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130章 暗流与基石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130章 暗流与基石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吕宋基地的灯火彻夜不息,机器的轰鸣声如同这个新兴工业心脏强有力的搏动。然而,在这片由钢铁、蒸汽和电光构筑的繁华之下,更深层的暗流正在涌动,既有来自外部的窥探,也有源于内部的挑战。

首先发难的,是看似已被击溃的保守势力残余。他们无法再公开指责凌云“叛国”或“动摇国本”,便转而攻击其“耗费无度”、“与民争利”的细节。几名言官联名上奏,弹劾“南洋总督衙门”在吕宋“强征土着,役使如牛马”,并称大规模工矿开发“毁坏山林,断绝地脉”,有伤天和。这些指控虽不致命,却如同蚊蚋般烦扰,意图在朱棣心中种下对凌云行事风格“酷烈”、“不仁”的负面印象。

对此,凌云早有准备。他并未直接辩解,而是授意马三宝,通过内廷渠道,向朱棣呈上了一份详尽的报告。报告中不仅用数据说明了吕宋开发为朝廷带来的巨额税收(远超弹劾所指的“耗费”),更附上了一系列新政策:

· 《南洋雇工条例》:明确规定所有雇佣(包括土着)需签订契约,规定工时、报酬和基本劳动保障,严禁私自虐役。虽然其标准远低于现代,但在当时已是突破,将雇佣关系与传统的徭役、奴役区分开,给了底层劳动者一丝法律保护。

· 《矿区山林养护令》:要求所有矿场、林场必须同步进行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并引入了轮作开采的概念。这并非出于现代环保理念,而是基于凌云“可持续发展”的朴素认知——资源不能竭泽而渔。

同时,凌云让陈默以“雷霆司”的名义,向京城进献了一批新奇的“贡品”:不仅有为皇宫特制的、更加明亮稳定的电灯系统,还有利用电解原理精炼的、纯度极高的金银器皿,以及小巧的、使用标准化电池的便携式手提灯(马灯)。这些实物无声地展示了“格物”之力带来的奢华与便利,远比言辞更有说服力。

朱棣的态度微妙。他欣赏凌云的办事能力和带来的实际利益,也对那些新奇玩意爱不释手。但他帝王的平衡术让他并未完全压制言官的聒噪,只是将弹劾留中不发,同时下旨嘉奖凌云“用心王事,开拓有功”,并额外赏赐了一批工匠和犯官家属充实吕宋劳力。这是一种默许,也是一种警示——皇帝需要成果,但也关注统治的“仁德”表象。

外部压力则更为实质。葡萄牙探险家阿尔瓦雷斯(Alvarez)率领的一支小型舰队,以“贸易与友好通商”为名,强行闯入了位于马来半岛附近、已被大明视为势力范围的一个香料群岛港口。他们依仗船侧数量众多的佛朗机炮,态度骄横,要求独占该港的香料贸易,并试图驱逐先期抵达的大明商船。

驻守该区域的“飞廉级”驱逐舰“逐电号”奉命前往交涉。面对体型明显大于自身、火炮数量也占优的葡萄牙卡拉克帆船,“逐电号”舰长,一位毕业于吕宋海军学堂的年轻军官,展现了全新的战术思维。他并未贸然进入对方火力全射界,而是利用蒸汽动力带来的优越机动性,始终保持在对方火炮射击死角边缘游弋,同时用旗语和刚刚装备不久的、功率更大的实验型无线电(有效通讯距离仍有限)向基地报告。

在接到“若其开炮,则视为挑衅,可予还击”的指令后,“逐电号”在葡萄牙人一次鲁莽的警告射击后,果断发起了攻击。它没有像传统海战那样试图接舷或近距离炮战,而是在中远距离上,利用线膛炮的精度和开花弹的威力,进行了三轮急促而精准的射击。

第一轮射击就准确命中了葡萄牙旗舰的主桅杆和船帆,使其速度大减。第二轮射击则重点照顾了对方的炮窗,引发了数次小规模爆炸。第三轮射击时,“逐电号”甚至冒险进行了一次漂亮的“t”字头抢占(尽管不完全标准),侧舷所有火炮一次齐射,彻底摧毁了葡萄牙旗舰的抵抗能力。

战斗在不到半个时辰内结束。葡萄牙舰队一沉一伤,阿尔瓦雷斯本人受伤被俘。此战规模不大,却意义深远。它向所有窥探东方的西方殖民者清晰地展示了代差——蒸汽动力、线膛炮、开花弹以及新式战术对风帆战舰和旧式火炮的绝对优势。消息传回欧洲,必将引起巨大震动。

凌云在吕宋接到战报,并未沾沾自喜。他深知,这只是开始。西方列强的学习能力和冒险精神不容小觑。他下令加强对被俘葡萄牙人的审讯,重点是了解欧洲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圣主”势力在印度洋的活动情况。同时,他要求李参将加速海军换装,并开始着手规划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建立永久性的海军补给点和了望塔,构建南洋防御链。

而最让凌云感到紧迫的,还是来自“圣主”的潜在威胁。玄玑子的感应和陈默对能量脉冲的分析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圣主”正在将其存在形式与某种生物质结合,可能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介于机械与生命之间的恐怖形态。

“大人,我们捕捉到的能量信号,带有强烈的……‘生长’和‘变异’特性。”陈默指着波形图,面色凝重,“它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意识,更像是一种……活着的瘟疫,在深海环境中汲取物质,自我复制和进化。”

为了应对这种未知的威胁,凌云意识到,仅仅依靠现有的物理攻击手段可能不够。他批准了“惊雷实验室”加大对“灵能-电磁复合护盾”的研究投入,并指示玄玑子,尝试从星陨遗民可能留下的典籍或传说中,寻找任何关于意识能量、生命场域的描述,看能否找到克制这种“生物化”敌人的线索。

与此同时,凌云也深知,无论外部敌人多么诡异,内部根基的稳固才是根本。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和技术扩散。在原有的“格物学堂”基础上,他正式筹建“南洋理工学院”,设立机械、船舶、冶金、化学、电学、测绘等多个科系,面向大明境内(主要是南方各省)公开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学子,并给予优厚待遇。他甚至顶住压力,允许少数通过严格考核的土着贵族子弟作为“附读生”入学,学习基础技术,以利于未来的同化政策。

技术扩散方面,在确保核心军事技术保密的前提下,一些相对成熟、利于民生的技术开始有计划地向大明本土回流。改进的钢铁农具、高效的水力纺织机、简易的公共卫生设施设计图(如化粪池、滤水井)等,通过商队和官方渠道,逐渐在东南沿海省份传播开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凌云和他代表的“格物派”赢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这一日,凌云视察了新建成的“理工学院”校区。看着那些在明亮的(煤气灯辅助电灯)教室里,对着黑板上的几何图形和机械图纸埋头苦读的年轻面孔,听着实验室里传出的器皿碰撞声和争论声,他心中那份因内外压力而生的焦灼,稍稍平息了一些。

电光霹雳固然是开疆拓土的利剑,但这些默默汲取知识、即将成为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工人的年轻人,才是支撑起一个崭新时代最坚实的基石。

他转身对陪同的陈默和张贲说道:“外部的敌人,无论是西洋夷狄还是那诡异‘圣主’,我们终将以雷霆击之。但真正决定大明能走多远的,是这里,是这些年轻人头脑中的火花,和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铁流依旧在奔涌,但在那闪耀的电光与轰鸣的机器之下,知识与思想的暗流,正在更深处汇聚成一股足以重塑文明根基的磅礴力量。前方的道路依然布满荆棘,但基石已开始奠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