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营成立大会那震天的杀声尚未在平安县城上空完全消散,我与傅水恒、傅必元三人站在校场上,望着如潮水般退去、返回各自驻地的五千余官兵,心中并无太多庆典后的轻松,反而充满了迫在眉睫的紧迫感。人多,势众,但绝非自然而然就能形成战斗力。这五千多人,成分复杂,军事素养参差不齐,装备五花八门,更像是一股汇聚起来的洪流,若不加以疏导、加固、淬炼,恐有溃堤之险。
“兵是招来了,但眼下这支部队,还只能算是乌合之众。”傅水恒目光锐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问题,“装备不齐,编制虽大却不够精细,战术思想陈旧,尤其是那几千新兵,连枪都端不稳。鬼子绝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慢慢消化。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一场练兵场上的现代化改革!”
“现代化改革?”傅政委沉吟着,“水恒,你的意思是,要把你脑子里那些……更先进的练兵之法,全面铺开?”
“对!”傅水恒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芒,“不仅仅是练兵之法,是从编制、训练、装备、乃至思想,进行全面革新!我们要打造的,不是一支只会打游击、放冷枪的部队,而是一支具备正规战、攻坚战能力,甚至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铁军!至少,要具备这个雏形!”
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宏大,甚至有些惊世骇俗。但总部授予的“自由发挥”权,给了我们大胆实践的底气。作为参谋长,我深知,将这宏大的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协调落实,是我的首要职责。
改革的序幕,首先从编制细化拉开。我们意识到,原先那种“大队-中队-排”的粗放式结构,虽然容纳了众多兵员,但指挥层级不够清晰,火力配置也不尽合理。在傅水恒的提议下,我们进行了更为精细的调整:
营直属分队进一步专业化:
· 龙牙特战连 内部细化为:突击排(林豹子直管,强化近战与渗透)、狙击排(周锐锋负责,专司远程精确猎杀)、爆破排(程千里领导,精通各种爆炸物与破障)、侦察排(孙雷霆带队,负责情报搜集与战场监视)、支援排(配备兑换的少量通用机枪和掷弹筒,提供火力支援)。
· 神枪手连 不再混编,而是按射程和任务侧重,分为远程狙击班(王根等顶尖射手)、精确射手班(配属到各步兵大队,提供中距离支援)、机动猎杀班(李长顺带领,负责游动狙杀重要目标)。
· 炮兵营 成为改革重点。除了原有的迫击炮连,新成立的步兵炮/山炮连开始利用兑换的操典和瞄准具,进行基础的直瞄和间瞄射击训练。傅水恒甚至咬牙兑换了一本《初级炮兵指挥与协同手册》,由我和雷火枪一起研究,试图建立初步的步炮协同机制。
· 新增 通讯排 升级为 通讯连,周小树任连长,下辖有线电话班、无线电报班和徒步通信班,力图构建营-大队-主要中队三级通讯网络。
· 工兵连、辎重连、警卫连 也根据职能进行了内部细分,强调专业化技能训练。
四个步兵大队 内部结构统一标准化:
· 每个大队下辖三个 步兵中队。
· 每个步兵中队下辖三个 步兵排,每个排下辖三个 步兵班。班 成为最基础的战术单元,改革的核心之一便落在了“班”一级。
· 大队直属 机枪中队(下辖重机枪排和轻机枪排),迫击炮排,侦察班,工兵班。
这套编制,参考了部分现代军队的架构,更强调层级管理和专业分工,虽然对于当前我们的干部素质是一个巨大考验,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框架。
编制是骨架,训练则是填充血肉、注入灵魂的关键。傅水恒再次与系统沟通,进行了一次针对训练资源的“大采购”:
“叮!消耗800积分,成功兑换《步兵班排战术图解教程(深入版)》x50套。”
“叮!消耗600积分,成功兑换《土工作业与野战筑城标准》x30套。”
“叮!消耗500积分,成功兑换《刺杀与近身格斗强化训练法》x20套。”
“叮!消耗1200积分,成功兑换《基础文化速成教材(含数学、物理常识)》x1000套。”—— 这是傅水恒极力主张的,他认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化武器和战术。
“叮!消耗1000积分,成功兑换‘训练用模拟弹(低杀伤)’x10万发。”—— 用于实战化对抗演练,减少实弹损耗和风险。
这些教材和物资的到来,为我们推行“科学练兵”提供了可能。我主持制定了极其严苛的训练日程和考核标准:
清晨: 全营五公里武装越野,雷打不动。傅水恒亲自带队,从营部主官到新兵,无一例外。
上午:基础技能训练。不再是简单的队列和瞄准,而是分解动作练习、据枪稳定性训练、规避炮火和机枪扫射的战术动作、手榴弹投准投远、土工作业(散兵坑、交通壕挖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