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尘世之中:觉醒都市超神系统 > 第52章 暗潮潜伏·试探与反试探

连着几天的闷雨把曜阳的天压得很低,云像一层厚棉被,城市像被人按着头,喘不上气。街边的梧桐叶子湿漉漉地贴在路面上,出租车的轮胎从上面碾过去,拖出一串水痕。港口的吊机转得有气无力,汽笛声闷在云底,像憋着的叹息。

辰光集团的会议室里,冷气开得足,玻璃墙上不时挂一层薄雾。桌上摆着一张新打印的城区地图,几处地块用红笔圈了出来,旁边标着小字。顾星阑端着咖啡,站在窗前,一边看图一边看雨。他神情很松,像在看一场已经知道结局的球赛。

门被推开,陈易进来,手里夹了两叠文件,肩上还挂着潮。他把文件丢到桌上,开门见山:“陆家动手了。”

顾星阑抬眼:“哪个口子?”

“地产。”陈易把地图向前推了推,指到西港那片:“旧棚改区,天陆置业名义,拿地速度非常快,说要建‘国际会展中心’。批文一昼夜就批下来,值班科室连夜加班,像提前排练过一样。”

顾星阑嗯了一声,像是把“会展中心”四个字在嘴里嚼了嚼:“批得越快,问题越大。”

陈易拉开椅子坐下:“要不要去卡?”

“先别。”顾星阑放下杯子,语气平平,“他们现在要姿态,不要实质。你一拦,他们正好借势炒一波舆论,落话柄给我们。让他们挖。那片地底下压着防洪通道,勘测报告我看过,做地下室必撞线。批文三天内必退。”

“那我安排人盯。”陈易点头,“不出面,不报警,纯观察。”

“再加一条。”顾星阑把笔在地图上点了点,“等他们请媒体到场的时候,再给市政转一份‘群众反映’。不用大,半页纸就行。注意‘群众’两个字要写得温吞一点。”

陈易笑:“明白,‘市民建议’,不叫‘举报’。”

“嗯。”顾星阑看他,“这事不急着赢,要他们自己输。”

“那沈家呢?”陈易翻第二叠文件,“今天上午九点,沈寒的人联系了我们合作的连锁药企,想买仓储权,理由是‘供应链优化’。他们给的价格不低,装修都按他们的标准走。”

“买仓?”顾星阑挑了下眉,“仓不是货,是监管线。”

“我也这么说。”门口传来轻声回答。林安雨进来,外套上的水珠在灯下泛着光,她把伞靠在墙上,走到桌边,“药仓谁来管,写在法规里,不写在人情里。他们要是真懂,就不会选从这里切。”

“所以是试探。”顾星阑点头,“试你会不会松口。”

“那就不松。”林安雨把一张流程单放到桌上,“市监、安检、消防,今天下午两点联合例检。我安排了,按流程走,不针对任何一家。谁碰上,谁配合。”

陈易吹了个口哨:“这节奏好。我去给仓库那边打招呼,别让人情把规矩带歪。”

“打招呼不用强调我们。”顾星阑道,“让流程自己说话。”

“行。”陈易把手机揣回兜,“还有一个——赵煜从老账面上拉了几个人,控了‘百汇商场’的股权,吹风要搞国际品牌入驻,招商部的人已经把宣传语写好了。”

“百汇?”顾星阑笑了一下,“动作倒快,就是看错了图。”

“你是说智能交通通道的改造线?”陈易接上,“正好压他们这块,城建局下周开会,方案一通过,百汇外立面和地面停车场都要动。”

“别提醒。”顾星阑轻轻摆手,“让他们先砸钱进去。装修队一进场,设备一上账,他们就开始心疼。心疼比挨骂管用。”

“懂。”陈易站起,“我去安排人盯现场。”

他刚走到门口,顾星阑又叫住他:“还有,盯媒体,但别发声。必要的时候,给他们一张看不清的远景——机器轰鸣、旗帜飘扬、负责人接受采访,画面越热闹越好。”

陈易回头笑:“热闹越大,摔得越疼。”

午后雨停,云层裂了一条口子,光从缝里漏下来,像手指在桌面上划出一道浅浅的痕。西港的旧棚改区热闹起来。混凝土罐车一辆挨着一辆,塔吊臂在空中慢慢旋转,安全帽来回穿梭。临时搭的彩旗猎猎响,印着“开工大吉”的布条在风里甩成半个圆。两个本地主持人在路边搭了个简易直播架,手机镜头前笑得很职业,说着“新地标”“新窗口”。

陈易站在对面马路,和两个同事靠在护栏边。空气里混着泥土和柴油的味道,工人吃面条的香味从食堂窗口飘出来,和潮气搅在一块儿,逼得人想打喷嚏。

“他们是真上头。”其中一个同事小声说。

“上头才会失手。”陈易掏出手机,拍了两张全景图,发回公司群,“顾总,我这边留证完毕。施工正常,无外力干预。”

信息很快得到回复:“了解,观察媒体到场。”

不到半小时,市政的通知来了,措辞平静:“涉及地下排水系统,暂停施工待核查。”冷静的字眼像把开关,一下子把现场的音量调低。罐车歪在半路,塔吊放慢,工人举着饭盒面面相觑。刚刚还在镜头前谈“愿景”的负责人黑着脸走开,电话打出去又打回来,语气一次比一次硬,最后直接关机。

陈易看够了,收起手机,对身边人说:“走吧,雨快又来了。让他们自己消化。”

消化这件事,最费水。陆家那边当天晚上的会开到十一点,凌晨一点又开一次。消息转来转去,结论只有一个:审。没办法,防洪通道不是哪家想躲就躲的,图纸不是程序员写的,写在地里。

第二天一早,沈家的车停在南港药企仓储中心外。仓库外墙刷得干净,门口地面湿漉漉,刚冲过。门卫亭里挂着风扇,扇叶抖着响,门卫大爷双手抱胸,看着来人,面无表情。

“我们预约了。”带队的顾问微笑,递上证件,“沈先生约了贵公司副总,谈仓储权转让。”

门卫大爷看了一眼,又看了看门上方新挂的横幅——“市监·医药联合抽检进行中,外部人员暂不得入内”。他把证件推回去,语气不软不硬:“例检,等结束。”

“多久?”

“写着呢,两个小时。”

“能不能通融一下?我们不进仓,会议室谈也行。”

“今天会议室借给检查组用。”门卫大爷指了指里面,“你看那边,穿制服的,拿板子的,忙着呢。”

顾问抬眼望过去,几个穿浅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在登记台前翻文件,手里拿着表格,一条一条核对。仓库负责人的笑容有些僵,额头冒汗,嘴里“是”“对”“马上”的频率明显加快。顾问把话收回去,打了个电话:“沈先生,可能要等一会儿。”

电话那头的沈寒声音不快不慢:“嗯,等。”

挂断后,他转头对同事说:“给仓库打水。”

“打给谁?”

“所有人。”沈寒说,“这叫礼貌。”

仓外有阴影一晃,很快又淡了。远处道路另一头,辰光的车停在路边,车上人没下,只隔着玻璃看了一眼就开走。没有人上去嘲讽,没有人停下来拍照。沈家的顾问吸了口气,抬手摸了摸衬衣领子,领口有点勒,汗慢慢往下淌。

两个小时,准确到分钟数。横幅没撤,例检人员走的时候和门卫大爷打了招呼,门卫大爷回了句“辛苦”,抬手把横幅拆下来,折两折,塞到门后。沈家的人得以入内,会议室已经空出来,窗户还开着透风。仓储经理的态度很正:“欢迎沟通,但仓储权涉及监管,流程比较长;您提的价格如果只是反映‘当前利用率’,那可能要再算一遍风险成本。”他说“风险成本”的时候,眼睛望向窗外,似乎在看树叶。顾问点头,笑容不变,内心很清楚——这条路不好走。

下午四点,林安雨回到辰光,把外套搭在椅背上,给自己倒了杯温水。陈易递过去一份简报:“他们在门口站了整整两个小时。”

“嗯。”她喝了口水,淡淡道,“规矩是用来走的,不是用来跳的。”

“跳规矩的,最后都得绕回来。”陈易说。

“绕回来就好。”她看向顾星阑,“我们只需要让全城的人看见,规则对谁都一样。”

“对谁都一样,才叫规则。”顾星阑把笔合上,“沈寒懂,赵煜不懂。”

“说起赵煜,他的百汇商场今天开始拆内墙了。”陈易把手机翻过来,给他们看视频,“施工队进场,门头还挂着‘国际品牌入驻·敬请期待’,现场贴了十张招商海报,红底白字,看着像年前促销。”

“让他贴。”顾星阑笑,“越像越好。”

“城建局那边呢?”林安雨问。

“周五开会。”陈易回答,“大概率通过,方案一走,百汇的停车场就是第一批施工点。赵煜这钱,算是自愿捐给城市建设了。”

“捐给城市,不算亏。”顾星阑把手机还给他,“亏的是眼光。”

晚上七点半,风把云层往南推了一把,城市露出几块亮堂的天。辰光楼顶的风比楼下硬,吹得旗绳啪啪响。陈易拿着一杯热茶,站在护栏边,茶上冒着白气。

“哥,三家都出手了。陆家砸在地上,沈家卡在门口,赵煜往里扔钱。我们接下来,是不是要给点反击?”他说话时眼睛还盯着远处的灯,“我总觉得光看不动手,不像你的节奏。”

“动手。”顾星阑靠在护栏上,眼睛也望着城,“但不是现在。先让他们自己把手伸长一点。”

“怎么伸?”

“明天放个风,匿名渠道,‘地价可能上调’。”顾星阑平静道,“附一张模糊的‘会议纪要截图’,别太清楚,留点糊口子让人猜。”

陈易失笑:“越糊越有人信。”

“对。”顾星阑点头,“他们现在在找理由往里冲。给他们一个。”

“可这风声一出去,半个商圈都得躁。”陈易提醒,“我们要不要给市政打个招呼?”

“市政不需要知道是谁放的。”顾星阑转头看他,“他们只需要知道该怎么回应:‘正在研究’。”

“明白。”陈易吸了口气,笑了一下,“你这脾气,比风还会拐弯。”

“风不会拐弯。”顾星阑说,“人会。”

第二天一早,财经群像沸了锅。有人说“内部消息”,有人说“政策窗口”,有人拿出一张糊得看不清字的图片,说是“议题截图”,标题勉强能辨认出“地价”两个字。消息传着传着,成了“下周就定”。一位地产自媒体发了长文,语气肯定,言之凿凿。评论区里,有人喊“抄底结束”,有人喊“赶紧抢”。

天龙三家几乎同时动作。陆家追加西港投资,提出要把地块扩到临江段,理由是“会展配套要有水”;沈家临时参股一家本地的地产公司,借口“产业协同”;赵煜那边更直接,托人连夜谈下两块城南商用地,一手签,一手付,生怕慢一步。

到傍晚,几处地价被推了三成。踏勘队忙,评估师忙,律师忙,所有人的电话都烫手。有人笑,有人急,有人抄着袖子在走廊里踱步,鞋跟敲在地砖上,打出一串很快的节拍。

陈易把日报扔在桌上,笑得肩膀一抖一抖:“真上钩了,这速度像抢货一样。陆家的律师都快把打印机烧坏。”

“嗯。”顾星阑翻过报纸,指尖扫过一行小字,“三天。”

“又是三天?”

“市场热度,政策冷却,心理落差。”顾星阑抬眼,“算上人情,很准。”

第三天一早,市政的回应出了——八个字:“不实传言,勿信勿传。”配了一段简短说明,措辞克制。下午,省里发了条行业动态,语意更平:“稳”。消息像雨后的风,先把灰吹起来,又自然落下去。热度散得很快,像刚翻滚的水盖上了盖子。

热度散了,账还在。陆家扩地的申请因此要重走程序,时间一拉,利息一涨;沈家的参股计划卡在审计环节,底价谈不拢,上面又催“合规证明”;赵煜两块商用地里,有一块原来签的业主突然后悔,要求加价,理由直白:“你们上周不是说地价要涨吗?”

赵煜骂街,把手机摔在沙发上,烟点了又灭,灭了又点。跟他一起去的副手小声说:“赵总,要不……撤一块?”

“撤个屁。”赵煜红着眼,“撤就输了。”

副手不敢吭气,心里想的是——现在不输,以后也要输,只是输在哪天的问题。

当晚,财经周刊做了个封面,《曜阳商圈的三天》。封图是三张叠在一起的工地图、一条红线、一截拆掉的墙。标题下的副标很平:“城市要稳。”

陈易把杂志丢到茶几上,半开玩笑:“这算不算你写的软文?”

“不是。”顾星阑说,“这是城写的。”

“陆逸凡会怎么想?”

“会想‘谁在背后’。”顾星阑低头把杯子挪正,“但他很快会意识到——不是某个人,是一套流程。他最怕的不是我们,是这座城市已经开始自己跑。”

“沈寒呢?”

“他会退一步。”顾星阑想了想,“他嘴上不会说,手上会收。他跟赵煜不一样,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让。”

“赵煜不会。”陈易接话,“他要么把桌子掀了,要么把人掀了,他的路数就这两条。”

“掀桌子也要有人看。”顾星阑抬眼,“现在没人看他,他掀了也是白掀。”

“那我们是看戏?”陈易问。

“不是。”顾星阑站起身,走到窗前,“我们在关灯。”

“关哪盏?”

“他们心里的那盏。”他说,“把‘捷径’那盏关掉。”

外面风大了些,云像被人手指推了一下,挪出一条细缝。城市的灯一盏盏亮起来,从江沿一路往内延,像一条慢慢发光的河。

晚上十点,曜安国际。陆逸凡把窗帘拉上一半,留出窄窄一道,让夜色进来。他坐在茶几前,身子略往前,手指轻扣杯沿,轻轻一点一点,像在数拍。他的手机屏幕上停着新闻的封面,标题那句“城市要稳”让他多看了两眼。

“这是他做的?”赵煜坐在对面的单人沙发,腿抖动个不停,“还是市里?”

“像市里。”沈寒把手机放到一边,语气平,“他最多只推了一把。”

“推得准。”陆逸凡说,“准到你想骂人,但骂不出来。”

赵煜把烟掐灭:“我不管推不推,我要结果。钱都进去了,不能打水漂。”

“钱不会打水漂。”陆逸凡平静地看他,“只是你拿不回你想要的那个结果。”

“那我想要什么?”赵煜咬牙,“我就想让他下台。”

“你想要的是换人。”沈寒接话,“但你现在拿的是地。”

“地怎么不能换人?”赵煜冷笑,“钱压在城里,他就得出来谈。”

“他会出来。”陆逸凡说,“但不是现在。他在等,你我都在他的时间里。”

赵煜沉默了几秒,突然笑了一下,笑得像是用力把一口气压回去:“行,那就等等看。”

夜里十一点,辰光楼顶,风更冷,吹得旗杆哨一样叫。陈易把手插进风衣口袋里,站在护栏边,眼睛望着远处的港口灯。灯一闪一灭,像在眨眼。

“哥,下一步呢?”他问。

“继续让他们抢。”顾星阑的声音不大,“但你把我们的边界划清楚,别让他们误会我们没底线。”

“怎么划?”

“公开招标、公开账本、公开流程。我们把每一个口子都贴上标签。”顾星阑说,“这城是透明的。透明,最让人没脾气。”

“明白。”陈易点头,“那要不要对外讲两句?”

“不讲。”顾星阑看着他,“你想说的,让别人替你说。让媒体说,让市政说,让商会说。我们只做,少说。”

“这才像你。”陈易笑,“你说得越少,别人越紧张。”

“让他们紧张。”顾星阑垂下眼,“紧张才能慢下来。慢下来,才会按规矩走。”

第三天的清晨,风把云刮得很薄,天边出现一条浅青的亮。港上有船进港,鸣笛声长,像从城这头拉到那头。新闻推送在手机屏幕上跳出来:“西港地块暂停施工,待排水系统核查;百汇商场所在商圈将进入智能交通改造期;医药仓储监管升级,例检常态化。”三条消息挨在一起,像三枚钉子,钉在一块看不见的板上。

辰光会议室的窗台上,栀子叶子新长出一小撮,嫩得发亮。陈易把新鲜的日报摆好,顺手把窗户关了一半,挡掉一股冷风。他转身的时候,看到顾星阑在看一份短短的备忘录,上面四行字,像是给自己写的:“不刺激,不迎战,不松口,不放水。”

“这四条写给我看的?”陈易笑,“还是写给他们看的?”

“写给风看的。”顾星阑把纸折起来,塞进笔筒旁,“风过了,灰就落。灰落了,城就清。”

“系统还说什么?”陈易问了一句,像是顺口,也像是认真。

顾星阑眼底一闪而过的光收得很快,他只是淡淡道:“它说,保持节奏。”

“那就保持。”陈易把肩膀放松下来,“等他们自己乱。”

午后,林安雨从市里回来,带来一份会纪要,三页纸,盖了三个章。她把纸放到桌上:“这就是今天的结论。很正常,没有情绪,只有流程。”

“很好。”顾星阑点头,“让流程来说话。”

“他们下一步会怎么办?”林安雨问。

“陆家会换话术,不再说‘会展’,改‘综合配套’,为撤退找台阶;沈家会把仓储话题降温,改从‘医院合作’走,靠你的人脉试探一次;赵煜……”顾星阑停了一秒,“会着急。着急的人要么硬闯,要么乱花钱。”

“那我们要不要提前加一道护栏?”林安雨问。

“不用。”顾星阑摇头,“护栏不是给他加,是给我们自己加。我们已经加了。”

“我明白了。”林安雨轻轻点头,“那我去安排下周的医脉交流,把话说在前面。”

傍晚时分,天边有一线落日,像有人用指甲在天上划了一道口子。城里车灯一盏盏亮起,远处大桥像一条亮着灯的蛇。顾星阑站在窗前,手指轻叩窗沿,每一下都有节奏。他看着这座城,像是在看一个刚从病里醒来的朋友——体温还没完全上来,但气色已经不坏。

他心里很平,像水,像风。系统在这个时候轻轻弹出一行字,冷冷的,没有情绪:【外部资金流膨胀超预期,风险等级:中。建议:维持节奏,准备反制。】

顾星阑在心里回了一句:“收到。”

他抬起头,看向天龙方向,轻声道:“风口起了,换人上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