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晨光刚漫过宫墙,南门外就传来一阵 “咕噜咕噜” 的车轮声 —— 二十多辆骡车并排停在宫道旁,车板上堆得满满当当:左边的骡车装着金黄的新麦,用麻布口袋扎得紧实,袋口露出的麦粒饱满得能挤出粉;中间的车上码着水灵灵的蔬菜,白菜裹着翠绿的外叶,萝卜沾着新鲜的泥土,连刚摘的辣椒都透着红亮;最右边的几辆车上,放着一个个圆鼓鼓的陶瓮,盖子没盖严,飘出阵阵牛油与香料混合的香气,引得路过的宫娥太监都忍不住回头。
“张掌柜,您这陶瓮里装的啥?香得俺们都快流口水了!” 守门的侍卫长凑过来,鼻子凑到陶瓮边闻了闻,笑着问。
为首的张掌柜赶紧掀开一个陶瓮的盖子,里面是熬得浓稠的牛油火锅底料,红亮亮的油面上浮着花椒、辣椒和姜片,香气瞬间散开,飘得老远:“王侍卫长,这是俺们特区商户特意给陛下熬的火锅底料!用的是新炼的牛油,加了二十多种香料,熬了整整一夜,就等着陛下平叛后,办火锅宴用!”
“火锅底料?” 侍卫长眼睛一亮,“陛下前几天还让御膳房熬底料策反叛军呢,你们这真是雪中送炭!快!俺这就去通报陛下!”
没一会儿,林风就带着苏晴、小李子和阿福走出宫门 —— 小李子一闻到火锅底料的香味,就忍不住凑到陶瓮边,鼻子吸得飞快,手里的红薯都忘了啃:“好香啊!张掌柜,这底料比御膳房熬的还香!晚上的火锅宴,能不能多放两勺?”
“放心!管够!” 张掌柜笑着拍了拍陶瓮,“俺们带了五十瓮底料,够宫里和归顺的士兵们吃个够!除了底料,还有从特区调的五百石新麦,两百斤新鲜蔬菜,都是商户们自愿送来的,给陛下补补物资,也给兄弟们改善改善伙食。”
林风走到骡车旁,伸手摸了摸麻袋里的新麦,麦粒饱满,手感扎实 —— 这是特区商户们今年的新收成,之前收粮时特意留的好粮,现在主动送来,可见商户们对朝廷的信任。“辛苦你们了,” 林风转头对商户们说,“之前你们帮着收粮断叛军后路,现在又送物资来,你们才是大炎的功臣。”
“陛下说这话就见外了!” 布商李掌柜赶紧上前,手里还拿着一匹新织的棉布,“要是没有陛下的经济特区政策,俺们这些商户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减税、扩店,还能靠炎币方便交易,俺们送点物资,都是应该的!再说了,陛下用火锅、包子平叛,让百姓们都能安稳过日子,俺们跟着沾光,高兴还来不及呢!”
周围的商户们也跟着附和 —— 有的说 “俺们的包子铺现在天天爆满,多亏了陛下的好名声”,有的说 “俺们用炎币收粮,百姓们都愿意跟俺们打交道”,还有的甚至拉着林风的袖子,要给宫里送新做的衣裳,“陛下和兄弟们平叛辛苦,得穿点暖和的”。
阿福站在一旁,看着陶瓮里的火锅底料,手痒得很 —— 他跟着张师傅学了半年厨艺,最擅长的就是煮火锅,现在看到这么好的底料,忍不住想试试:“张掌柜,这底料熬得真地道!晚上煮火锅时,俺来帮忙呗?保证把羊肉卷烫得鲜嫩,白菜煮得入味!”
“你这小子,就知道吃!” 张师傅从后面走出来,拍了拍阿福的脑袋,“陛下的火锅宴,哪用得着你瞎掺和?不过你要是想学,等宴结束了,俺教你熬这底料的秘方!”
阿福一听,高兴得跳起来,赶紧帮着商户们搬陶瓮,力气都比平时大了不少。小李子也没闲着,跟着侍卫们一起清点物资,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一笔一划地记着:“新麦五百石,白菜一百斤,萝卜五十斤,火锅底料五十瓮……” 记到一半,还忍不住偷偷抠了一小块底料,塞进嘴里,烫得直咧嘴,却笑得眼睛都眯了:“香!太香了!晚上肯定能吃撑!”
林风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暖暖的 —— 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建设,到后来的商人断粮草,再到现在的主动送物资,商户们早已从 “受益者” 变成了 “参与者”,这种互助互信的关系,比任何武器都能巩固大炎的根基。他转头对苏晴说:“把这些物资分一分,一部分送到御膳房,准备晚上的火锅宴;一部分送到军营,给归顺的士兵们改善伙食;剩下的粮食和蔬菜,送到京城的粥棚,给百姓们添点热乎的。”
“臣女遵旨!” 苏晴立刻安排侍卫们行动,商户们也主动帮忙 —— 有的帮着搬粮食,有的帮着卸蔬菜,有的甚至跟着侍卫去粥棚,想看看百姓们吃粮的样子。张掌柜看着忙碌的人群,笑着对林风说:“陛下,俺们还带来了几个会煮火锅的伙计,晚上的火锅宴,让他们也来搭把手,保证让陛下和兄弟们吃得满意!”
“好!” 林风点头,“晚上的火锅宴,不仅要请归顺的士兵,还要请京城的百姓代表,让大家一起热闹热闹,也让所有人都知道,大炎的安稳,是靠大家一起努力换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