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春,墨涵据有益州已近半载。这半年间,他韬光养晦,内修政理,外示恭顺,但其势力的急速膨胀,如同巨石投入池塘,激起的波澜已无法掩盖。许昌的曹操、南郡的刘备、江东的孙权,这三位曾经的敌手,在共同的威胁面前,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联合的可能性。
许昌密室,枭雄定策
曹操握着最新细作传来的密报,面色阴沉。密报详述了墨涵在益州的诸多举措:整顿吏治,提拔寒门,编练新军,兴修水利,甚至与北方羌族、西南夷族都有所往来…其志绝非偏安一隅。
“癣疥之疾,已成心腹之患!”曹操将竹简重重摔在案上,独眼中寒光慑人,“此子不除,他日必成大魏之祸!”
下方,荀彧、贾诩、程昱等谋士肃立。荀彧忧心道:“丞相,墨涵虽坐大,然其西陲之地,易守难攻。我军方定关中,士卒疲惫,若劳师远征,恐…”
“文若之言,乃老成谋国。”曹操打断他,语气却不容置疑,“然岂能坐视其羽翼丰满?强攻不可,便智取!刘备、孙权,此刻想必亦如坐针毡。”
贾诩阴恻恻地开口:“丞相明见。刘备失却益州,如同断臂;孙权西面骤强一邻,岂能安枕?此二人虽与丞相有隙,然于墨涵,其患更甚。可遣能言善辩之士,密往荆州、江东,陈说利害,共约伐墨之分。”
程昱补充:“可分而约之。许刘备若出力,事成后可共分巴蜀;许孙权,可得荆南之地乃至部分蜀东郡县。即便其不出全力,只需陈兵边境,牵制墨涵兵力,使我关中大军可出祁山,或东路一军出荆州借道,则大事可成!”
曹操抚掌:“正合吾意!便如此办理!文和,此事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隐秘!”
一场针对墨涵的巨大阴谋,在许昌的相府密室中悄然酝酿。
南郡心动,荆州困局
诸葛亮的案头,几乎同时收到了两份文书。一份是曹操的密使带来的“联合伐墨,共分巴蜀”的提议;另一份,则是来自成都的细作报告,详细描述了益州在墨治理下日渐稳固的景象。
刘备看着曹操的提议,面色复杂:“曹操乃国贼,与其联合…”
诸葛亮羽扇轻摇,神色凝重:“主公,此乃驱狼吞虎之策,亦是我等唯一重返益州之机。墨涵非刘璋,其治蜀愈久,根基愈深,日后愈难图之。今曹操主动提议,正可借其力。”
“然曹操岂是易与之辈?恐其假途灭虢!”关羽丹凤眼微眯,提出质疑。
“云长所虑极是。”诸葛亮点头,“故我等不可全信曹操。需与其约法三章,限定其出兵路线、规模,并要求其先提供粮草军械为质。同时,我军主力仍应对曹操保持警惕,联合之事,重在牵制墨涵兵力,使我等能自秭归方向全力攻蜀。”
他顿了顿,看向刘备,语气沉重:“主公,此虽险棋,然舍此之外,我等困守荆州三郡,北惧曹操,东防孙权,西有墨涵,如同坐以待毙。唯有奋力一搏,方有生机。”
刘备沉思良久,想起自己颠沛半生,好不容易有荆州立足之地,却眼睁睁看着益州落入他人之手,如今更要与国贼联手…最终,复兴汉室的执念压倒了一切,他沉重地点了点头:“便…依军师之计。然与曹操往来,需绝对机密。”
江东权衡,利益攸关
江东,建业。孙权同样收到了曹操的密信和刘备方面的暗中通气。
他召来鲁肃、吕蒙、张昭等心腹商议。
张昭老成持重:“主公,曹操奸雄,其言不可信。刘备亦非善类。与其远征巴蜀,不如北图合肥,巩固江淮。”
吕蒙则跃跃欲试:“不然!墨涵崛起,于我江东威胁最大!其据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一日千里!若与其与刘备联合图我,则江东危矣!今曹操、刘备皆欲伐墨,此天赐良机!即便不能全取巴蜀,能得荆南四郡,乃至江陵、南郡,则我江东防务大增!机不可失!”
鲁肃却道:“子明(吕蒙字)之言虽有理,然我军善水战,入蜀山路崎岖,非我所长。且劳师远征,若曹操、刘备中途变卦,如之奈何?不如…暂观其变,待其两败俱伤,我再取荆南,更为稳妥。”
孙权沉吟不语,手指敲击着桌面。他内心对墨涵的忌惮极深,对荆南之地更是渴望已久。但鲁肃的顾虑也有道理。
最终,他眼中闪过一丝精明:“诸位所言皆有理。这样,可先应允曹操、刘备,同意出兵牵制。但我不出大军,只命一上将率水军西进,陈兵巴东地界,做出进攻姿态,视战局发展再定行止。若墨涵败象已露,则猛攻荆南;若战事胶着,则按兵不动,保存实力。”
孙权选择了最符合江东利益的策略——伺机而动,攫取实利。
成都风起,谍影重重
许昌、南郡、建业的密使往来,虽极力隐秘,却难以完全躲过貂蝉精心编织的情报网络。
零碎的信息如同拼图般汇聚到成都墨涵的案头:曹操使者频繁出入荆州、江东;刘备军秭归方向调动加剧,大量攻城器械在集结;江东水军有向巴东移动的迹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