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215章 义收豫州,羽翼渐丰

汝南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焦糊与血腥的气味混杂在初冬的寒风中,萦绕不散。城头之上,那面残破的“刘”字大旗已被掷于地下,取而代之的是猎猎飞扬的“晋”字王旗,宣告着这座中原重镇已然易主。城门洞开,一队队晋军士卒正在军官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清理着战场上的尸骸,扑灭残余的火焰,修复破损的城防。虽然战争的创伤触目惊心,但一种新的秩序,正在这片焦土之上艰难地建立起来。

袁绍并未急于入驻原本属于刘备的州牧府,而是将中军大帐设于城外原址。此刻,他正与一众核心谋士——贾诩、程昱、沮授、田丰、许攸等人,听取着各路信使如雪片般飞来的战报。

“报——!张合将军已肃清汝南城内残敌,俘获敌军伤员及来不及撤离的文官、眷属共计三千余人,请示大王如何处置?”

“报——!高览将军已控制城内府库,清点出部分残存粮秣、军械,但数目不多,大多已在战火中焚毁或为刘备军带走。”

“报——!文丑将军追击刘备溃兵三十里,斩首数百,因遇新野伊籍接应,且天色已晚,恐中埋伏,已收兵回营。”

“报——!颍川急报,赵云将军已成功‘请’到徐元直先生,正护送其前来汝南大营!”

最后一条消息,让帐内众人神色各异。许攸等人面露得色,贾诩依旧淡然,而沮授、田丰则微微颔首,显然对能生擒徐庶这一结果颇为满意。

袁绍(晋王)端坐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心中思绪翻涌。拿下汝南,意味着豫州全境基本平定,中原腹地已尽入囊中。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巨大胜利,更是政治上的里程碑。然而,他深知,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何将这片饱经战火、人心惶惶的土地,迅速转化为稳固的后方和强大的兵源、粮源基地,是眼下最关键的问题。刘备虽败逃,但影响力犹存;荆州局势诡谲,孙策周瑜虎视眈眈;内部新旧势力的整合也需提上日程。更重要的是,经过连番大战,军队需要休整,有功将士需要犒赏,未来的战略方向需要明确。

“诸位,”袁绍开口,声音沉稳,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汝南已下,豫州初定。然,此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务之急,乃是安豫州之民,收溃卒之心,整编兵马,犒赏功臣,以蓄力南下,图谋荆襄。文和、公与、仲德,于安民、整军、选才方面,可有良策?”

他没有急于庆祝胜利,而是立刻将议题转向了战后重建与整合,这份清醒与远见,让帐下谋士们暗自点头。

晋王麾下的战争机器,在夺取胜利后,迅速切换至高效的内政管理模式。一套组合拳,有条不紊地施展开来。

第一拳:布仁政,安民心。

在沮授、田丰等持重谋士的建议下,袁绍连续下达了数道命令:

赦令:明告豫州各郡县,凡原属刘备麾下官吏、将校,只要放弃抵抗,归顺朝廷(晋王),一律既往不咎,量才留用。对于被俘的士卒、文官及眷属,愿归乡者发给路费,愿留军者经过甄别后可编入辅兵或各屯田单位。

赈济:立即从后方调拨粮草,在汝南、谯郡、颍川等遭受战火严重的地区开设粥棚,赈济灾民,防止饥荒引发民变。同时,派出军中医官,为受伤的百姓提供简易治疗。

抚恤:下令统计此次战事中受损的民户,给予一定补偿,并宣布免除豫州本年度三成赋税,以休养生息。

肃军纪:重申军法,严禁士卒抢掠百姓、骚扰地方,违令者斩!派出执法队四处巡视,确保政令畅通。

这些措施迅速安定了动荡的局势。原本惶恐不安的豫州士民,见晋王麾下并非传说中那般残暴,反而法度严明,颇施仁政,抵触情绪大减,开始逐渐接受新的统治。尤其是那些被释放的降卒和留用的官吏,更是成了晋王“宽仁”形象的最佳宣传者。

第二拳:整编旅,壮军力。

相较于安民,军队的整合更为复杂和敏感。程昱、许攸主要负责此事。

筛选精壮:对投降和俘获的近两万刘备军士卒进行严格筛选,剔除老弱病残,最终择其精壮骁勇者约八千人。

打散重编:这八千人并未单独成军,而是被彻底打散,以“什”、“队”为单位,分批补充进颜良、文丑、张合、高览等主力将领的部队中。同时,从各主力部队中抽调部分老兵作为基层骨干,融入新编单位,以确保控制和战斗力。此举既补充了攻城战的损耗,增强了各军实力,又避免了降卒聚集成势的风险。

妥善安置:对于淘汰下来的老弱,愿意归农的,分给荒地、种子,纳入屯田体系;愿意从事军工的,则编入各地的匠作营。

厚待伤患:对双方受伤被俘的士卒,一视同仁,尽力救治,此举极大地软化了抵抗意志,赢得了“仁义”之名。

经过整编,袁绍在中原战场的总兵力不降反升,且基层士兵结构更加多元化,河北、中原、豫州兵员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天下兵源为袁氏所用”的雏形。

第三拳:识英才,擢俊杰。

在袁绍(晋王)的特别授意下,一场针对年轻才俊的选拔与提拔,悄然展开。这一环节,他亲自过问,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识人眼光。

邓艾:这个在谯郡之战中展现出非凡洞察力和战术思维的年轻参赞,被袁绍破格提拔为校尉,调入驻扎寿春的荀攸东路军团,独领一军,负责前沿侦察与机动策应任务。袁绍甚至亲自召见,勉励其“戒骄戒躁,多观大势”,令邓艾感激涕零。

杨修:其人在东路负责檄文、流言等文事,言辞犀利,切中要害,有效扰乱了江夏军心。袁绍赞其“才思敏捷,堪当大任”,擢升其为参军祭酒,随侍中军,参赞机要。

司马懿:虽在程昱麾下处理军务,未直接参与前线谋划,但其办事精干,沉默寡言却能将繁杂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偶有建议亦能切中肯綮。袁绍(深知其潜力)亦不吝赞赏,称其“沉稳有度,后生可畏”,令其继续在程昱麾下历练,但品秩得以提升。

曹休、夏侯尚的调动:袁绍对这两位在荀攸军中表现出色的年轻将领另有安排。他下令将曹休调入张辽麾下,将夏侯尚调入高顺麾下,令二将即刻前往宛城曹仁军中报到,随北路军团参与即将到来的伐荆之战。此举意在让这两位曹氏夏侯氏的俊杰,在不同风格的宿将麾下接受磨砺,同时加强北路军团的人才储备。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迅速稳定了豫州,更让袁绍麾下的人才梯队更加丰富和年轻化。河北旧将、中原降臣、豫州新锐,以及曹氏夏侯氏的青年才俊,共同构成了一幅人才济济的画卷。袁绍通过“恩威并施,唯才是举”的策略,将这些原本可能离心离德的力量,初步凝聚在一起。

数日后,赵云护送徐庶抵达汝南大营。徐庶被“请”入袁绍帅帐时,面色沉静,眼神中却带着一丝难以释然的落寞与决绝。

“元直先生,委屈你了。”袁绍并未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反而起身相迎,语气平和。

徐庶拱手一礼,不卑不亢:“败军之谋士,阶下之囚徒,不敢当大王如此。庶既已被擒,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唯望大王莫要为难庶之老母。”

袁绍微微一笑,示意左右看座:“先生何出此言?孤虽不才,亦知先生乃当世奇士,孝义双全。颍川之事,乃两军交锋,各为其主,文和之策,虽略显……促狭,然亦为求才之心切耳。老夫人处,孤已派人多加看顾,绝无怠慢,先生尽可放心。”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诚恳:“刘备,虽称英雄,然志大才疏,漂泊半生,终难成事。今汝南已破,其南遁荆州,然荆州刘景升病入膏肓,蔡瑁蒯越辈只求自保,孙策周瑜鹰视狼顾,刘备此去,无非寄人篱下,苟延残喘耳。先生满腹才华,一身韬略,难道真要随之殉葬于这无可挽回之败局乎?”

徐庶沉默不语。袁绍的话,句句戳中他心中的痛处。刘备的失败,他亲眼见证;袁绍的势大,他亲身感受。更重要的是,他返回颍川所见,晋王麾下并非残暴不仁,反而治理得法,百姓渐安。这与刘备治下汝南的困窘形成了鲜明对比。

贾诩在一旁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元直乃智士,当明天下大势。汉室倾颓,非人力可挽。大王奉天子以讨不臣,扫平群雄,重归一统,乃顺天应人之举。先生欲行仁政、济天下,辅佐大王,其功业岂不远胜于辅一隅之刘备,徒耗心力于无望之挣扎?”

程昱也道:“大王求贤若渴,如饥似渴。元直之才,若肯相助,于安定豫州、招抚荆州士民,必有大用。此乃造福苍生之功,岂不胜过愚忠一人而置天下于不顾?”

谋士们你一言我一语,或陈说大势,或剖析利害,或动之以情。袁绍则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尊重,等待着徐庶的抉择。

徐庶内心经历着激烈的天人交战。他对刘备有知遇之恩,有不舍之情,但眼前的现实和袁绍阵营展现出的气象,又让他无法忽视。良久,他长长叹息一声,站起身来,对着袁绍深深一揖:“大王雄才大略,宽厚待人,庶……拜服。然,刘备于庶有恩,庶虽不能继续辅佐,亦不忍与之对垒沙场。若大王不弃,庶愿效仿关云长之‘客卿’,不为幕僚,不设一谋,只在大王麾下为一闲散之人,观察民生,或于教化、屯田等事略尽绵力,绝不言及军事、谋略。此乃庶唯一能接受之条件,望大王成全。”

这是一个带有明显保留态度的归顺,但终究是低头了。袁绍深知,对于徐庶这样的人,逼得太紧反而适得其反。能将其留在身边,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和象征。

“好!”袁绍爽快应允,“便依先生之言!即日起,先生便为孤之客卿,礼同二千石!先生可于军中、地方随意行走观政,若有所得,随时可向孤直言!”

解决了徐庶的问题,袁绍心情大畅。是夜,他在汝南城外大营设下盛大的庆功宴,犒赏三军。篝火熊熊,酒肉飘香,将士们卸下甲胄,开怀畅饮,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袁绍高居主位,文武分列左右。从河北跟随而来的颜良、文丑、张合、高览,中原归附的于禁、李典,新近提拔的邓艾、杨修、司马懿,乃至刚刚表态的客卿徐庶,济济一堂,象征着袁绍势力空前的壮大与融合。

酒至半酣,袁绍举杯起身,朗声道:“今日之胜,赖将士用命,谋臣竭智!首功,当属奋勇先登,摧城拔寨的诸位将军!”他目光扫过颜良、文丑、张合、高览,“四位将军勇冠三军,各赏千金,增邑三百户!”

“谢大王!”四将轰然应诺,声若洪钟。

“次功,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位先生!”他看向贾诩、程昱、沮授、田丰、许攸、辛毗,“文和奇计,调离元直;仲德、公与、元皓,安定后方,整军经武;子远、佐治,参赞军机,皆有功勋!各赏金五百,帛千匹!”

“为大王效劳,乃我等本分!”众谋士躬身领赏。

随后,他特意点名邓艾、杨修、司马懿三位年轻人,当众褒奖:“邓士载洞察机先,杨德祖文攻犀利,司马仲达处事精干,皆后起之秀,国家栋梁!望尔等戒骄戒躁,再立新功!”

三人出列拜谢,心中激动,尤其是司马懿,低垂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

封赏完毕,气氛热烈。然而,席间也有不和谐音。负责护卫中军的许褚,以及刚刚抵达汝南的夏侯渊,一同来到袁绍席前。许褚瓮声瓮气地抱拳道:“大王!末将看着兄弟们在前线厮杀立功,这手掌痒得紧!下次南下,这先锋印,可得留给末将了!”夏侯渊也慨然道:“大王,兖州虎贲休整已久,锐气正盛,愿为南下先锋,踏破荆襄!”

袁绍看着两员虎将急切的模样,不由哈哈大笑:“仲康、妙才勿急!荆襄九郡,广阔千里,还怕没有仗打?届时,少不得要倚仗二位将军之勇!”他安抚道,心中对麾下将领的求战之心甚是满意。

最后,他再次举杯,面向全体文武,声音传遍全场:“豫州已定,然天下未靖!荆襄在望,西凉未平!此非松懈之时!大军休整旬日,即挥师南下,兵临汉水,迫降荆州!待荆襄定,则西图雍凉,南镇江东,一统之业,指日可待!”

“愿追随大王,扫平天下!”帐内文武齐声高呼,声震四野,豪情直冲云霄。

袁绍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目光锐利地望向南方。豫州已定,羽翼渐丰。下一步,便是那号称“帝王之资”的荆襄九郡!中原的硝烟刚刚散尽,南下的战鼓已然在耳边擂响。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正等待着他去征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