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
经史子集,兵法韬略,无一不通。
他自负有管仲、乐毅之才。
却困于年龄,困于时局,无人能识。
在汝南,他做的这一切,不过是牛刀小试,是他一生所学的冰山一角。
他将那份经天纬地的抱负,小心翼翼地藏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政令之下,等待着真正的知音。
可眼前这个男人,仅仅是入城走了一圈,便将他所有的心血,所有的谋划,剖析得淋漓尽致,分毫不差!
并且,用“立本、通脉、固基”这六个字,将其升华到了一个他自己都未曾触及的高度!
这不是理解。
这是洞彻!
是灵魂层面的绝对共鸣!
诸葛亮那双深邃如星海的眼眸中,波澜万丈,几乎要溢出眼眶。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完完全全地“看透”了。
一旁的刘辟,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啥玩意?
这俩读书人说的话,怎么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跟听天书一样?
沈潇放下茶杯,双眼灼灼地盯着未来的卧龙,缓缓开口。
“孔明(因为太小诸葛亮自己给自己取的字),你做的这一切,很好。”
“但,也仅仅是让汝南一地,苟安于乱世罢了。”
沈潇的语气陡然一转。
“你想不想……亲眼看一看,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究竟是什么模样?”
不等诸葛亮回答,沈潇便自顾自地,为他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在我主公治下,百姓分的,是无主荒地,是从不法豪强手中夺来的田地。每一亩,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册,官府以律法担保,神圣不可侵犯!此为‘耕者有其田’!”
“在我主公治下,有一种新纸,成本低廉,薄如蝉翼。过去唯有世家大族才能拥有的书籍,如今寻常百姓家,也能买得起,看得懂。此为‘开万民之智’!”
轰!
第一个词,只是让诸葛亮激动。
而这第二个词,尤其是“开万民之智”五个字,像一道天雷,狠狠劈开他的认知!
知识的壁垒……要被打破了?!
沈潇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声音愈发激昂。
“在我主公治下,有一种新的印刷之法,名曰‘活字’!可将文字化为单个的铅块,任意组合!过去一本《论语》,大儒宿儒需数月雕琢,如今一日,便可印出千本!此为‘传大道于天下’!”
轰!!!
造纸术!
活字印刷术!
这两个东西合在一起,对一个立志“济世”的顶级学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传承千年的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将从根基处,被彻底砸得粉碎!
意味着天下万民,将真正拥有睁眼看世界的机会!
这不是简单的治理之术,这是在刨断这个腐朽时代的根,是在为天下,开辟一条全新的,光明的,前所未有的通天大道!
诸葛亮只觉得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天灵盖,浑身的血液都在尖啸,他猛地站起身,因极致的激动,面庞涨得通红,身体在微微颤抖。
“先生所言……当真?!”
他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
“当真。”
沈潇的回答,平静,却蕴含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他看着眼前这块绝世璞玉,继续加码,声音充满了蛊惑。
“我主公的志向,并非是修补这千疮百孔的旧房子。”
“而是要,推倒这腐朽不堪的框架,用全新的工法,全新的材料,建立起一座能够真正为万民遮风挡雨的新大汉!”
“孔明,你胸怀经天纬地之才,难道,就只想当一个修补匠,在这小小的汝南城里,缝缝补补,聊以此身吗?”
“来吧,来长安!那里,才是你真正应该搅动风云的地方!”
大厅之内,针落可闻。
许久。
诸葛亮才从那巨大的震撼中,缓缓回过神。
他对着沈潇,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躬,是发自肺腑的敬佩,是学子对传道者的无上敬意。
“先生之宏论,振聋发聩,令亮茅塞顿开。”
他缓缓直起身,脸上的红潮,渐渐退去,重新恢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只是……”
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挣扎与迟疑。
“亮年岁尚幼,学识浅薄,尚有许多典籍未曾读通,许多道理未曾悟透。此刻出仕,恐怕……有负先生与玄德公厚望。”
这是实话,也是他最后的,一层薄薄的防御。
他虽然自负,却不自大。他知道自己还需要沉淀。
沈潇闻言,笑了。
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孔明,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上的道理,终究是死的。这天下的风云变幻,这百姓的疾苦哀乐,才是最生动的学问。”
他站起身,走到诸葛亮面前,目光温和而真诚,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