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68章 玄德理政,蛟龙困渊

邺城的左将军府,规制宏大,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每日皆有仆役穿梭,物资供应从不短缺。然而,住在此间的刘备,却时常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仿佛置身于一座以礼遇和尊荣铸就的华美囚笼。他被表为豫州刺史,领左将军,名位尊崇,却无尺寸之地可供施展;他被允参赞军事,却从未被邀请参与核心军议。

这一日,大将军府使者再次到来,并非传达军令,而是带来了一项新的任命。“大将军有令,左将军刘备,仁德着于四海,宜加任用。特委左将军权领魏郡西部都尉,主持元城、馆陶等地流民安置、荒田垦殖事宜,以安地方,以显朝廷仁政。”

使者离去后,关羽抚髯沉吟,丹凤眼中寒光隐现:“大哥,袁本初此举,是何用意?予一郡都尉之权,却只管流民垦荒,分明是明升暗降,将大哥置于闲散之地。”张飞更是按捺不住,环眼圆瞪:“哼!让大哥去管那些泥腿子种地,岂不是大材小用!俺看这袁本初,就没安好心!”

刘备端坐席上,面色平静无波,仿佛刚才接到的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任命。他抬手止住两位义弟的愤懑,缓缓道:“云长、翼德,稍安勿躁。袁公既然委此重任,备自当尽心竭力。安置流民,垦殖荒田,亦是利国利民之举,何分高低?我等客居于此,当谨言慎行,勿负袁公厚望。”

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关羽、张飞对视一眼,虽仍有不平,却也不再言语。他们深知兄长之志,亦明白此刻寄人篱下的处境。刘备心中澄明如镜:袁绍此举,一则是试探,看他是否甘于被“荣养”;二则是利用他“仁德”之名,安稳地方,收拢民心;三则,便是将他调离邺城核心,置于一个更容易监控的境地。

这是一场无声的博弈。袁绍给了他一个舞台,却限定了剧本。而他刘备,这条暂困于渊潭的蛟龙,必须在这有限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风采,却又不能过于耀眼,以免引来猜忌和杀身之祸。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以及少量被允许跟随的旧部,来到了魏郡西部的元城。眼前的景象颇为凄惨:去岁漳水泛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加上战乱频仍,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聚集于此,搭建起简陋的窝棚,依靠官府有限的赈济和挖野菜度日,治安混乱,田地荒芜。

刘备并未住在条件较好的县城官署,而是命人在流民聚集区附近搭建了简单的营垒。他脱下锦袍,换上粗布衣衫,亲自带着关羽、张飞深入流民之中,嘘寒问暖,查看病情,登记造册。

1. 刚柔并济,安定人心

面对混乱的局势,刘备展现了其高超的驾驭手腕。他首先以左将军和袁绍委任的名义,召集地方乡绅、游侠头目乃至流民中颇有威望者,设宴款待,陈说利害,请求他们协助稳定秩序。对于少数趁乱劫掠、欺凌弱小的豪强恶霸,则请关羽、张飞引精悍部属,以雷霆手段迅速铲除,悬首示众,迅速震慑了宵小。刚柔并济之下,地方秩序为之一清。

2. 授人以渔,垦荒安民

紧接着,他利用袁绍赋予的权限,从魏郡官仓调拨种子、农具,又凭借个人声望和诚恳的态度,向本地大户“借”来部分耕牛。他将流民以乡里为单位编成“屯”,选拔老实能干者为“屯长”,划分荒地,组织垦殖。他亲自下田,示范耕种,虽不娴熟,但其身体力行的姿态,极大地鼓舞了流民的士气。同时,他采纳随行文吏的建议,仿效河北的“屯田制”,定下规矩:垦出的荒地,头三年赋税减半,所产粮食除缴纳部分外,皆归流民自有。

3. 巧用资源,借力打力

刘备深知,要在此地立足并有所作为,离不开邺城的支持,至少是不能明着反对。他定期向邺城呈送详细的政情汇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袁绍给予机会的感激和对袁绍治理方略(如度田、屯田)的赞美。同时,他也如实陈述困难,如耕牛不足、农具损坏、部分地区水利失修等,委婉地请求支援。

这些文书通过固定的渠道,先送至大将军府长史荀谌处,再由荀谌摘要呈报袁绍。袁绍看到刘备将流民治理得井井有条,地方渐趋安定,荒地不断被开垦,赋税也有了着落,心中自是满意。对于刘备提出的“合理”要求,如调拨一批由马钧匠作监淘汰下来的旧农具、派遣几名精通水利的小吏前来指导等,袁绍大多予以满足。他乐于看到刘备在他的框架内做出成绩,这证明了他的“驾驭”是成功的。

然而,在刘备看不到的地方,魏郡太守以及元城、馆陶的县令身边,早已安插了来自邺城的“暗桩”。刘备的一举一动,他与何人来往,说了什么话,甚至关羽、张飞每日在校场操练那几百旧部的情形,都被人详细记录,源源不断地送往邺城,送至 军师中郎将荀攸 的案头。荀攸以其特有的缜密与冷静,负责梳理这些信息,分析刘备的动向与意图。

数月之后,魏郡西部已然大变样。荒地被开垦成整齐的田垄,绿油油的禾苗长势喜人。流民们住进了虽然简陋但足以遮风避雨的土坯房,脸上有了血色和笑容。刘备主持修建了几条小型水渠,引漳水灌溉,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他甚至组织流民中的妇孺采摘野菜、编织草席,换取一些零钱,贴补家用。

这一日,恰逢当地一个传统集市。刘备在关羽、张飞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巡视集市。集市上人来人往,交易活跃,充满了生机。许多百姓认出了这位时常行走于乡间、面容和善的“刘使君”或“刘皇叔”,纷纷自发地围拢过来,恭敬地行礼,有的送上自家产的瓜果,有的则激动地诉说着生活的改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若非使君,我等早已饿死沟壑矣!”

“使君真乃仁德之人,愿使君长命百岁!”

人群越聚越多,欢呼声、感激声此起彼伏。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护卫在刘备身侧,傲然而立,丹凤眼中流露出与有荣焉的光芒。张飞亦是咧开大嘴,呵呵直笑,只觉得比打了一场胜仗还要痛快。

刘备面带温和的笑容,不断向四周的百姓拱手还礼,叮嘱他们好好耕作,遵守法令。他的身影在人群中,被无数的感激和爱戴所包围,仿佛自带光环。

这一幕,被混在人群中的几名“暗桩”看得清清楚楚,他们迅速将所见所闻,加上“万民拥戴,皆呼刘使君、皇叔,几不知有大将军”之类的渲染,急报邺城。

几乎在同一时间,邺城大将军府内,袁绍正与几位心腹谋士议事。荀攸 将一份来自魏郡的密报轻轻放在袁绍面前,内容正是描述刘备如何德政化民,声望日隆,以及集市上那“万民景从”的景象。

田丰看完摘要,眉头微蹙,直言道:“主公,刘备,人杰也。今困于浅滩,稍得施展,便能使民归心如此。其志岂在区区流民垦殖?观其身边关、张,皆万人敌,终非池中之物。久必为患,不如……”他后面的话没说,但意思不言自明。

沮授则持重一些:“元皓所言不无道理。然刘备如今并无过错,反而有功于地方。若无故加害,恐寒天下投效者之心,亦损主公仁德之名。不若明升其官,暗夺其权,将其与关、张调离,置于眼皮底下,严加看管即可。”

荀谌也道:“公与先生之言甚是。刘备声望已着,此时动之,得不偿失。可表其功于朝廷,升其虚职,然后召其回邺城‘另有重用’,将其与部众分离,则蛟龙失水,翻不起大浪。”

袁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闪烁。他心中对刘备的忌惮,因这份密报而再次升起。他欣赏刘备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颇为认同其为人,但正如田丰所言,此等人物,绝不会久居人下。

“公达,你怎么看?”袁绍看向负责情报与分析的 荀攸。

荀攸 微微躬身,语气平稳而冷静:“主公,刘备,英雄也。然其势未成,爪牙未丰。主公如今大势在手,如日中天。刘备之仁德,恰可为主公安抚地方;刘备之声望,亦可彰显主公容人之量。用之,则如利刃,可伤敌亦可伤己;控之,则如镜鉴,可警醒自身,亦可供天下人观瞻。关键在于,握刀之手,需稳,需牢。目前,观其行止,尚在框架之内,加强监控,静观其变即可。攸已加派人手,对其往来书信、接触人等,严加核查。”**

袁绍沉吟良久,终于展颜一笑,只是那笑容里,多了几分深沉与冷冽:“诸君之言,皆有理。玄德公既然善于理政,便让他继续在那里‘仁德’吧。传令,嘉奖左将军刘备安民垦荒之功,赐金百斤,锦缎千匹。另,从府库拨付第二批农具、种子,助其成事。至于元城、馆陶的郡兵……由魏郡太守直辖,无大将军府令,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

他顿了顿,看向荀攸,补充道:“公达,对左将军的‘关照’,要更加‘细致’一些。”

袁绍的赏赐和后续的物资很快送达元城,伴随着更加严密却也更加无形的监视。刘备恭敬地接下赏赐,上表谢恩,言辞恳切。他仿佛对周遭愈发凝滞的空气毫无所觉,依旧每日忙于政务,教化百姓。

然而,在夜深人静之时,他独坐灯下,抚摸着那冰凉的锦缎,目光穿越窗户,望向南方漆黑的夜空。那里,有他颠沛流离的过去,也有他梦寐以求的未来。

“大哥,袁本初这厮,越发看得紧了!”张飞闷声抱怨。

关羽微阖双目,淡淡道:“此乃意料中事。兄长德政惠民,声望愈高,袁绍忌惮之心便愈重。如今,我等更需隐忍。”

刘备收回目光,看向两位生死与共的兄弟,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坚毅的笑容:“袁本初以天下之力困我,我则以仁德之心化民。他筑他的高台,我积我的微末。时机未至,潜龙勿用。且耐心等待,这渊潭之水,总有涌动之日。”

他知道,自己这条困于袁氏渊潭的蛟龙,还需继续潜伏,在有限的缝隙中积蓄力量,等待风云变幻,那挣脱束缚、直上九霄的时机。而袁绍,也成功地用荣宠和监视,将这潜在的威胁,暂时牢牢地摁在了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渊潭之中。荀攸那双冷静的眼睛,则如同最警惕的看守,在黑暗中默默注视着一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