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 > 第44章 智收荀谌,颍川归心

洛阳的焦土之上,联军内部的纷争与曹操兵败的阴霾尚未散去,一种停滞与迷茫的气氛开始如同瘟疫般在诸侯营垒中蔓延。除了孙坚仍在兢兢业业地扫荡周边,试图寻找西进的机会,以及袁术在暗中经营自己的势力、卡控粮道外,大多数诸侯,如刘岱、孔伷、张邈等,似乎已然满足于“光复旧都”的虚名,开始热衷于在废墟中划分势力范围,或是忙着向各自背后的州郡传递“捷报”,争功诿过。

中军大帐内,炭火噼啪作响,驱散着深秋的寒意。袁绍(主角)并未像其他人那样陷入短视的狂欢或内耗,他的目光,早已越过洛阳的残垣断壁,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

“主公,近日各营动向,愈发不堪。”田丰语气冷硬,带着一丝不屑,“刘岱欲表其麾下为‘洛阳尹’,孔伷则忙着搜罗前朝典籍残片以充门面,张邈兄弟更与公孙度使者往来密切……皆无西进讨贼之真心!”

沮授微微颔首,补充道:“此乃意料之中。联军本为利合,今董卓西遁,紧迫之感已失,内部矛盾自然凸显。然于我冀州而言,此却未必是坏事。”

袁绍抬起眼,看向沮授:“公与有何见解?”

“主公,”沮授目光深邃,“争夺天下,非仅凭疆场刀兵。兵马钱粮固是根本,然人才,尤其是治国安邦、运筹帷幄之才,更是重中之重。如今联军滞留洛阳,目光短浅者只盯着眼前尺寸之地,而主公,正可借此间隙,行高瞻远瞩之事。”

“哦?”袁绍身体微微前倾,“人才……公与所指是?”

“颍川。”沮授轻轻吐出两个字。

帐内顿时一静。颍川郡,地处中原腹心,自东汉以来,便是名士辈出、冠盖云集之地,堪称天下智士的渊薮。若能得颍川士人之心,其意义不亚于攻取一座雄城。

郭图此时亦出言,他出身颍川,对此地士族极为熟悉:“公与先生所言极是!颍川多名士,若能得其归附,则天下智谋之士,必望风而影从。如今董卓肆虐,颍川地处四战之地,士人惶惶,正需一位明主庇佑。主公四世三公,海内人望,又新破公孙,威震河北,正是颍川士子心中所向!”

许攸却嘿嘿一笑,带着几分现实考量:“颍川士人眼光极高,且多与汝南、南阳大族联姻,关系盘根错节。袁公路(袁术)亦在极力拉拢,恐非易与。”

袁绍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他明白沮授和郭图的意思。吸纳颍川人才,不仅能极大增强自身智囊团的厚度和广度,更能向天下士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他袁本初,才是值得托付的雄主。这步棋,关乎长远大计。

“颍川……荀、陈、钟、李……”袁绍沉吟着,目光最终锁定在一个名字上,“荀谌荀友若。” 他记得此人,乃是荀彧之兄,虽名声不及其弟荀彧、荀衍显赫,但亦以清雅有谋略着称,在颍川士林中颇有声望,且其性格似乎不似其弟那般执着于汉室正统,更重实务与家族延续。

“友若先生确为上佳之选。”郭图立刻接口,“其才足可为谋主,且若能招徕荀谌,则颍川荀氏态度可知,其余各家,必受影响。”

“然则,如何能令荀友若北上?”田丰提出问题关键,“颍川目前尚在董卓势力影响边缘,其地士人多在观望。需得一能言善辩、熟知颍川情势,且能代表主公诚意之人前往。”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郭图。

郭图精神一振,知道这是立功和巩固地位的大好机会,立刻拱手:“主公,图不才,愿凭三寸之舌,为主公说动荀友若来投!”

袁绍看着郭图,又看了看沮授和田丰,见二人微微颔首,知郭图确是合适人选。他沉声道:“好!便劳烦公则走这一趟。然,空口白牙,恐难取信。你携我亲笔书信前往,信中不必空谈大义,需陈明三点。”

他站起身,踱步而言,思路清晰:“其一,言明我冀州现状,破公孙,抚流民,清吏治,非止兵强,更在政通人和,有容人之量,用人之明。其二,指出颍川危局,董卓虽退,然其部将徐荣、吕布等盘踞司隶,李傕、郭汜亦可能东出,颍川无险可守,终非久安之地。其三,许之以位,我可表奏其为骑都尉,参大将军军事,待之以师友之礼,使其才学能得施展。”

这番交代,既有实力展示,又有形势分析,更有诚意承诺,可谓面面俱到。

“主公英明!图必不负所托!”郭图深深一揖,信心倍增。

数日后,郭图带着袁绍的亲笔信和丰厚的礼物,仅带少量精锐护卫,悄然离开洛阳,南下颍川。此行极为隐秘,甚至连近在咫尺的袁术都未曾察觉。

颍川阳翟,荀氏宅邸。

相较于北方洛阳的残破与紧张,阳翟城内似乎还保留着一份乱世中难得的宁静。但这份宁静之下,是士族们内心的焦虑与彷徨。董卓的暴行早已传遍天下,谁也不知那西凉军的铁蹄何时会再次踏临这片文风鼎盛之地。

荀谌年约三旬,面容清癯,气质儒雅中透着沉稳。他此刻正于书房中与几位族中子弟议论时局,眉宇间带着化不开的忧色。

“董卓焚洛阳,劫天子,天下崩乱在即。我颍川地处中原,恐难独善其身。”一位年轻子弟叹道。

“关东联军虽众,却逡巡于洛阳,内斗不休,看来难成大事。袁本初虽为盟主,恐亦难约束群雄。”另一人接口。

荀谌默然不语。他何尝不知眼下局势的险恶?荀氏家族的未来,需要慎重选择。是北上投靠声势正隆的袁绍?还是南下依附同出汝南的袁术?或是另寻他路?这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兴衰。

正在此时,仆役来报,言郭图公则先生来访。

“郭公则?”荀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郭图是颍川名士,如今在袁绍麾下效力,他突然返乡,所为何来,不言而喻。“快请!”

郭图风尘仆仆,但精神矍铄,见到荀谌,执礼甚恭:“友若兄,别来无恙!”

“公则兄不在洛阳辅佐袁盟主,何以有暇归乡?”荀谌请郭图入座,故作不知地问道。

郭图笑道:“图此番归来,正是奉了我主袁本初之命,特来为颍川士林,为友若兄,送一份‘安’字。”

“哦?愿闻其详。”荀谌神色不动。

郭图收敛笑容,正色道:“友若兄可知,如今洛阳景象?”

“略有耳闻,惨不忍睹。”

“是啊,”郭图叹息,“联军数十万,驻足焦土,或争抢微利,或拥兵自重,唯我主袁本初,忧心国事,放眼长远。董卓暴虐,天下皆知,然欲除此国贼,非仅凭一时血气之勇。曹孟德汴水之败,便是前车之鉴。”

他顿了顿,观察着荀谌的神色,继续道:“我主深知,欲安天下,需先固根本。冀州经主公治理,政清民和,仓廪丰实,非他处可比。此乃王霸之基也。然,独木难支大厦,欲成非常之功,需赖非常之才。颍川乃智士之乡,我主心向往之久矣。尤慕友若兄之才名,常言‘荀友若,王佐之才也,恨不能早日得见’!”

荀谌微微动容,但依旧谨慎:“袁公过誉了。谌才疏学浅,岂敢当此谬赞。”

“友若兄过谦了。”郭图步步紧逼,“兄且观今日天下,谁能真正廓清寰宇,再造太平?刘岱、孔伷之流,守户之犬耳;袁公路(袁术)志大才疏,骄矜自用,非明主之相;曹孟德虽有雄略,然新败势微,根基浅薄。唯我主袁本初,名门之后,德高望重,据河北形胜之地,拥带甲十万之众,更兼求贤若渴,从善如流。田元皓、沮公与等河北名士,皆倾心辅佐,可见一斑。”

他压低声音:“不瞒友若兄,我主曾言,‘得友若,如高祖得子房(张良)’。今特遣图前来,奉上亲笔书信,并许以骑都尉,参大将军军事,待以师友之礼。望兄能北上邺城,共商大计,展不世之才,立不朽之功!”

说着,郭图将袁绍的信函郑重呈上。

荀谌接过书信,展开细读。信中内容,果如郭图所言,既有对冀州治理成果的自信展示,也有对颍川乃至天下局势的清醒分析,更有对荀谌本人才能的推崇和恳切的邀请。言辞恳切,思路清晰,既无盛气凌人,也无虚言矫饰,透着一股务实和自信。

荀谌沉吟良久。郭图的话,袁绍的信,确实打动了他。袁绍展现出的实力、格局和诚意,都远非其他诸侯可比。尤其是对其“王佐之才”的评价和“师友之礼”的承诺,更是挠中了他内心深处渴望一展抱负的痒处。相比之下,袁术虽为同乡,但其人品性和能力,实在令人难以放心托付。

“袁公……真乃雄主也。”荀谌终于长叹一声,将书信小心收好,“然,此事关乎家族,谌还需与族中长辈商议。”

郭图知此事已成七八分,笑道:“理当如此。图便在阳翟静候佳音。不过,友若兄,时机稍纵即逝。董卓虽退,然中原战乱将起,颍川绝非久留之地。早日北上,方能早日安身立命,施展抱负啊!”

**:慧眼择木,北士归心

数日后,荀氏家族经过一番内部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在当前形势下,北上依附实力最强、声望最高、且表现出极大诚意的袁绍,无疑是保全家族并谋求发展的最佳选择。尤其是袁绍在信中描绘的冀州“政清民和”的景象,以及对人才的尊重,深深吸引了这些饱读诗书、渴望秩序的士人。

荀谌不再犹豫,决定接受袁绍的邀请。

消息传出,不仅在荀氏内部,在整个颍川士林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荀氏乃颍川顶级门阀之一,其动向具有极强的风向标意义。荀谌北上投袁,无疑向所有观望的颍川士人宣告了袁绍的“正统”地位和强大吸引力。

临行前,不少颍川名士,如钟繇、陈纪等人,皆来相送,言语间多有试探与羡慕。

“友若此去,必得袁公重用,前途不可限量啊!”

“还请友若在袁公面前,多多为我颍川士人美言。”

“望袁公能早日扫平群丑,还天下太平,使我等也能北上效力。”

荀谌一一应下,他知道,自己此行,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承载着许多颍川同乡的期望。

当荀谌在郭图的陪同下,抵达洛阳袁绍大营时,袁绍给予了极高的礼遇。他亲自率田丰、沮授等核心谋士出营相迎,执手欢语,如同故友重逢。

当晚,袁绍设宴为荀谌接风。席间,不谈军务,只论经史,谈笑风生,气氛融洽。袁绍展现出的博学与气度,再次让荀谌感到心折。

宴后,袁绍与荀谌于帐中密谈。

“友若能来,绍如久旱逢甘霖!”袁绍诚恳道,“今联军滞涩,董卓西遁,绍心忧如焚,敢问友若,何以教我?”

荀谌见袁绍如此推心置腹,也不再拘束,肃然道:“明公(改称明公,以示认同)既问,谌敢不尽言?今联军之势,看似庞大,实如沙聚之塔。董卓焚都西走,其意在固守关中,待我自乱。明公为盟主,当务之急,非急于西进与董卓决战,而在‘固本’与‘破势’。”

“哦?何为固本?何为破势?”袁绍目光炯炯。

“固本,便是巩固河北根本。明公虽在河北根基已深,然幽州北部公孙瓒残余未清,并州黑山、白波犹在,青州黄巾肆虐。需遣得力之人,绥靖地方,将河北四州真正连为一体,打造成铁板一块,则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破势,便是打破目前僵局。联军内部,可用者用之,如孙坚之勇;不可用者,弃之如敝履。明公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使其与徐荣、吕布等纠缠,消耗董卓兵力。同时,明公可暗中联络凉州韩遂、马腾,许以官爵,使其袭扰董卓后方。待其内外交困,我军根基稳固之时,再以雷霆之势西进,则大事可成!”

荀谌一番分析,高屋建瓴,切中要害,既指出了袁绍未来的战略方向,也提供了打破眼前僵局的具体策略,尤其是利用孙坚和联络西凉军阀的建议,更是显示了他不凡的战略眼光。

袁绍听罢,抚掌大笑:“得友若,真天助我也!公之一席话,令绍茅塞顿开!”

他当即下令,正式表奏荀谌为骑都尉,参大将军军事,位比田丰、沮授,成为其核心谋士团的重要成员。

荀谌的北上归附,如同在沉闷的洛阳局势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寻常。它不仅为袁绍带来了一个重量级的谋士,更向天下智士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强有力的信号——袁本初,已是众望所归的明主。这无声的“颍川归心”,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场战场上的大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