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既下,龙江关试点工程便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这“火”却烧得颇为艰难。
凌云亲自挂帅,将天工院南京分院的骨干力量几乎全部投入于此。郭衡负责总体协调与图纸深化,李小柱带领工匠团队打造核心机械部件,赵老蔫则凭借其老到的经验,负责物料采购与本地匠户的协调。天工院那略显破败的院落,暂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坊,日夜传来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和木工刨削声。
技术难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首先遇到的是材料问题。凌云设计的齿轮组需要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但工部划拨来的生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要求。
“大人,这铁料杂质太多,脆性大,铸造出来的齿轮试运行时崩了好几个齿!”李小柱灰头土脸地汇报,手里拿着一个损坏的齿轮。
凌云仔细检查断口,沉声道:“不能完全依赖工部的供应。赵师傅,你带人,拿着我的条子,去寻访南京城内的私家铁坊,看看有没有品质更好的‘苏钢’或‘闽铁’,价格可以稍高一些。同时,我们自己的小高炉也要尽快点火,尝试用我们北平的法子炼制一批精铁!”
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和周期,但为了质量,不得不为。
其次是水力驱动的适应性。龙江关段水流速度随季节和潮汐变化,如何保证水力驱动的稳定输出成了难题。原型机在试运行时,时而因水流不足而停滞,时而因水流过急而失控,水轮叶片甚至被湍急的水流打坏过一次。
“格物之妙,在于因地制宜。”凌云站在江边,观察着水流,对郭衡和李小柱说道,“不能指望一套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水轮叶片的角度和形状需要调整,增加可调机构。同时,必须保留畜力备份,在水力不足时随时切换。”
这要求设计更具灵活性,对加工精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为阻碍:无形的墙壁
相比技术难题,人为的阻碍更为棘手。
漕督衙门派来的“协理”官员,整日捧着《漕运全书》,对凌云团队的每一个改动指手画脚,动辄便以“不合规制”、“有碍观瞻”为由阻挠。
“凌大人,这吊臂立柱埋设于此,恐妨碍汛期巡堤查险之路,按制,堤岸五丈之内不得有永久构筑物!”那位姓王的员外郎义正辞严。
郭衡忍着怒气解释:“王大人,此乃临时试点,并非永久构筑,且我等已尽量靠后……”
“临时?万一用了便拆不掉呢?规制就是规制!”王员外郎油盐不进。
工部下属的将作司,在拨付木材、石料时拖拖拉拉,送来的木料多是边角料或带有隐疖的次品,石料尺寸也往往不合要求。
“赵老,这可怎么办?没有好木料,吊臂的主梁不敢用啊!”一个年轻工匠焦急道。
赵老蔫闷头抽着旱烟,良久才道:“我去找几个老伙计想想办法,南京城里,总有些门路……只是,这银子……”凌云当即批了条子,动用了朱棣特批的内帑银钱,绕开工部体系进行采购。
更可气的是,一些被安排来“协助”的本地匠户和役夫,明显出工不出力,或者假装听不懂指令,延误工期。显然,有人暗中授意,让他们消极对抗。
“跟他们说破了嘴皮子,怎么装滑轮,怎么固定,转头就忘!我看他们是故意的!”李小柱气得差点要动手打人。
凌云拦住他,冷静地说:“光靠命令不行。郭衡,你去,把我们的人和他们混编,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同时,宣布规矩:凡按时按质完成分配任务的,每日工钱加倍!若有突出贡献者,另有重赏!偷奸耍滑、故意延误者,立即清退,永不录用!”
恩威并施与皇帝的关注
金钱的激励和严格的惩罚并施,效果立竿见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些原本观望的匠户开始认真学、拼命干,毕竟天工院给的工钱远超他们平日所得。而被清退几个刺头后,怠工的风气也为之一肃。
马三宝不时会“恰好”路过工地,他那双看似浑浊的老眼,将一切尽收眼底。
“凌先生,皇爷可是时常问起龙江关的进度呢。”马三宝尖细的嗓音带着深意,“这南京城啊,眼线多,嘴也杂。有些人,就等着看先生您的笑话。”
凌云心中一凛,知道这是朱棣在提醒他,也是警告他。他躬身道:“有劳公公回禀陛下,凌云必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压力之下,凌云几乎以工坊为家。他亲自参与关键部件的调试,与工匠一同啃着干粮,讨论技术细节。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设计者,更是一个现场总指挥,一个矛盾调解员。这种亲力亲为、与匠人同甘共苦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天工院的团队,甚至让一些原本敌视的本地匠户,也渐渐对他产生了敬意。
**:意外与临机决断
就在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准备进行全系统联动试运行的前夜,意外发生了。
深夜,值夜的学徒惊慌失措地跑来报告:“大人!不好了!刚装好的水力驱动主轴……被、被人用锯子锯开了大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