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益州北部汉中太守张鲁蠢蠢欲动,屡屡犯境。刘璋性情懦弱,闻讯惶惶不可终日。早有异心的别驾张松、军议校尉法正趁机进言:“主公,荆州墨涵将军,虽据荆南,然兵强马壮,更兼深恨曹操(因其曾袭扰荆南)。其人信义着于四海,何不遣使结好,请其出兵讨伐张鲁?张鲁若破,则益州北疆无忧矣!”
刘璋本就无主见,又惧怕张鲁,闻言大喜,不顾老臣黄权、王累等人的强烈反对,决意派遣法正为正使,孟达为副使,携带厚礼,前往荆南迎请墨涵入蜀“助拳”。
消息如插翅般飞传天下,各方势力闻风而动。
荆南临沅,风云际会
墨涵手持刘璋的邀约文书,与麾下核心齐聚议事堂。堂外春光明媚,堂内气氛却凝重如铁。
“天赐良机!”庞统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主公,刘季玉自开门户,岂有不入之理?速速点兵,以助战为名,直取成都!”
徐庶则更为冷静:“士元且慢。入蜀易,取蜀亦非难事。然我军若倾巢西进,荆南空虚,孙权、刘备岂会坐视?尤其刘备,据有南郡,扼我咽喉,若断我归路,如之奈何?”
静姝轻声道:“妾身近日梳理情报,江东方面似有异动,周瑜旧部多有请战之声。刘备军在南郡亦频繁调动,关羽所部巡江力度加大。”
貂蝉补充:“许都曹操,虽无大军动向,然细作发现其使者频繁往来于襄阳(曹仁驻地)与南郡之间。”
墨涵沉吟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脑海中却浮现出乌骓记忆里霸王孤军深入、粮道被断的惨痛画面。他绝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刘璋之邀,是机会,亦是陷阱。”墨涵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刘备、诸葛亮,绝不会眼睁睁看我轻易取得益州。他们,必有所图。”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地图前:“入蜀,必须入!但不能全军压上。荆南是我们的根基,不容有失。元直留守,总督荆南四郡军政,静姝辅之,确保粮草军械供应,稳定内部,警惕江东。”
徐庶、静姝躬身领命:“必不辱命!”
“士元、蝉儿,随我入蜀。士元参赞军机,蝉儿负责联络张松、法正等内应,并监控蜀中动向。”墨涵继续部署,“兵力嘛…跳荡营全部、山地营大部、重弩营一部,辅以精卒,总计一万五千人,号称三万,足以应对张鲁及初期战事。”
庞统略急:“主公,兵力是否稍显单薄?刘璋在成都亦有数万兵马…”
墨涵嘴角勾起一丝冷笑:“兵贵精不贵多。何况,吾此行非为立刻与刘璋翻脸,乃是‘助拳’。真正的硬仗,可能在…归途。”他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南郡的位置。
南郡公安,智谋交锋
与此同时,南郡公安县,刘备官邸。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亦在紧急商议。
关羽抚髯,傲然道:“墨涵小儿,侥幸得志,安敢西图益州?此乃天赐良机,待其大军入蜀,我军可断其归路,与刘璋前后夹击,必令其死无葬身之地!”他对墨涵的轻视从未改变。
张飞哇哇大叫:“二哥说的是!正好夺了那荆南四郡!”
刘备面露犹豫:“云长、翼德,墨涵亦是汉室宗亲(墨涵对外宣称的身份),今应刘璋之邀讨伐国贼张鲁,我等若背后袭击,恐失天下人之心…”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神深邃:“主公仁德,亮深知之。然墨涵非池中之物,其若取得益州,据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则荆州危矣。届时,其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而我等将无立锥之地。隆中对之策,即成泡影。”
他走到地图前,羽扇点向益州:“刘璋暗弱,益州必属明主。此乃大势。然此‘明主’,未必不能是主公。”
刘备动容:“孔明之意是?”
诸葛亮微微一笑,笑容中却带着一丝冰冷的算计:“亮有一计,名曰‘借刀杀人,釜底抽薪’。主公可表面上大力支持墨涵入蜀,甚至允其‘借道’南郡,并提供部分粮草,以示盟好,麻痹其心。”
“待其深入蜀地,与张鲁乃至刘璋部鏖战正酣,兵力疲惫,粮草消耗殆尽之时…”诸葛亮羽扇猛地一收,“我军可遣一上将(目视关羽),以‘协助防御’或‘防止曹操偷袭’为名,进驻荆南要地,控制其老巢!同时,另遣一军(目视张飞、赵云),西进扼守秭归、巫县等入蜀水道险隘,彻底切断墨涵归路与粮道!”
“届时,墨涵前有蜀地强敌,后无归路粮草,纵有霸王之勇,亦只能坐以待毙。刘璋经此一战,实力亦必大损。主公再以‘救援同宗、安抚益州’为名,提大军入蜀,则益州可传檄而定!荆南四郡,亦归主公所有。此一举两得之计也。”
堂内一片寂静。就连关羽,也被诸葛亮此计的狠辣与深远所震撼。
刘备沉吟良久,眼中挣扎之色闪过,最终化为一声叹息:“为兴复汉室,备…不得不如此。便依军师之计。然…尽可能减少杀戮,若墨涵愿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