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 第37章 全民扫盲运动。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第37章 全民扫盲运动。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9 15:33:38

(参谋长视角)

天色蒙蒙亮,我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推开窗,看见营长披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军装站在院子里,手里捏着一份刚送来的战报,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张,你来一下。”他声音沙哑,眼底布满血丝。

我披上衣服快步走出去。营长把战报递给我,手指点在几个关键数字上:“看看,又是因为地图看错,三连差点钻进鬼子的包围圈。要不是老乡报信及时……”

战报上清楚地记录着,三连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有个战士把地图上的方位标反了,导致全连偏离预定路线五里多地。这不是第一次了。上个月,二营送来的弹药数量被登记错了小数点,差点造成阵地弹药断供。更早之前,还有个排长把“拂晓进攻”理解成了“午后进攻”,贻误战机。

“咱们独立营,”营长重重叹了口气,“能打仗的兵不少,可识字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我沉默着。作为参谋长,我比谁都清楚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全营八百多号人,能完整读写五百字的不到三十人,大多数战士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每次战斗部署,全靠口头传达,作战地图成了摆设,缴获的鬼子文件要送到团部才能翻译。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营长突然站定,转身盯着我,“老张,这个事你得牵头。咱们得搞个扫盲运动,就从认字开始。”

我愣了一下:“现在?鬼子刚搞完铁壁合围,部队还在休整,训练任务这么重……”

“正因为鬼子不会给咱们喘息的机会,才更要抓紧!”营长打断我,“一个文盲军队,永远只能被动挨打。我要的是一支能看懂地图、会写战报、能分析敌情的部队。”

他越说越激动:“你去统计一下,把所有识字的干部战士都组织起来,成立个教导处。我不管你是用树枝在地上划拉,还是找老乡借石板,一个月内,我要看到成效!”

命令下来了,我这个参谋长又多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让全营八百多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汉子,在炮火连天的间隙学会认字写字。

接下来的三天,我带着几个参谋开始了全营文化水平摸底。结果令人沮丧:能流畅阅读报纸的只有7人,能写简单书信的23人,认识常用字但不会写的约50人,剩下的全是纯文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三连的那天。我问一个叫铁柱的老兵:“认识自己的名字吗?”

他憨厚地笑着,用长满老茧的手比划着:“报告参谋长,俺就知道姓王,具体咋写,不记得了。”

“那打仗时怎么看地图?”

“俺不看地图,”他挺直腰板,“俺跟着班长走,班长指哪俺打哪。”

旁边一个刚入伍半年的小战士插话:“参谋长,俺在老家上过两年私塾,认识几个字。”

我让他写写看。他憋红了脸,歪歪扭扭地写了个“打”字,缺了一横,写“鬼子”的“鬼”字时,把下面的“厶”写成了“田”。

摸底结束后,我在油灯下整理名单。全营文化水平最高的居然是卫生队的一个女卫生员林秀珠,她上过女子中学。其次是营部文书小赵,读过完小。各连的指导员虽然也识字,但水平参差不齐。

我把情况向营长汇报。他听完沉默良久,突然问:“老张,你还记得咱们刚成立独立营时,怎么说的吗?”

“记得。要打造一支不一样的部队。”

“对,”营长站起身,走到墙上的作战地图前,“不一样的部队,首先得是一支有文化的部队。明天就成立教导处,你兼任处长,把林秀珠调过来当副处长,各连指导员都是教员。告诉全营,从营长到炊事员,人人都要学文化!”

第二天,我在全营大会上宣布扫盲决定时,底下一片哗然。

“参谋长,俺们是来打鬼子的,学那玩意儿干啥?”一连长张大彪第一个嚷嚷。

“就是,认字能认死鬼子吗?”下面有人附和。

营长猛地站起来,会场立刻安静了。

“不认识字,你们连鬼子都打不明白!”营长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砸在人心上,“上次是谁把‘机枪向左移动五十米’看成了‘五百米’,差点把机枪送到鬼子嘴边?是谁把‘三号高地’看成了‘八号高地’,让增援部队跑错了地方?”

底下没人吭声了。

“从今天起,”营长环视全场,“每天训练之余,必须保证两个时辰的学习时间。一个月后考核,不及格的,干部撤职,战士不得参与重要任务!”

命令是下了,可具体怎么实施,还是个难题。

林秀珠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梳着两条麻花辫,说话细声细气,但做事极其认真。她带着几个识字较多的战士,连夜编了一套识字教材。

“参谋长,我觉得应该从战士们的名字和常用口令教起。”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这样既实用,又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我点头同意:“教材要简单实用,最好能跟战斗生活结合起来。”

我们决定把扫盲分成三个层次:纯文盲班学认写300个常用字;有点基础的学500字;干部要掌握800字,还要学习看地图、写战报。

最大的困难是教具。纸张稀缺,墨水更是珍贵。最后还是营长想出了办法:每人发一块木板,涂上锅底灰,用树枝当笔。高级班的才能分配到几张草纸和一小截铅笔。

学习场地更是五花八门:大树下、打谷场、甚至战壕里,随时随地都是课堂。

第一天上课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傍晚时分,各连把战士们带到指定地点。林秀珠站在一块用木炭画了格子的黑板前,紧张得手都在抖。

“同、同志们,今天我们先学五个字。”她在黑板上写下:八、路、军、打、鬼。

“这个念‘八’,八路军的八。”她的声音起初有些发颤,但越来越响亮。

底下跟着念:“八——”

声音参差不齐,有的洪亮,有的含糊。

“用手比划一下,一撇一捺……”

我巡视到三连的学习点时,看见铁柱正对着木板发愁。他手里的树枝都快捏断了,木板上还是几个歪歪扭扭的墨团。

“参谋长,这比拼刺刀难多了。”他哭丧着脸。

我蹲下身,握住他的手:“来,我教你。一撇,一捺,这就是‘八’。”

他的手很粗糙,布满裂口,握枪很稳,握树枝却一直在抖。

“对了,就这样。”我鼓励他。

他写出了一个勉强能认出的“八”字,高兴得像个孩子:“参谋长,俺会写字了!”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

首先是抵触情绪。不少老兵觉得学文化是“瞎折腾”,一上课就打瞌睡。有的干部也阳奉阴违,表面上组织学习,实际上放任自流。

更麻烦的是,鬼子的扫荡和频繁的军事行动经常打断学习计划。往往是今天刚学会几个字,明天就要急行军,等回来时又忘光了。

一周后的摸底测试,结果惨不忍睹:纯文盲班能认出50个字的不到三分之一,能写出来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把情况向营长汇报,建议是否放缓进度。

“不行!”营长斩钉截铁,“越是困难越要坚持。从明天起,我带头学,你们把课堂搬到训练场上,边训练边认字。”

营长说到做到。第二天刺杀训练时,每个靶子上都贴了字卡;射击预习时,战士们要先读出远处的字牌才能开枪;甚至吃饭前,都要认出炊事班挂出的当日菜名牌。

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教学很快见效。战士们发现,认字不仅不是负担,反而给枯燥的训练增添了乐趣。

更让我感动的是战士们自发的互助。识字多的帮识字少的,年轻的教年长的。晚上宿营时,经常能看到两个人挤在一盏油灯下,一个认真地教,一个专心地学。

铁柱和三连那个上过私塾的小战士李小明结成了对子。李小明才十六岁,但认识不少字;铁柱虽然大字不识,但在战场上救过李小明两次。

“班长,这个‘冲’字很好记,”李小明在木板上写着,“就像一个人弯着腰往前冲。”

铁柱眯着眼睛,一笔一划地模仿:“嗯,是有点像。”

半个月后,我再次巡视各连,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战士们开始用识字来改善生活。有的在枪托上刻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学会了认路标,不再走错路;最让我惊讶的是,居然有人开始尝试写家书了。

一天晚上,铁柱扭扭捏捏地来到营部,手里攥着一块木板。

“参谋长,俺、俺想给老家写封信,能帮俺看看写得对不对吗?”

木板上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娘,俺在部队很好,打鬼子,学文化。俺会写名字了:王铁柱。等打完鬼子,俺回家孝顺您。”

虽然“孝”字写错了,但这份心意让我动容。

“写得很好,”我拍拍他的肩膀,“我让文书给你抄在纸上,明天就托人捎回去。”

铁柱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个得到了糖果的孩子。

随着扫盲运动的深入,我们开始教授更实用的内容:如何看地图上的等高线、如何识别鬼子的部队番号、如何记录弹药消耗……

效果很快在实战中显现出来。

一次小规模的伏击战中,一连的一个战士凭借刚刚学会的几个日文字母,认出了鬼子运输车上的“弹药”字样,及时调整了作战重点,缴获了大量急需的弹药。

还有一次,三连在转移途中,靠着一个战士认出路标,避免了走进鬼子设置的假路线。

最让营长高兴的是,各连的战报开始写得有条理了。虽然还是错字连篇,但至少能看懂大概意思。

一个月期限到了,全营进行文化考核。

考核方式很特别:认读100个常用字,写出自己的名字和部队番号,干部还要模拟口述一份战报。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全营文盲率从原来的90%下降到35%,有近五百人掌握了300个常用字,一百多人达到500字水平,干部全部合格。

营长在考核总结会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这才像样!”他翻看着成绩册,“不过这只是开始。下一步,要让大家会看书、会看报、会写总结。”

庆祝大会上,铁柱作为学习标兵上台发言。他拿着稿纸——虽然还是别人帮他写的,但这次他能磕磕巴巴地读下来了。

“以前俺觉得,当兵的会打仗就行,”他读得很慢,但很认真,“现在俺知道了,有文化的军队才能打胜仗。等将来革命胜利了,俺还要学更多的字,看很多书……”

台下掌声雷动。

我站在营长身边,轻声说:“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营长望着台下那些因为学会写字而兴奋不已的战士们,眼神深邃:“老张,你说等咱们胜利了,这些战士回到家乡,一个个都能读会写,那会是什么光景?”

我忽然明白了营长的深意。我们不仅在培养更好的士兵,更在塑造新中国的主人。

扫盲运动继续深入。我们开始组织读报组,把缴获的报纸作为教材;开办了流动图书馆,几本翻烂了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在战士们手中传阅;甚至还举办了一次作文比赛,题目是《我为什么革命》。

铁柱也参加了比赛。他口述,李小明记录,写了这样一段话:

“俺原来觉得,革命就是打鬼子,为爹娘报仇。现在学了文化,俺懂了,革命是要让所有的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认字。等俺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读书,读很多很多书。”

我把这篇作文拿给营长看。他看了很久,然后在空白处批了一行字:

“这就是我们革命的意义。”

转眼间,扫盲运动开展了三个月。独立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士们说话更有条理,思维更加敏捷,就连日常的军事训练都因为理解了战术原理而效果倍增。

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风气正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学习。

一次我去各连检查内务,发现每个班的墙上都贴了识字卡片,床头都放着练字的木板。早操前的十分钟,全营会齐声朗读当日的学习内容;晚点名时,各连要汇报今天又学会了几个字。

就连最抵触的张大彪,也悄悄来找我:“参谋长,能不能给俺开个小灶?俺这个连长,总不能落在战士后面。”

我笑着答应了。从此,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张大彪在油灯下笨拙地练字,嘴里还念念有词。

深秋的一天,我们截获了一份鬼子情报。林秀珠带着几个文化教员连夜破译,发现鬼子要对根据地进行新一轮扫荡。

凭借着准确的情报和全营官兵对地图的熟练掌握,我们不仅成功跳出了鬼子的合围圈,还反其道而行之,端掉了鬼子的一个前线指挥所。

庆功会上,营长特意举杯向教导处的同志们敬酒:“这次胜利,有你们的一半功劳!”

林秀珠羞红了脸,但眼神里满是自豪。

那天晚上,我站在营部门前,看着远处各个连队里透出的点点灯火。那是战士们在学习文化。在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在这些朝不保夕的军人中间,知识的种子正在顽强地生根发芽。

营长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身边:“老张,想什么呢?”

“我在想,等革命胜利了,这些战士会成为什么样的建设者。”

营长笑了:“他们会是新中国最好的建设者。因为他们在战火中明白了,枪杆子和笔杆子,一样都不能少。”

是啊,我望着满天星斗,心中充满希望。这场扫盲运动,不仅让独立营变成了一支能文能武的部队,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一个战士都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一个不再有文盲、不再有压迫的新世界。

而为了这样的世界,我们所有的牺牲和奋斗,都值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