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葫芦戏寇我在北平扒裤衩 > 第79章 百姓的智慧,与人民的海洋

细菌战研究所被神秘端掉,如同在冀南日寇的心脏上狠狠剜了一刀。日军高层在震怒和恐惧之余,也开始了更加疯狂的反扑。他们不再仅仅将“幽灵”视为一个需要清除的个体或小团体,而是上升到了“威胁帝国圣战根基的未知存在”的高度。一场针对“幽灵”及其可能关联力量的、代号“拂晓净网”的大规模清剿行动,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悄然展开。

这一次,日军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再单纯依赖技术装备和大队人马扫荡,而是采取了更为阴险和细致的手段。大批经过特殊训练、精通当地方言和习俗的特务、汉奸,化装成货郎、乞丐、难民甚至风水先生,如同污水般渗透到冀南的村镇、田野。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搜集一切关于“异常现象”、“能人异士”以及抗日武装活动的情报,重点排查近期有无陌生人出现、有无无法解释的事件发生,试图从中找出“幽灵”的蛛丝马迹。

同时,日军在各交通要道、大小路口增设了无数明暗岗哨,严格盘查过往行人,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企图扼杀游击队的活动空间和信息流通。

一时间,冀南敌后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游击队的好几个秘密交通站被迫中断,一些外围关系暴露被捕。龙渊和老周都明显感觉到,行动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大,与外界的联系也变得困难。

“鬼子这次是下了狠心,要用筛子把咱们根据地筛一遍啊。”老周忧心忡忡地对龙渊和马奎说,“我们的人活动越来越难,很多乡亲也被盯上了,不敢轻易和我们接触。”

马奎烦躁地抓了抓头发:“他娘的,这些狗特务像苍蝇一样,赶不尽杀不绝!真恨不得带人出去跟他们明刀明枪干一场!”

“硬拼不是办法。”龙渊冷静地分析道,“敌人就是想逼我们暴露。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眼睛和耳朵,需要知道这些特务的具体活动规律和据点。”

然而,在敌人如此严密的封锁和渗透下,获取精准的情报变得异常艰难。传统的侦察方式风险极高。

就在龙渊苦思破解之法时,他注意到了身边一些细微的变化。

他隐蔽居住的村庄,是一位名叫赵老栓的堡垒户家中。赵老栓是个沉默寡言的庄稼汉,平时除了种地,就是编些筐篓补贴家用。这几天,龙渊发现,赵老栓出门下地或者去集市卖筐的时间似乎更早了,回来得也更晚了,而且每次回来,看似无意的闲聊中,总会夹杂着一些信息:

“东头王寡妇家昨天去了个收旧家具的,口音不对,在村里转悠了半天,也没见他收到啥东西……”

“村南土地庙后墙,不知道哪个缺德玩意用白灰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圆圈……”

“镇上‘福顺昌’杂货铺新来了个伙计,手脚麻利,就是老爱打听咱这十里八乡有没有啥稀奇事……”

起初,龙渊并未特别在意。但类似的“闲话”,他从不同村民的口中,陆陆续续听到了更多。放羊的娃子会说起在山坡上看到几个生面孔在量地图;河边洗衣的妇人会嘀咕哪个外乡人老在渡口转悠;就连村口晒太阳的老人,也会眯着眼念叨哪个货郎的担子看着轻,不像真做买卖的……

这些零碎、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起初如同散落的珍珠。但当龙渊静下心来,将它们与老周那边得到的一些有限情报相互印证、拼凑时,一幅关于日伪特务活动网络的、相对清晰的草图,竟然慢慢浮现出来!

龙渊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了,这就是人民的力量!鬼子再狡猾,特务再伪装,也逃不过千千万万老百姓雪亮的眼睛!他们或许不懂什么高深的战术,但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将自己看到、听到的“不对劲”传递了出来。

“老周同志,马队长,我们有办法了!”龙渊找到他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鬼子想用特务渗透我们,我们就用人民的海洋把他们淹没!”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不再仅仅依靠专业侦察员,而是广泛发动基本群众,建立一张覆盖整个根据地乃至敌占区边缘的“无形情报网”。利用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便利,在不引起敌人警觉的前提下,搜集、传递一切可疑的人、事、物的信息。

“但是,怎么传递?怎么保证安全?老百姓大多不识字,而且直接接触太危险。”老周提出了现实的顾虑。

“我们有我们的办法!”这时,赵老栓不知何时走了进来,他搓着粗糙的手,脸上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憨厚与精明,“龙先生,你们文化人有点子,咱们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路数’。”

在赵老栓和其他几位可靠的堡垒户、村干部的参与下,一套充满民间智慧的、非接触式的信息传递体系被迅速建立起来:

“标记”系统: 在村头大树、路口石碾、破庙墙壁等不起眼的地方,用只有自己人懂的暗号做标记。比如,一个看似随意的柴火捆摆放方式,一块石头的位置移动,墙上一道刻痕的新旧程度,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此处有可疑人员”、“安全,可通过”、“有狗(特务)蹲守”。

“货郎”网络: 利用走村串乡的货郎、磨刀匠、劁猪匠等职业做掩护,将情报藏在货担的夹层、工具的暗格里,通过固定的路线和交接暗语进行传递。这些职业流动性强,接触面广,不易引起怀疑。

“童谣”与“谚语”: 将需要传递的警告或信息编成看似普通的童谣或农家谚语,让孩子们在玩耍时传唱,或者由妇人们在闲聊时“随口”提起。比如,“东村来了个黄鼠狼,不偷鸡来光望窗”可能就暗示东村有特务在窥探。

“烟火”与“灯光”: 在夜晚,利用在不同位置、不同次数点燃的篝火(以烧荒、驱蚊为借口),或者窗户灯光的明灭变化,传递简单的信号。

这些方法,土得掉渣,却极其有效。它们深深植根于群众的日常生活,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让那些习惯了城市作战和正规侦察的日伪特务根本无法察觉,更无从破解。

龙渊也适时地让葫闹闹参与到这场人民的战争中。他不再追求大规模的能量爆发,而是进行极其精细的微操。比如,让闹闹轻微干扰某个盯梢特务的怀表,使其走时不准,导致其错过交接时间;或者,让某个汉奸腰间的手枪撞针在关键时刻“松动”一下,无法击发,制造混乱和恐慌;甚至,利用闹闹的感知,远距离确认某个被标记的“可疑人物”身上是否携带武器或密信,为群众的判断提供佐证。

人民的智慧与龙渊、闹闹的超常能力,在这张无形的网络上完美结合。

一天,根据多个村庄汇集来的信息显示,一批化装成灾民的特务,正秘密向游击队经常活动的一个山区集结,似乎准备进行一次针对性的埋伏。

龙渊和马奎决定将计就计。

在特务们预设的伏击圈外围,老百姓们“恰好”在那几天大规模上山砍柴、采药。他们按照“标记”系统的指引,看似无意地将一些干枯易燃的灌木丛堆积在特务藏身地的上风口。孩子们在山坡上放风筝,风筝线却“不小心”缠住了树枝,留下了不易察觉的标记。

行动当晚,当那群自以为隐蔽完美的特务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等待着游击队入瓮时,他们身后的山坡上,几堆由老百姓“无意”留下的柴火,被马奎派出的神枪手用带火的箭矢点燃!山风一吹,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虽然不是大火,但那浓烟和灼热,正好将特务们的藏身之地暴露无遗!

与此同时,周围山头上突然亮起了无数火把,敲响了锣鼓,呐喊声震天动地!“抓特务啊!”“别让狗汉奸跑了!”

埋伏的特务们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被大军包围,仓皇逃窜,结果正好撞进了马奎带领的游击队早已设好的真正埋伏圈,被一举全歼!

类似的场景在冀南各地不断上演。日伪特务们惊恐地发现,他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形的泥潭。无论他们伪装得多好,行动多隐秘,总会有各种“意外”发生,总会被莫名其妙地识破、包围、消灭。他们感觉仿佛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每一个看似麻木的农民,都在无声地注视着他们,随时可能变成要他们命的武器。

“拂晓净网”行动彻底失败了。日军非但没有找到“幽灵”,反而损失了大量精心培养的特务,对根据地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他们真正领教了什么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龙渊站在村头,望着在田间辛勤劳作、脸上带着平和笑容的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敬意和力量。他轻轻抚摸着胸前的葫芦。

“闹闹,看到了吗?这才是最伟大的力量。我们或许有一些特别的能力,但真正让敌人陷入绝望的,是这千千万万觉醒的人民。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是不可战胜的。”

葫闹闹传递来一阵深沉而共鸣的意念,它似乎也理解了这种扎根于泥土、源于亿万生灵的磅礴伟力。

冀南的“幽灵”,从此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传奇。他融入了人民的海洋,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所有不屈意志的象征与尖刀。日寇的噩梦,远未结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