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里的奶茶还冒着余温,林风手里攥着那张皱巴巴的奶茶券,正琢磨着江南采买队伍的最新消息 —— 苏晴刚派人来报,官府援兵已赶到,蒙面人虽被打退,但三辆马车里的牛奶桶还是被戳破了两桶,红豆也撒了小半袋,怕是要晚两天才能回京。他正想让人去御膳房叮嘱张师傅省着点用食材,殿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户部尚书李大人气喘吁吁的呼喊:“陛下!陛下!大事不好了!”
林风抬头,就见李大人捧着一本厚厚的账本,脸色惨白地冲进来,连朝服的带子都歪了,进门就 “扑通” 一声跪下,手里的账本 “啪” 地摔在地上,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数字:“陛下!国库…… 国库快空了!只剩下十万两白银,连下个月官员的俸禄都快发不起了,顶多再撑三个月!”
“什么?” 林风手里的奶茶券 “哗啦” 掉在地上,他赶紧走过去捡起账本,翻开一看 —— 上面用朱砂笔标着 “国库结余:十万零三百二十七两”,下面还列着下个月的支出:官员俸禄五万两、禁军军饷三万两、太医院药材钱一万两、宫廷日常用度两万两,算下来不仅不够,还得亏一万两。他指着账本,声音都有些发颤:“李大人,你没算错吧?先帝在位时,国库不是还有上百万两吗?怎么才这么点?”
李大人抹了把额头的冷汗,苦着脸回话:“陛下,先帝在位后期,修了三座新宫殿,光木料和工匠就花了五十万两;后来又给后宫嫔妃赏珠宝、建别院,花了三十万两;前两年跟北境蛮族打仗,军饷和粮草又耗了二十万两…… 这几笔下来,国库就空得差不多了。这十万两,还是臣这半年省吃俭用,把宫里的闲置物品变卖了些才凑出来的。”
“太能造了……” 林风扶着额头,忍不住吐槽 —— 他穿越过来后,一门心思搞厕所、办才艺大赛、推奶茶,倒忘了问国库的情况,没想到先帝留下这么大一个烂摊子。他翻着账本,越看越头疼:“那之前修厕所、办大赛、采买奶茶食材,花的银子都是从哪来的?”
“回陛下,那些都是从内务府的结余里挤出来的,” 李大人叹了口气,“内务府本来就没多少银子,现在也空了,下个月连御膳房的菜钱都快不够了,张师傅昨天还来跟臣哭,说再没钱买肉,宫里就得天天吃素了。”
这话让林风更慌了 —— 厕所要维护、才艺大赛明年还想办、奶茶也不能断,这些都得花钱,要是连御膳房都快没钱了,后续的改革根本推进不下去。他在暖阁里来回踱步,脑子里飞速翻找现代知识储备:“要不…… 咱们搞点创收?比如开个网店卖宫里的宝贝?” 刚说完就摇摇头 —— 古代没网络,这想法纯属扯淡。“那收房产税?让权贵们多交些钱?” 又想起王嵩那些人肯定会反对,说不定还会借机闹事,只能放弃。“卖爵位?不行不行,这会乱了规矩,以后更难管。”
李大人看着他抓耳挠腮的样子,也跟着着急:“陛下,要是实在没办法,只能暂时停了那些‘新花样’,比如厕所的维护、奶茶的供应,先把官员俸禄和军饷发了再说 —— 不然官员们没心思办公,禁军没力气站岗,宫里更乱了。”
“不行!” 林风立刻拒绝,“厕所停了,宫里又得回到以前又脏又臭的样子;奶茶停了,后宫又得闹起来;才艺大赛停了,大家刚有的盼头又没了 —— 这些都不能停!”
他蹲在地上,盯着账本上的数字,突然想起现代历史课上学的 “经济特区”—— 当年深圳就是靠政策优惠吸引商人,搞活了经济。大炎也有沿海港口,比如泉州港,本来就是通商口岸,要是在那里划块地,搞个 “经济特区”,给商人减免税收、简化通关手续,吸引国内外的商人来做生意,国库不就能增收了吗?
“李大人!” 林风猛地站起来,眼睛亮得吓人,“咱们有泉州港吧?那地方是不是经常有外国商人来通商?”
李大人愣了一下,点头道:“是啊,泉州港是大炎最大的港口,每年都有波斯、南洋的商人来卖香料、珠宝,也买咱们的丝绸、茶叶,只是之前关税定得太高,手续又麻烦,这两年商人越来越少了。”
“那就对了!” 林风激动地拍了下账本,“咱们就在泉州港划一块地,搞个‘经济特区’—— 凡是来特区做生意的商人,关税减半,通关手续三天内办完;要是商人愿意在特区建作坊,雇佣当地人,还能再免三年税!这样一来,商人肯定愿意来,关税和作坊的税收多了,国库不就有钱了吗?”
李大人听得眼睛都直了:“关税减半?还免三年税?陛下,这样会不会亏得更多啊?要是商人来了,却收不到多少税,那可怎么办?”
“不会亏!” 林风耐心解释,“现在关税高,商人来得少,一年也收不了几万两;要是关税减半,商人多了十倍、二十倍,就算每笔收得少,总钱数也比以前多!而且商人建作坊,能让泉州的百姓有活干,百姓有钱了,还能交人头税、消费税,这都是连锁反应,长远来看,肯定能让国库增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