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后的通州特区,清晨的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棂,洒在堆积如山的炎币纸上 —— 这些用三层桑皮纸叠压、外层涂蜡的纸张,厚实挺括,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蜡光,工匠们正围着案台,等着林风来确定最终的面额。
“陛下,炎币纸都准备好了,就差印上面额和铜钱图案了!” 工匠头老李手里拿着一张空白炎币纸,语气里满是期待,“您看,咱们该设多少面额才合适?”
林风刚走进工坊,身后跟着小李子和几位商户代表 —— 张老栓、孙掌柜,还有刚从苏州赶来的连锁包子铺老板周小五。他接过空白炎币纸,在案台上铺开,指着纸张中间的空白处:“面额得兼顾百姓日常用和商户调货,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朕琢磨着,设 1 两、5 两、10 两三种面额最合适。”
“1 两、5 两、10 两?” 周小五皱着眉,手里的算盘拨得 “噼里啪啦” 响,“陛下,1 两炎币换多少铜钱啊?要是换得少,百姓买包子、买布料不够用;换得多,又怕他们不敢用。”
小李子也凑过来,一脸好奇:“是啊陛下,之前没说 1 两炎币能换多少铜钱,要是百姓不知道咋兑换,肯定不敢要这纸做的钱!”
林风笑着拿起炭笔,在纸上写下 “1 两 = 1000 文铜钱”:“咱们按等价兑换来,1 两炎币换 1000 文铜钱,5 两就是 5000 文,10 两就是 文。这样一来,百姓买个包子(2 文)、买尺布料(15 文),用 1 两炎币找零就行;商户调货,比如张老栓给苏州送 300 两货款,揣 30 张 10 两炎币,比拉三车铜钱轻便多了。”
张老栓眼睛一亮,拍着大腿说:“陛下这面额设得好!俺给苏州分店调货,300 两就是 30 张 10 两的,揣在怀里的布兜里就行,再也不用雇马车、请护卫了,省下来的钱能多进两袋面粉!”
孙掌柜也点头:“俺给杭州分店送布料货款,250 两正好是 50 张 5 两的,记账也方便,不容易出错。要是面额太大,比如只有 10 两的,百姓买小东西找零麻烦;要是只有 1 两的,商户调货得揣一大堆,也不方便。”
确定了面额,新的问题又来了 —— 不少百姓不识字,也不会算 “1 两 = 1000 文”,怎么让他们一眼就知道炎币能换多少铜钱?
“朕有个法子。” 林风拿起炭笔,在 1 两面额的旁边画了 10 串铜钱 —— 每串铜钱画 10 枚,串在红绳上,10 串正好对应 1000 文,“咱们在每个面额旁边,都画上对应的铜钱串,1 两画 10 串,5 两画 50 串,10 两画 100 串,百姓就算不识字,数铜钱串也知道能换多少,这样就不怕看不懂了!”
工匠们赶紧跟着画 —— 小王拿起细笔,先在 1 两炎币的右侧画了 10 串小铜钱,每串的铜钱边缘还画了细小的纹路,看起来栩栩如生;老李则在 5 两炎币的旁边画了 50 串铜钱,分成 5 排,每排 10 串,整齐又好数。
画好后,小李子拿起一张 1 两炎币,对着阳光看:“陛下,这铜钱串画得真像!俺就算不认字,数这 10 串铜钱,也知道能换 1000 文,太方便了!”
当天下午,第一批印好面额和铜钱图案的炎币就做出来了 ——1 两炎币的正面,上方是 “大炎通行炎币”,中间是 “壹两”,右侧画着 10 串铜钱,周围绕着龙纹;背面是 “大炎王朝” 和祥云,右下角盖着 “户部监制” 的印章,左上角还有半寸长的防伪小缺口。
林风让人把炎币送到特区的兑换点,还贴了公告:“炎币 1 两换 1000 文、5 两换 5000 文、10 两换 文,可随时兑换铜钱,假币重罚。”
公告刚贴出去,就围了不少百姓 —— 住在附近的王大娘,手里捏着 200 文铜钱,凑到兑换点前,盯着公告上的炎币样品看了半天,又指着 1 两炎币上的铜钱串,小声问官员:“官爷,这纸上画的 10 串铜钱,是不是真能换 1000 文啊?俺这 200 文,能换多少这纸钱?”
官员笑着拿出一张 1 两炎币,递给王大娘:“大娘,1 两炎币能换 1000 文,您 200 文能换五分之一,不过咱们现在最低兑换 1 两的,您要是想换,再凑 800 文就行。您看这炎币,又结实又防水,揣在兜里还不沉。”
王大娘接过炎币,用手摸了摸蜡层,又数了数上面的 10 串铜钱,嘴里念叨着:“10 串……1000 文…… 这纸真能换这么多铜钱?俺还是有点怕,要是换了不能用,俺这 1000 文就打水漂了!”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有人说 “纸做的钱不如铜钱实在”,有人说 “再等等,看别人换了能用再说”,还有人拿着铜钱,犹豫着要不要上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