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67章 惊雷无声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67章 惊雷无声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朱棣对电报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仿佛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物。他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旁观者或支持者,而是决心亲自投身其中,成为最积极的推动者。

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一个由皇帝亲自掌控、马三宝负责协调、凌云负责技术实施的“金铃司”的雏形,如同一颗悄然发芽的种子,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开始生长。

这个“金铃司”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它的首批目标是架设三条绝密线路。第一条线路是连接南京和京口,这是帝国的财政命脉所在,也是漕运的枢纽之地。通过这条线路,中枢可以实时掌握财政动态,确保国家的经济稳定。

第二条线路则延伸至扬州,这座城市不仅是文化名城,更是富庶的盐税重地。电报的架设将使得南京与扬州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有利于对盐税的管理和监控。

最后一条线路直接连通南京和江北浦口大营,这里是京畿卫戍部队的驻扎地,其军事意义不言而喻。这条线路的建立将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指挥效率和作战能力,确保国家的安全。

这三条绝密线路的架设,标志着“金铃司”的正式成立,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即将到来。

这项工程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它以“修缮官道水利”和“架设防洪通信”为幌子,实则由东厂精锐和工部最可靠的工匠们秘密负责施工。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线路的选择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尽量避开人口密集的地区,而是选择绕行丘陵、林地,或者趁着夜色在城市边缘迅速通过。

由于工程的特殊性,绝缘子和导线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确保供应的稳定性,相关的工坊被以各种看似合理的名义纳入“皇产”范畴,或者受到严密的监控。这样一来,这些工坊的产能就能得到优先保障,满足工程的需求。

而凌云及其团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仅需要全面统筹工程的设计,还要应对沿途遇到的各种地形难题。比如,当需要跨越河流时,如何确保水下线缆的密封和固定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他还要不断完善电报机本身,提高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编写更复杂的密码本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还需要对密码学有深入的了解。而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熟练操作电报机,凌云还得培训更多的报务员。这些报务员主要从格物院背景清白的学生和东厂识字的番子中挑选,经过严格的培训后,他们将成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条正式投入使用的,是南京至浦口大营的线路。这条线路虽然不长,仅有不到二十里,但它的贯通却具有重要意义。当这条线路完成测试并正式投入使用后,其高效能在一次小小的“意外”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浦口大营,一名队正因为克扣军饷,引起了麾下士卒的强烈不满,一场哗变正在酝酿之中。按照以往的情况,如果要将这个消息传递到南京,再派遣军队前来弹压,至少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变乱很可能会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形成难以控制的燎原之势。

然而,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营中有一名被东厂发展的暗桩,他巧妙地利用了秘密设置的电报点(这个电报点被伪装成了一个后勤仓库),在事情发生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内,就将密电迅速发回了南京。

朱棣在乾清宫直接收到了译电。他当即通过同一线路,向前来请示的京营指挥官发出了措辞严厉、指令清晰的电令。当京营骑兵在一个时辰内赶到浦口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那名队正,平息事态时,参与哗变的士卒甚至还没完全串联起来!

此事被严格封锁,但在极少数知情的核心将领和官员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他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一种名为“信息速度”的力量,如何碾压了传统的反应时间,使得中枢的掌控力变得如此直接和恐怖。

紧接着,南京至京口的线路也开始发挥作用。以往需要快马一天才能送达的漕粮日报、水位预警,如今瞬息可达。户部和漕运衙门可以更及时地调整调度,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信息来自那条不起眼的“铁线”。

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朱棣和凌云极力保密,但朝堂高层和利益相关方,还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感受到了变化。皇帝处理某些边镇军务和地方急报的速度快得反常;一些原本需要反复扯皮的决策,如今下达得异常迅速;尤其是徐理等人发现,他们试图利用信息传递时间差来运作的一些事情,屡屡受挫。

“陛下身边,定有我们不知的快捷通信之法!”徐理在密室中,对心腹们斩钉截铁地说,“绝非寻常驿马!很可能是凌云弄出的新花样!”

“莫非是驯养了极其神骏的信鸽?或是用了什么西洋的千里镜?”有人猜测。

“信鸽?千里镜?岂能有如此稳定迅捷!”徐理摇头,面色阴沉,“此物不除,则我辈犹如聋聩,日后只能任由凌云及其背后之人摆布!”

他们改变了策略。一方面,指使言官,以“莫须有”的罪名,如“擅兴工役,耗费国帑”、“结交内侍,窥探禁中”等,继续弹劾凌云,试图从政治上施压。另一方面,动用地方势力,在已知的线路铺设路径附近制造事端,或煽动民众以“破坏风水”、“惊扰祖坟”为由阻挠施工,甚至派人夜间破坏已架设的线路(虽然很快被东厂修复并加强了巡逻)。

一次,在扬州段线路施工时,一群被煽动的乡民围住了工地,与东厂番子对峙,场面一度失控。消息通过刚刚建好的一段线路发回南京,朱棣闻报震怒,直接电令扬州卫所出兵“弹压刁民,保障工事”。当全副武装的军队出现在现场时,那些被鼓动来的乡民顿时作鸟兽散。背后煽动者的几个地头蛇,被军队以“煽动民变、破坏皇差”的罪名直接锁拿,其雷霆手段,再次震慑了地方。

与朝堂和地方上激烈的反应相比,“四海商会”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沈敬仁不再主动拜访凌云,那几位“南洋巧匠”也仿佛人间蒸发。就连之前一直若隐若现的商业竞争和情报刺探,都减少了许多。

然而,凌云和马三宝都清楚,这种沉默绝非放弃。东厂侦知,“四海商会”正在加速整合其控制的沿海船队,并似乎在东番(台湾)、琉球等地加大了活动力度。他们仿佛在积蓄力量,或者,将注意力转向了电报技术暂时无法触及的海外。

更令人不安的是,天工院内部发现,有人试图窃取电报机的核心图纸和密码本!虽然及时发现,未能得逞,但涉事的一名工匠在被捕前服毒自尽,线索中断。所有迹象都隐隐指向那个神秘的商会。

“他们在等。”凌云对郭衡分析,“要么是觉得在陆上、在朝廷体制内与我们正面竞争已难有胜算,要么……就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或者,在准备一种我们尚未知晓的反制手段。”

电报网络的初步成功,也让凌云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工具,必须配套严格的制度,否则其破坏力同样惊人。

他向朱棣上奏,初步提出了《金铃通信管制条陈》,内容包括:信息分级加密制度、报务员忠诚审查与宣誓、线路巡检维护规范、以及最重要的——严禁私自架设、使用此类通信设备,违者以谋逆论处!

朱棣全盘采纳,并赋予东厂稽查之权。这意味着,电报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深深的皇权与保密烙印。

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需求。随着线路延长,信号衰减问题再次凸显,需要建设中继放大站;密码系统需要更加复杂以防破译;如何将电报系统与现有的驿传体系结合,形成多层次的信息网络,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凌云站在新绘制的、标有已建和规划中电报线路的大明疆域图前,心潮澎湃。这些纤细的线条,正在无声无息地编织着一张覆盖帝国核心区域的信息巨网。这张网,既承载着强化统治、富国强兵的希望,也蕴含着难以预料的危险与挑战。

惊雷无声,却已改换了天地间的节奏。帝国的血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搏动,而由此带来的,将是整个机体更深层次的蜕变与适应,以及,更激烈的排斥反应。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