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134章 战术创新“没良心炮”。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太行山深处的独立团驻地已是一片忙碌。陈世根参谋长站在团部指挥所的土坯房前,望着远处山坳间袅袅升起的炊烟,眉头紧锁。桌上摊开的地图标满了红蓝箭头,最新一场阻击战留下的伤亡数字像一根根钢针,扎在他的心头。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和精良的火力,屡次让我军进攻受挫,尤其是那些龟缩在碉堡里的机枪火力点,成了战士们用鲜血也难以啃下的硬骨头。

“不能光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去填敌人的枪眼了。”傅水恒团长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已站在门口,黝黑的脸庞上带着连日征战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老陈,你得想想办法,咱们的家底薄,拼消耗拼不起。”

傅必元政委也跟着走了进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接口道:“是啊,老陈。师部通报,其他兄弟部队也在为攻坚火力发愁。咱们独立团不能坐等,得搞出点新名堂来。兵工厂那边,最近不是有点起色了吗?”

陈世根转过身,目光扫过两位搭档。傅团长的勇猛果决,傅政委的沉稳缜密,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走到桌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标注着敌人碉堡群的位置上:“硬碰硬不行,就得想点‘土’办法。我一直在琢磨,咱们能不能用手里现有的东西,弄出一种敌人没见过,又能一下子砸烂他们龟壳的大家伙?”

“土办法?”傅水恒眼睛一亮,“说说看!”

陈世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墙角,拿起一个空了的汽油桶。这是上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缴获的,兵工厂用来装零散配件,平时毫不起眼。他用手敲了敲桶壁,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团长,政委,你们看这个。”

傅必元走近几步,若有所思:“汽油桶?这东西……能做什么文章?”

“我打听过,民间有些地方,用类似的铁桶制作土炮、土铳,发射铁砂、碎石,威力不小。”陈世根解释道,“我在想,如果我们把它放大,改进,用它来抛射更大的炸药包,会怎么样?敌人碉堡再结实,也架不住一大包炸药直接在头顶或者墙根爆炸吧?”

房间里安静下来,只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傅水恒盯着汽油桶,眼神越来越亮,猛地一拍大腿:“好主意!这玩意儿看着笨,要真能成,那就是咱们的‘重炮’!老傅,你觉得呢?”

傅必元沉吟着,他考虑得更周全:“原理上似乎可行,但具体怎么实现?安全性如何保证?炸药包的飞行稳定性和射程怎么控制?这些都是问题,弄不好,没伤着敌人,先伤了自己。”

“所以需要试验,需要计算。”陈世根显然已经思考了很久,“我有些初步的想法。可以把汽油桶大半截埋进土里固定,当做发射管。底部填充抛射药,用木板隔开,上面放置捆扎好的圆柱形炸药包。利用抛射药瞬间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把炸药包抛射出去。至于射程和精度,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抛射药量、桶身角度来慢慢摸索。”

“听着有点意思!”傅水恒兴奋地踱起步子,“这东西要真搞成了,成本低,材料好找,制作也快,正适合咱们!老傅,我看可以干!”

傅必元最终也点了点头,神色严肃:“我同意尝试。但老陈,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每一步试验,都必须有严格的规程和防护措施。这件事,由你牵头,兵工厂、作战参谋一起配合。需要什么资源,团里全力支持!”

有了团党委的支持,陈世根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找到了兵工厂的负责人,老工匠出身的赵铁锤。在简陋的兵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火药的味道。陈世根把自己的构想和团里的决定一说,赵铁锤那双因长期接触火药而有些粗糙发黑的手,激动地微微颤抖。

“参谋长,您这想法……神了!”赵铁锤眼睛放光,“咱们别的不多,这汽油桶还真存了不少!抛射药也好办,可以把缴获的那些不合格或者受潮的火药收集起来,重新调配,威力不够就用量来凑!就是这炸药包的形状和引信设置,得好好琢磨。”

“对,老赵,你是行家,技术细节你多费心。”陈世根用力握了握赵铁锤的手,“我们要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先搞个模型试验。”

接下来的几天,陈世根几乎扎在了兵工厂。他和赵铁锤以及几个技术骨干,围着几个汽油桶和一堆火药、导火索,反复测算、争论、画图。如何确保炸药包在飞行过程中不会翻滚?如何保证引信在准确的时间引爆?如何让抛射药燃烧更充分、更稳定?一个个技术难关摆在面前。

车间里灯火常常彻夜不熄。计算用的草纸堆了厚厚一摞,上面写满了各种公式和数据。傅水恒和傅必元也时常过来,傅团长看着初步成型的发射装置,忍不住亲自上手比划;傅政委则更关心战士们的操作培训和安全条例的制定。

第一次模型试验选在一个偏僻的山谷。用缩小比例的铁桶和少量火药,抛射一个沙包。“砰”的一声闷响,沙包歪歪斜斜地飞了出去,落在不远处的山坡上,滚了几下停住了。

“射程太近,方向也偏了。”陈世根记录着数据,并不气馁,“调整药量,检查桶身的固定和角度。”

第二次,第三次……试验一次次进行。问题层出不穷:有时炸药包在半空就解了体;有时引信提前引爆;有时干脆就没抛出去,闷在桶里差点造成事故。最危险的一次,抛射药燃烧不均匀,产生了巨大的侧向冲击力,差点把固定桶身的木桩掀飞,飞溅的碎石擦着一名战士的额头飞过,留下了一道血痕。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傅必元政委闻讯赶来,脸色铁青,下令暂停试验,全面检查安全措施。“同志们,创新很重要,但生命更重要!我们不能用战士们的冒险来换取不成熟的技术!”

陈世根看着那名受伤的战士,内心充满自责。他召集所有参与人员,重新梳理流程,强化每一个安全环节。赵铁锤带着工匠们日夜攻关,改进了抛射药的分装和压实方式,设计了更可靠的隔离板,对炸药包的捆扎方法和引信保护套进行了优化。

傅水恒团长也带来了他的意见:“我看,这玩意儿发射的时候动静肯定小不了,声音闷雷似的。敌人听见了搞不清是啥,咱们自己人听着也瘆得慌。得给它起个名号,既体现它的特点,又能鼓舞士气。”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说叫“飞雷”,形象;有的说叫“震天吼”,有气势。陈世根听着大家的讨论,忽然开口道:“这东西,不求精度多高,外观多漂亮,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办法,追求最极致的毁灭效果。对付那些凭借工事负隅顽抗的敌人,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要用绝对的暴力撕碎他们。我看,就叫‘没良心炮’吧!”

“没良心炮?”傅水恒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好!这个名字好!够直接,够解气!对付鬼子汉奸,讲什么良心?就这么定了!”

名字一定,仿佛给这个还在襁褓中的新武器注入了灵魂,团队士气为之一振。解决了引信可靠性这个最关键的技术瓶颈后,接下来的试验顺利了许多。

终于,迎来了首次全装药实弹测试。地点选在更远的深山靶场,警戒范围扩大到数里。团部的领导们都来了,神情凝重地站在远处的观察掩体后。

山谷中央,一个标准汽油桶大半截埋在坚实的土地里,桶口以一定角度斜指向远处的模拟碉堡(用石头和土木搭建)。一名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小心翼翼地将一个重达十几公斤、捆扎结实的炸药包放入桶底,检查引信,然后迅速撤离。

赵铁锤亲自检查了最后一遍,向陈世根点了点头。陈世根深吸一口气,举起右手,猛地挥下:“发射!”

负责点火的战士用长长的竹竿点燃了伸出的药捻,旋即飞也似地跑向安全区。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时间仿佛凝固了几秒。

突然——

“轰!!!”

一声绝非寻常火药爆炸的、沉闷如夏日惊雷般的巨响在山谷中炸开!大地随之一颤。只见一道粗壮的黑影拖着淡淡的烟迹,从汽油桶口呼啸而出,以一种看似笨拙却速度极快的抛物线,划过山谷的天空,直扑目标!

飞行时间短暂却又无比漫长。在无数道紧张目光的注视下,那个黑影准确地砸在了模拟碉堡的前方约三五米处。

“砰——轰隆!!!”

紧接着是一声更加惊天动地的爆炸!腾起的烟尘和火光瞬间吞噬了那座“碉堡”,剧烈的冲击波裹挟着碎石、土块向四周迅猛扩散,即使站在几百米外的掩体后,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气浪和脚下清晰的震动。烟尘缓缓散去,原先碉堡的位置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弹坑和一片狼藉的废墟。

成功了!

短暂的寂静之后,靶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战士们激动地跳出掩体,相互拥抱,捶打着对方的肩膀。赵铁锤和兵工厂的工匠们热泪盈眶,多日来的疲惫和压力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傅水恒团长用力拍着陈世根的肩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傅必元政委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他走到陈世根身边,看着远处尚未散尽的硝烟,感慨道:“老陈啊,咱们这下,算是真正有了一件能敲碎敌人硬壳的重锤了!”

“没良心炮”试射成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独立团,全团上下士气大振。兵工厂在赵铁锤的带领下,开始加班加点,利用缴获和搜集来的汽油桶,批量生产这种结构简单的“重武器”。陈世根则着手编写训练大纲和战术手册,从各营挑选机灵、沉稳的战士,组成专门的“飞雷炮”分队,进行紧急培训,内容包括发射筒的构筑、药包装填、射角计算、安全规程等。

很快,“没良心炮”迎来了它的实战首秀。

日军一个小队,携一挺九二式重机枪,占据了位于交通要道上的王家峪村,并在村头利用坚固的祠堂修筑了核心工事。祠堂墙壁厚实,普通的步枪、机枪子弹打上去只有一个白点,迫击炮弹落上去也往往只能炸掉一些砖瓦,难以摧毁其结构。日军凭借这个火力点,控制了进出村子的道路,给我军的行动造成极大困扰。

独立团一营奉命拔掉这个钉子。几次试探性进攻,都被祠堂里密集的火力压了回来。

“把‘没良心炮’拉上来!”接到前线报告后,傅水恒果断下令。

当天夜里,借着夜色掩护,一营的“飞雷炮”分队悄悄前出,在距离日军祠堂约一百五十米的一处洼地,开始构筑发射阵地。战士们挥动工兵锹,迅速挖出两个符合要求的土坑,将两个刷着黑漆的汽油桶牢牢固定在里面,桶口微微调整,对准了黑暗中祠堂那模糊的轮廓。

陈世根亲临前沿指挥所,通过望远镜观察着。他能感觉到身边战士们的紧张和期待。这是“没良心炮”第一次在战场上接受检验,成败在此一举。

凌晨四点,天色将明未明,正是一天中最寂静,也是敌人最容易松懈的时刻。

“装填!”指挥员低声下令。

两名战士抱着两个重达二十公斤的巨型炸药包,匍匐前进,熟练而迅速地将它们送入冰冷的炮筒底部。检查引信,撤离,一切有条不紊。

“一号炮准备完毕!”

“二号炮准备完毕!”

报告声通过电话线传到指挥所。陈世根看向身旁的傅水恒,傅水恒目光锐利,重重一点头。

“发射!”

命令下达。远处洼地里,火光猛地一闪,随即传来两声沉闷如滚雷般的巨响——“轰!”“轰!”

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显得格外突兀和恐怖。紧接着,两个巨大的黑影带着死亡的呼啸,撕裂黎明前的黑暗,朝着日军的祠堂猛扑过去!

祠堂里的日军显然被这从未听过的巨大声响和不明飞行物惊呆了,机枪射击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下一秒——

“轰隆!!!!!!”

“轰隆!!!!!!”

两声几乎重叠在一起的、山崩地裂般的爆炸声猛然响起!巨大的火球在祠堂的位置冲天而起,整个祠堂在剧烈的爆炸中如同纸糊的玩具般被瞬间撕碎、抛起!砖石、木料、还有敌人的残肢断臂,被狂暴的冲击波抛向四面八方!地面剧烈地颤抖,即使远在几百米外,也能感觉到那令人心悸的毁灭力量。

爆炸过后,原本祠堂所在的地方,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深坑和弥漫的硝烟、尘土。那个曾经让一营战士付出鲜血代价的坚固火力点,连同里面的日军一个小队和那挺重机枪,彻底从地面上消失了。

前沿阵地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杀”声!一营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冲向已无任何抵抗的村庄,迅速肃清了残敌。

战斗结束后,陈世根和团部领导们来到爆炸现场。即使早有心理准备,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们深感震撼。弹坑深达数米,半径超过十米,周围的房屋都被震得东倒西歪,残破的日军尸体散布四处,几乎找不到一具完整的。

一个刚从军校毕业不久的小参谋,看着这地狱般的场景,脸色发白,喃喃道:“这……这太……”

傅水恒团长深吸了一口带着浓烈硝烟和血腥味的空气,沉声道:“这就是战争!对侵略者,没什么仁慈可讲!‘没良心炮’,名不虚传!”

傅必元政委蹲下身,抓起一把被烧焦、浸透着暗红色的泥土,缓缓说道:“我们要记住今天。记住这种武器带来的毁灭,更记住它背后,是我们保卫家园、驱逐外侮的坚定决心。要把这种决心,用到最后的胜利上去!”

“没良心炮”在王家峪之战中展现出的恐怖威力,迅速在华北各根据地传开。兄弟部队纷纷派人前来独立团“取经”。陈世根和兵工厂的同志们毫无保留地将制作工艺、发射技巧、训练心得倾囊相授。这种诞生于艰苦环境下的战场应急发明,以其惊人的实用性和威慑力,很快成为我军在缺乏重火力情况下,攻坚拔点的一件“秘密法宝”。

夜深了,陈世根独自一人站在团部外面,望着远处太行山起伏的轮廓。山风吹拂着他略显花白的鬓角,带来一丝凉意。他的脑海中,回响着白天战场上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回响着战士们胜利的欢呼,也回响着那个小参谋苍白的脸。

“没良心炮……”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心情复杂。它粗糙、简陋,甚至有些野蛮,但它诞生于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凝聚着抗日军民的智慧、勇气和决绝。它是不对称战争中的无奈之举,也是弱者向强者发出的、最震撼人心的怒吼。

他知道,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这种为了生存和胜利而迸发出的创造力,正是这支军队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他抬起头,看向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只要能让战士们少流点血,能让胜利早一天到来,别说‘没良心炮’,就是再‘土’再‘狠’的家伙,我们也得造出来!”他握紧了拳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清澈,转身走向那依旧亮着灯的团部指挥所。那里,还有无数的战报、地图和计划,在等待着他和他的战友们。黎明前的黑暗依然浓重,但他们手中的“曙光”,已然刺破了这沉沉夜幕的一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