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庙学堂的大殿里,粗纸试卷在木桌上铺得整整齐齐,每张试卷右上角都盖着个小小的火锅防伪戳 —— 是小李子昨天连夜盖的,说 “这样才像正经考试,跟炎币一样真”。50 个孩子坐得笔直,面前除了试卷和炭笔,还摆着王师傅特意准备的 “考试教具”:半截小木棍、一块鹅卵石(代替石狮子)、几张画支点的草图,连最调皮的胖小子都没玩石子,盯着试卷上的考题,眉头皱得像小包子。
“考题念三遍,大家听仔细了!” 张掌柜站在土台上,手里举着考题板,声音洪亮,“考题:学堂门口的石狮子重,想把它挪去晒太阳,怎么用咱们学的杠杆原理撬动它?写出步骤,能画草图更好,开始答题!”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动了起来 —— 有的拿起小木棍在桌上比划,嘴里小声念叨 “支点、用力”;有的趴在试卷上画草图,石狮子画得圆滚滚的,像个大馒头;还有的偷偷看旁边同学的,被张掌柜用眼神制止,赶紧缩回脑袋。张大妈的孙娃坐在第一排,她先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石狮子,再画一根长棍,棍下画了块小石头,旁边还画了个小人,举着拳头,琢磨半天,又在小人旁边添了个戴皇冠的卡通形象 —— 是她昨天听陈小哥讲先帝故事时,记住的皇帝模样。
半个时辰后,收卷铃(其实是王师傅敲的铜盆)响了,孩子们恋恋不舍地交上试卷,有的还追着张掌柜问:“张爷爷,用筷子当杠杆算对吗?俺妈说筷子能夹菜,肯定能撬东西!” 张掌柜笑着摆手:“等改完卷就知道,只要敢想,都是好答案!”
批改试卷的场景比考试还热闹 —— 张掌柜、王师傅、陈小哥围坐在长桌旁,面前堆着 50 份试卷,改着改着就笑出声。王师傅拿起胖小子的试卷,上面写着:“步骤 1:找一根筷子,越长越好,俺家最长的筷子能夹到锅里的牛肉丸;步骤 2:在石狮子下面放块小石头当支点;步骤 3:俺站在筷子一头,使劲踩,要是踩不动,就叫上小李子哥哥一起踩,他吃得多,力气大!” 旁边还画了个小人踩筷子,筷子弯得像月牙,石狮子旁边画了个流口水的小火锅,备注 “撬完吃火锅”。
“这娃倒是记得牢,啥都能跟火锅扯上关系!” 王师傅笑得直拍腿,把试卷递给陈小哥,“不过知道找支点、找人帮忙,没白学杠杆!”
陈小哥手里的试卷更离谱 —— 一个小男孩写 “用杠杆撬石狮子,得先给石狮子喂馒头,让它有力气自己挪,要是不挪,就用杠杆撬它的馒头,它肯定会跟着馒头走”,草图上石狮子嘴里叼着馒头,杠杆一头对着馒头,旁边写着 “馒头比石头香,石狮子肯定动”。陈小哥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这思路,比说书先生还会编,就是跟杠杆没啥关系!”
正改着,林风带着苏晴走进来,刚到门口就听见笑声:“什么答案这么好笑?让朕也看看!” 张掌柜赶紧递过胖小子的 “筷子杠杆” 试卷,林风接过来一看,先是愣了愣,随即笑出声:“这孩子把家里的筷子都想用上了,还知道叫人帮忙,思路清奇!比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还有意思,课本上只说找长杠杆,没说找谁帮忙,他倒好,把小李子都安排上了!”
又拿起张大妈孙娃的试卷,看到上面戴皇冠的小人,林风挑眉:“这是朕?”
“是!她说上次陛下帮着推木棍,觉得陛下力气大,撬石狮子肯定需要陛下帮忙!” 张掌柜笑着解释。
林风忍不住笑:“这娃倒是细心,还记着朕推木棍的事。这样,把这些有意思的答案都挑出来,贴在学堂门口的告示栏上,让百姓也看看咱们的孩子多会想,比光贴分数强!”
消息传得飞快,没等小李子把答案贴好,学堂门口就围满了百姓 —— 李大爷挤在最前面,眯着眼睛看胖小子的 “筷子杠杆”,笑着说:“这娃跟俺小时候一样,啥都敢试!俺小时候用树枝撬过磨盘,虽然没撬动,可也知道找石头垫着,这就是学问!”
张大妈看到自家孙娃的 “请皇帝帮忙”,笑得合不拢嘴:“俺孙娃没白学,还记着陛下帮忙推木棍,知道人多力量大,比俺强,俺到现在都不知道杠杆咋用!”
一个卖布的商贩指着 “喂馒头” 的答案,对旁边人说:“你看这娃多聪明,知道用巧劲,不是硬撬!这学堂教的东西,孩子爱学,还能想这么多招,比死背圣贤书强多了!”
贴出来的 10 份趣味答案,引来了百姓阵阵笑声,有的甚至特意跑回家,把没上学的孩子带来看:“你看人家学得多好,还能自己想办法撬石狮子,你要是好好学,以后也能这么厉害!” 没几天,附近几个村的百姓都知道了青龙庙学堂的 “趣味月考”,不少人来打听报名时间,连之前犹豫的人家,都主动来问 “能不能插班”。
李老儒路过学堂,看到百姓围着答案笑,也凑过去看 —— 看到胖小子的 “筷子杠杆”,他先是皱了皱眉,可听到百姓说 “孩子敢想就是好”,再想想之前孩子们学杠杆时的认真模样,也忍不住点头:“虽不符合标准答案,却有童趣,也懂团结,比死记硬背‘杠杆者,省力之器也’强多了。” 他甚至找林风,建议下次国学课,就用这些答案当例子,教孩子们 “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