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的御书房还亮着烛火,林风趴在案上,手里握着狼毫笔,面前摊着一张泛黄的宣纸,纸上已写了大半页 “通州经济特区政策初稿”。窗外的寒风卷着残雪敲打着窗棂,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 “税收条款” 那栏反复琢磨 —— 之前跟商人聊过,高税收是最大痛点,要想吸引商户入驻,必须在税收上拿出诚意,可户部尚书李大人那边,肯定会以 “国库空虚” 为由反对,得把条款定得既合理又有说服力。
“陛下,天快亮了,您歇会儿吧?” 小李子端着一碗温好的奶茶走进来,见林风眼底泛着青黑,心疼地说,“政策不急这一时,您要是累垮了,明天怎么跟李大人他们商量?”
林风接过奶茶,喝了一口暖身子,指着纸上的字:“你看,朕拟了三条核心政策:一是头两年全免税,第三年收半税,第四年起按正常三成税征收;二是允许商人自由定价,只要不缺斤短两、哄抬物价,官府不干涉;三是严禁官员随意刁难,要是有官差敢要‘好处费’、故意拖延通关,直接革职查办 —— 你觉得怎么样?”
小李子凑过来,虽然认不全字,但听林风解释完,还是点头:“陛下这政策好!商人肯定愿意来!就是…… 李大人那边会不会不同意?他昨天还跟老奴说,国库只剩十万两,再免税,下个月俸禄都发不起了。”
“他肯定会反对,所以得提前准备好说辞。” 林风放下笔,揉了揉手腕,“你去把李大人请来,就说朕有要事商议,顺便把之前商人签的‘入驻意向书’也带来。”
没半个时辰,李大人就捧着账本匆匆赶来,进门就问:“陛下,您急着找臣,是不是特区选址出了岔子?”
“不是选址,是政策。” 林风把政策初稿推到他面前,“朕拟了税收减免条款,你看看,有什么意见。”
李大人拿起初稿,刚看到 “头两年全免税”,手里的账本 “啪” 地掉在地上,脸色瞬间变了:“陛下!您这是要把国库掏空啊!头两年全免税,那特区的管理费、官员俸禄、建设费从哪来?现在国库只剩十万两,下个月官员俸禄就要五万两,再免税,咱们喝西北风吗?”
“李大人,您先别急。” 林风捡起账本,递回给他,“您听朕算笔账:现在通州没特区,每年从商人那收的税也就一万两;要是搞了特区,头两年免税,能吸引至少五十家商户入驻,这些商户要租铺子、雇工人、买原材料,工人有活干就能交人头税,原材料供应商能交营业税,运河上的商船多了,关税也能多收 —— 这些加起来,头两年至少能增收三万两,比之前的一万两还多,怎么会亏?”
他又拿出商人的 “入驻意向书”:“您看,张老板、赵掌柜他们已经签了意向书,只要政策落地,他们下个月就来;要是咱们不免税,他们肯定不来,到时候不仅没新增税收,连之前的一万两都保不住,那才是真的亏!”
李大人捧着账本,手指在算盘上飞快拨弄,嘴里念念有词:“商户五十家,人头税每人每年五钱,每家雇十个工人,就是二百五十两;营业税按每家每年一百两算,就是五千两;关税新增一万两…… 加起来确实有三万多两。” 可他还是皱着眉,“可这些都是预期,要是商户没来够五十家,或者税收没达到预期,怎么办?国库可等不起啊!”
“所以要‘先让利再赚钱’。” 林风耐心解释,“商人都精明,要是咱们不拿出诚意,他们不会冒险来;只要头两年把商户稳住,第三年收半税,他们已经赚了钱,也不会轻易走;第四年按正常税,国库就能稳定增收 —— 这是放长线钓大鱼,眼光得放长远。”
旁边的小李子也帮腔:“李大人,老奴觉得陛下说得对!之前奶茶刚开始也花钱,现在不也带动御膳房的食材采购了吗?特区肯定也能行!”
李大人沉默了半天,终于叹了口气:“陛下,臣还是觉得冒险,但臣相信您的判断,这政策…… 臣同意了。只是臣有个请求,要是头两年税收没达到预期,咱们得及时调整,别让国库空得太厉害。”
“没问题!” 林风笑着点头,“朕会让苏晴每月统计特区的税收和商户数量,要是真没达到预期,咱们再改政策,绝不会让国库出大问题。”
政策初稿就这么定了,林风又补充了几条细节:比如商户入驻前三年免租金,作坊建设补贴三成材料费,要是商户能引进外国商人,还能额外奖励五百两。写完后,他把初稿递给小李子:“你把这个抄十份,贴在茶水房、宫门、御膳房这些人多的地方,再写个‘招商户入驻’的公告,一起贴出去,让想入驻的商人尽快来内务府登记。”
“老奴明白!” 小李子接过初稿,小心翼翼叠好,揣在怀里,转身就往外跑 —— 他生怕记混了,心里只想着 “陛下让贴公告招人”,却没记住 “招的是商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