是挺香,就是太咸了,像是盐不要钱似的。”
小李子也点点头:“是啊,咸得齁人,得配三碗粥才能咽下去。”
王记掌柜的笑着说:“客官您别介意,咱这包子就是靠咸香下饭,附近的苦力都爱来吃,能多吃两个馒头!”
从王记出来,林风摸着肚子,心里满是感慨:“你看,同样是猪肉大葱包,李记皮厚馅少,王记皮薄馅多却太咸,口味差这么多,百姓想吃个口味稳定的包子都难。”
小李子也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上次我在东城买的包子,还掺了陈肉,吃着发苦;西城的包子又太甜,像是放了糖 —— 要是能有一家包子铺,所有分店都一个味就好了!”
“一个味?” 林风突然眼睛一亮,停下脚步,“对啊!咱们可以搞‘连锁包子铺’!找一家口味好、口碑佳的铺子当‘总店’,统一馅料配方、统一制作方法、统一价格,然后教给其他想开店的人,让他们按总店的规矩做,这样不管在京城哪个角落,百姓吃到的包子都是一个味!”
“连锁包子铺?” 小李子挠了挠头,一脸茫然,“陛下,啥是‘连锁’啊?是把所有包子铺都连在一起吗?”
“差不多这个意思,但更简单。” 林风拉着他坐在路边的茶摊,点了两碗茶,“比如咱们找一家总店,让总店负责两件事:第一,统一采买面粉、猪肉、大葱这些原料,保证每个分店用的料都一样,不会有陈肉、坏葱;第二,培训分店的师傅,教他们怎么和面、怎么调馅、蒸多久,保证每个包子的皮厚、馅量、味道都一样。”
他拿起筷子比划:“分店只要按总店的规矩做,每个包子卖两文钱,然后每月给总店少量‘加盟费’—— 比如五十文,用来买总店的配方和原料。这样一来,总店能赚钱,分店不用自己琢磨配方,百姓能吃到稳定的包子,不是三赢吗?”
小李子眼睛渐渐亮了:“陛下,这法子好!要是真能这样,以后不管在哪买包子,都不怕踩坑了!可…… 咱们找哪家当总店啊?”
“找口碑最好、口味最均衡的。” 林风放下筷子,“我听说京城北巷的‘张记包子铺’,开了三十年,老掌柜的调馅手艺一绝,猪肉大葱包不咸不淡,皮厚薄刚好,每天都排老长的队,咱们去看看!”
当天傍晚,两人就找到了张记包子铺。铺子不大,只有三间房,门口排队的人却从巷头排到巷尾,还有不少人提着食盒,说是要给家里人带。“张记的包子就是好!我从小吃到大,味道从来没变过!” 排队的老丈笑着说,“老掌柜的实诚,馅从来不少,也不掺假,咱们信得过!”
林风跟着排了半个时辰,终于买到四个猪肉大葱包。咬开一口,果然名不虚传 —— 面皮松软有嚼劲,肉馅里加了少许姜末去腥,油而不腻,咸淡刚好,还带着淡淡的葱香,比李记和王记都好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