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62章 大生产运动,丰衣足食。

(参谋长视角)

团部的木板墙上,如今并排挂着两幅地图。左边那幅,红蓝箭头交错,敌我态势分明,是硝烟弥漫的军事图。右边那幅,则是新近绘制的“独立团大生产运动进展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炭笔,细致地标注着新垦荒地的范围、水利渠线的走向、小型工厂和作坊的位置,甚至还有计划中的畜牧区和试验田。这两幅图,如同一体两面,共同勾勒出我们独立团在太行山上,于日寇重重封锁下,既要生存、更要发展的坚韧图景。

煤油灯的光晕,笼罩着正在端详生产地图的傅水恒团长。他的指尖沿着那条新绘制的、蜿蜒穿过野狼洼的引水渠线条缓缓移动,眉头微蹙,似乎在考量着什么。窗外,不再是寂静的夜,而是隐约传来远处被服厂里纺车嗡嗡的声响,以及夜间巡逻队经过时,战士们低声哼唱的、新编的《开荒小调》。这生机勃勃的声响,与几个月前面对经济封锁时的凝重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伙计,你看这里,”傅水恒没有回头,声音里带着一丝沉吟,“黑虎峪北坡这片新垦地,土质偏沙,保水差。老农经验,种高粱怕是收成有限。我让‘炎黄’推演了一下,或许可以试种红薯和花生。耐旱,产量不低,红薯叶还能当菜,花生可以榨油,都是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改善生活的好东西。”

我凑过去,看着那片区域,点了点头。“团长考虑得周到。只是,这红薯秧和花生种,我们现有的储备可不多。”

“我已经让后勤的同志,通过地下渠道,尽量从敌占区边缘的村庄收集一些。另外,”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只有我才能意会的微光,“‘系统’里也可以想想办法,兑换一些高产的品种。积分要用在刀刃上,这改善军民伙食,就是当前最大的刀刃之一。”

这就是傅水恒。他深谙那个来自未来的“系统”是我们最大的助力,但他更清楚,根子必须扎在现实的土地上。他从不滥用系统的力量,每一次兑换,都力求与我们的实际生产需求紧密结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无论是之前改良农具的图纸,还是现在的高产作物种子,都是如此。

“大生产运动”的浪潮,在独立团根据地已然成形。不再是初期应对封锁的应急之举,而是进入了更有组织、更具规模、目标也更明确的新阶段。傅水恒提出了“战斗与生产结合,武力与劳力结合,前方与后方结合”的口号,将全团乃至根据地的所有力量,都有效地动员起来。

各营、连、区小队,除了担负日常的战备值班和军事训练,都有了固定的生产任务和指标。开垦出来的土地,按单位划分了“责任田”,从播种、施肥、除草到收割,一包到底,收获的粮食除了上缴团部统一调配的部分,结余的可以改善本单位伙食。这极大地激发了官兵们的生产热情。训练场上杀声震天,田间地头也是你追我赶。战士们的手,握惯了钢枪和刺刀,如今抡起锄头、挥起镰刀,同样虎虎生风。

傅必元政委主抓的思想动员和劳动竞赛,更是搞得有声有色。他组织了“生产模范”评比,哪个单位开荒多、哪个连队庄稼长势好、哪个战士手艺巧,都能登上团部编发的《生产快报》,戴上大红花,得到物质奖励。那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根据地。就连卫生队的女兵们,也利用休息时间,开辟了“巾帼菜园”,种上了西红柿、黄瓜,长势喜人。

而我和司令部的参谋们,则更像这场大生产运动的“总调度”。我们要协调各单位的任务区域,调配有限的农具、种子和肥料,组织工兵力量修建和维护水利设施,还要规划新建的各类作坊的布局。傅水恒提出的建立小型水力驱动的碾米厂、磨坊的设想,已经进入了选址勘测阶段。被服厂在消化了傅水恒提供的改良纺车和织布机技术后,效率提升明显,虽然棉花原料依旧紧缺,但利用旧棉絮、破布头再加工,以及收集山野间的葛麻等纤维,已经能够初步生产出一些粗布,解了部队换装的燃眉之急。兵工作坊那边,更是传来了好消息,在消化了前期兑换的技术图纸和结合了“意外收获”的那些技术工人的智慧后,不仅手榴弹的产量稳步提升,甚至开始尝试利用回收的弹壳复装步枪子弹,虽然质量还不稳定,但终究是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根据地内部,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生机。田野泛绿,作坊冒烟,歌声笑声与劳动的号子声交织。战士们脸色红润了,身上的军装虽然依旧补丁摞补丁,但至少厚实了些。老乡们看到我们队伍,眼神里不再是单纯的感激,更多了几分亲切和认同,因为他们也在这场大生产中受益——部队兴修的水利,他们也能用上;部队推广的种植技术,他们也跟着学;有些老乡还被招募进工厂作坊做工,获得了报酬。这种军民一体的血肉联系,在共同的劳动和创造中,变得更加牢固。

然而,我和傅水恒都清楚,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建立在刀尖之上的。日寇的封锁线并未撤去,那些碉堡和检问所依然像毒蛇一样缠绕在根据地周围。敌人的侦察机,偶尔还会出现在天际,投下几颗炸弹,或者低空盘旋,窥探我们的虚实。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汹涌。敌人绝不会坐视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壮大。

这天傍晚,傅水恒把我叫到他那间兼做卧室和办公室的小屋。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谈论生产进度,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名单,铺在炕桌上。煤油灯的光芒,照亮了那些墨写的名字:林豹子、周锐锋、陆雪鹰、程千里、孙雷霆、张天翼、韩劲风、赵云龙、雷火枪、暗夜刀……

我的目光一凝。这份名单上的人,我都有印象,是前几次战斗总结中,各营连上报的,在战斗中表现出特殊潜质的战斗骨干。他们有的悍勇绝伦,突击如烈火;有的枪法如神,百步穿杨;有的心思缜密,善于捕捉战机;有的则展现出对爆破、侦察等特定技能的过人天赋。

“大生产要搞好,但咱们的拳头,更不能软了。”傅水恒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属般的质感,“鬼子不会让我们安安稳稳地搞生产。而且,光靠防御,太被动。我们需要眼睛,需要尖刀,需要能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他来一下狠的。”

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团长,你是想……把他们集中起来?”

“不是简单的集中。”傅水恒的手指在名单上轻轻敲击着,“还记得之前成立的‘龙牙’神枪小分队吗?赵铁柱他们几个,这段时间在边缘区域活动,用冷枪冷炮袭扰敌人哨所、伏击小股运输队,效果不错,既锻炼了队伍,也缴获了些物资,更重要的是,让敌人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小股出动。”

他顿了顿,眼中锐光闪动:“现在,是时候组建一支更具攻击性的力量了。就从这份名单里,挑选最合适的人选,组建一支精干的特种作战分队。他们不需要参与日常的生产劳动,他们的任务,就是训练,以及执行特殊的作战任务。”

“斩首?破袭?侦察?”我沉声问。

“都有可能。”傅水恒目光深邃,“目标,敌人的指挥节点、后勤枢纽、交通线关键点,或者……某些特别碍事的家伙。方式,渗透、潜伏、突袭、远距离狙杀。总之,怎么让敌人疼,怎么让敌人怕,就怎么来。要把这把尖刀,磨得锋利无比,在关键时刻,能直插敌人心脏!”

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胸腔里那股久违的、属于战场谋划的激荡。傅水恒这一步棋,走得极具前瞻性。在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进行的同时,悄然打造一支隐藏在暗处的致命力量,这正符合他一直以来“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

“人选方面,你有什么具体想法?”我问道。

我们俩就着昏黄的灯光,对着名单,逐一分析每个人的特长、性格和过往战绩。林豹子的勇猛突击,周锐锋的精准射击,陆雪鹰的冷静与侦察能力,程千里的爆破天赋……一个个名字背后,都是一颗颗经过战火淬炼的种子。讨论持续了半夜,最终初步拟定了一个由十二人组成的特种作战分队核心名单,涵盖了突击、狙击、爆破、侦察、通讯等多个专业方向。队长的人选,我们反复斟酌,最终倾向于由作战经验最丰富、性格也相对沉稳坚韧的陆雪鹰暂时负责。

“这件事,要绝对保密。除了你我和傅政委,目前仅限于分队成员知晓。”傅水恒郑重交代,“他们的训练基地,选在后山那个废弃的炭窑窝,那里足够隐蔽。训练大纲,我来拟定,结合‘系统’里能找到的一些现代特种作战的理念,但必须贴合我们现有的装备和战场环境,不能搞花架子。”

“我明白。”我点头,“装备方面……”

“我会优先保障。”傅水恒斩钉截铁,“最好的枪支,充足的弹药,必要的观测器材,炸药,以及……可能会超出你想象的一些东西。”他嘴角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炎黄’这次,可是准备了大礼包的。”

接下来的日子,根据地表面依旧是大生产运动的热火朝天。傅水恒和我,依然频繁地出现在各个垦荒点、修建工地和作坊里,检查进度,解决困难。但暗地里,一项绝密的计划已经开始运转。

被选中的那十二名战士,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以各种名义被悄然抽调,集中到了后山那个与世隔绝的炭窑窝。傅水恒亲自去进行了动员,并送去了第一批由系统兑换的精良装备:加装了简易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适合近战的冲锋枪,威力更大的炸药和雷管,指北针,甚至还有几套利用现有布料和缴获的日军雨衣改造的、具有一定伪装效果的作战服。这些东西,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无疑是超越时代的,足以让那些见惯了简陋武器的老兵们目瞪口呆,继而爆发出狂热的训练热情。

傅水恒为他们制定的训练计划堪称残酷。超负荷的体能、各种武器的精准射击、复杂地形下的渗透与潜伏、爆破器材的使用与制作、简易地图的判读与绘制、小组战术协同……他几乎将脑子里能想到的、符合当前条件的特种作战技能,都倾囊相授。有时,他会在炭窑窝一待就是好几天,亲自示范,参与对抗。我能感觉到,他对这支队伍,寄予了厚望。

而与此同时,由赵铁柱率领的“龙牙”神枪小分队,也没有闲着。他们就像幽灵一样,活动在根据地边缘的缓冲地带。傅水恒通过系统和前线反馈的情报,为他们筛选有价值的目标。有时候,是干掉一个经常带队下乡抢粮、手段残忍的日军军曹;有时候,是伏击一支只有少量日军押运的伪军运输队,夺取我们急需的药品或五金工具;有时候,则是远距离狙杀敌人新设在某个制高点的了望哨,打掉敌人的眼睛。

这些行动,规模不大,却极其精准有效。它们像一根根细针,不断地刺探着敌人的神经,让封锁线上的日伪军寝食难安,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松懈。更重要的是,这些小规模、高强度的实战,极大地锻炼了“龙牙”小分队,也为正在秘密训练的特种作战分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田野里的庄稼,从青苗抽穗,到逐渐染上金黄。被服厂织出的粗布,已经足够为全团每人添置一件过冬的棉衣内衬。兵工作坊复装的子弹,合格率在稳步提升。水力磨坊成功运转的那天,看着雪白的面粉从磨盘间流淌出来,围观的战士和老乡们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

秋收的季节即将来临,根据地里弥漫着丰收在望的喜悦。但我和傅水恒都知道,这喜悦之下,潜藏着更大的风暴。敌人不会坐视我们收获劳动的果实。

这天,傅水恒从炭窑窝训练基地回来,风尘仆仆,眼中却带着一丝满意的神色。他把我叫到一边,低声道:“差不多了。分队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所有训练科目,需要一场真正的实战来检验,也为我们即将到来的秋收保卫战,提前扫清一些障碍。”

他铺开地图,手指点向一个位于根据地东北方向,靠近封锁线的地点——“马家集”。那里是日军的一个重要前沿据点,驻扎着一个小队的鬼子和一个连的伪军,不仅卡住了我们一条重要的对外秘密通道,其指挥官坂田少尉,更是个以残忍和狡诈着称的家伙,近期频繁主动出击,袭扰我们边缘村庄,对秋收构成直接威胁。

“就拿这个坂田,和他驻守的马家集据点,给咱们的新刀开锋。”傅水恒的声音冰冷,“任务:潜入,确认并狙杀坂田,同时尽可能破坏其据点内的弹药库。行动代号……‘收割’。”

我心中一震,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不再是神枪小队的冷枪冷炮,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入虎穴的特种破袭与斩首行动。下一章那更为凌厉、更为致命的“特种作战,斩首行动”,已然拉开了序幕。

我看着傅水恒,他脸上是那种我熟悉的、一旦下定决心便义无反顾的坚毅。我们这对老搭档,一个在明,组织领导军民大生产,夯实根基;一个在暗,磨砺尖刀,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明暗交织,生产与战斗并举的道路,正是我们独立团在这太行山上,于绝境中杀出生天、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

“好!”我重重吐出这个字,目光也投向地图上那个标志着“马家集”的黑点,“我立刻安排情报支持,并通知各部队,做好接应和策应准备。”

傅水恒点了点头,望向窗外那片在夕阳下泛着金色波浪的谷地,那是我们亲手开垦、即将收获的庄稼。“让咱们的‘丰衣足食’,从干掉这个碍眼的坂田开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