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66章 金铃初啼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66章 金铃初啼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百丈距离的成功,虽然令人振奋,但也仅仅只是一个概念验证而已。要想将电报真正投入实际应用,还需要架设长达数里、数十里甚至更远的线路。

经过深思熟虑,凌云最终选定了第一个实战目标:在南京城内,架设一条从天工院南京分院(位于城西)到皇城西安门内一处由东厂控制的偏僻值房(大约五里)的实验线路。

然而,这短短五里路,却宛如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

首先面临的就是材料瓶颈。纯铜导线的成本过高,而且太过显眼,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因此,李小柱团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改进“铁芯镀铜”导线的工艺上,试图在导电性和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与此同时,绝缘陶瓷子的需求量也突然暴增。原有的小窑炉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生产需求,必须建立专门的工坊来进行批量生产。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质量控制。如何确保每一个陶瓷子都能达到标准,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架设施工面临着重重困难。要在南京城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地方,不引人注意地架设电线,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直接埋设电线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地下的潮湿和腐蚀问题却难以解决,而且日后的维修也会异常困难。

架空电线则需要大量的电线杆和绝缘子,这样一来,目标过于明显,很容易被发现。

“大人,这电线杆立起来,满城的人都看得见啊!到时候我们该怎么解释呢?”李小柱一边挠着头,一边面露难色地说道。

凌云沉默了一会儿,思考着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过了片刻,他终于开口道:“我们不能全部采用架空的方式。对于一些关键地段,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现有的建筑来铺设电线。比如,可以沿着城墙的雉堞、官署的围墙顶部进行铺设,这样既能保证电线的安全,又不容易被人察觉。而在一些较为隐蔽的地方,则可以适当辅以埋设的方式。”

接着,凌云继续说道:“当需要跨越街道和河道时,我们要尽量选择在夜间进行施工。并且,可以将电线伪装成悬挂灯笼的绳索,或者是加固建筑的铁链,这样就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了。”

于是,一场“隐形”的工程在南京城悄然展开。这是一项需要高度保密性的任务,东厂的番子们如同幽灵一般,在城市的阴影中穿梭。他们化身为“工头”和“力工”,趁着夜深人静,沿着预定的路线,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

这些番子们手中的工具是绝缘子,它们被用来固定那不起眼的、略带黄铜色的铁线。铁线如同一条隐藏在黑暗中的脉络,悄然延伸。每一个绝缘子都被仔细地安装在预定的位置,确保铁线能够稳固地悬挂在空中。

当遇到需要跨越的地方时,番子们会迅速架设起涂成与背景相近颜色的简易木杆。这些木杆巧妙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使得整个工程在白天几乎难以被察觉。然而,在夜晚,它们却成为了工程的关键支撑点,确保铁线能够顺利地跨越各种障碍。

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秘密的军事行动,紧张而缓慢。番子们的动作轻柔而精准,生怕发出一丝声响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的呼吸都变得异常轻缓,仿佛整个城市都在沉睡,只有他们在默默地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

尽管行动极其隐秘,但如此规模的物料调动和夜间施工,终究难以完全瞒过所有人的眼睛。很快,南京城中开始流传起奇怪的传闻。

“听说了吗?夜里总有些鬼鬼祟祟的人,在房檐屋角拉铁线!”街头巷尾,人们窃窃私语,对这些神秘的身影充满了好奇和猜测。

“是不是要布什么阵法?听说那位凌侍郎,不光会造机器,还懂些……那个。”有人压低声音,似乎对凌侍郎的能力有所忌惮。

这些传闻在城市中迅速传播,引发了人们的各种想象和猜测。然而,对于东厂的番子们来说,他们只能继续默默地完成任务,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我看像是朝廷在弄什么新的防盗机关?”

更有甚者,一些被电线杆或沿线施工影响了利益的住户、商户,开始向官府投诉,虽然被钱知府等人以“工部修缮”为由压了下去,但怨气却在积累。

这些风声,自然也传到了徐理等人的耳中。他们虽然不清楚凌云具体在做什么,但本能地感到这绝非普通的“工部修缮”。

“故弄玄虚,必有蹊跷!”徐理对心腹道,“加紧打探,看看凌云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所需银钱,不必吝啬!”

就在城内线路铺设到一半时,沈敬仁再次不请自来。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合作提议,而是一份“贺礼”——整整十担品质极佳、几乎无杂质的紫铜锭!以及几位自称对“远距离信号衰减”颇有研究的“南洋巧匠”。

“听闻凌侍郎近来忙于‘布线’,想必急需此物。”沈敬仁笑容可掬,“这几位匠人,于‘电’之一道,亦有些祖传心得,或可助侍郎一臂之力,解决信号传不远之困。”

凌云心中剧震。对方不仅知道他在架设线路,甚至连他目前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长距离传输信号衰减——都了如指掌!这说明“四海商会”对天工院的渗透,远比想象中更深,或者,他们本身在电磁领域,就有不俗的积累!

他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面色平静地收下了铜锭:“沈先生消息灵通,雪中送炭,凌某感激不尽。至于这几位匠人……”他看了一眼那几位眼神精明、不似普通工匠的“南洋巧匠”,“天工院自有规制,外人不便参与核心项目。他们的好意心领了,若真有心得,可着书立说,凌某愿拜读。”

他再次拒绝了对方直接掺沙子的企图,但收下了铜锭,既是现实需要,也是一种不把关系彻底弄僵的姿态。

沈敬仁似乎也不意外,笑道:“侍郎规矩严明,佩服。既如此,沈某便预祝侍郎……‘金铃’长鸣,声震九霄了。”他竟直接点破了“金铃”的代号!

送走沈敬仁,凌云后背惊出一身冷汗。他立刻下令,全面核查参与“金铃”项目的人员,加强保密等级,并对那十担紫铜锭进行严格的检验,防止对方做手脚。

尽管困难重重,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这条蜿蜒五里、融合了架空、沿墙、埋设等多种方式的实验性电报线路,终于贯通。

测试当日,朱棣竟在马三宝的陪同下,秘密来到了皇城西安门内的接收点。这位见惯了风浪的帝王,此刻眼中也难掩一丝好奇与期待。凌云则坐镇天工院发送点。

辰时正,测试开始。

凌云深吸一口气,按照与郭衡等人制定的简易密码本,按下电键,发送了第一份跨越五里距离的电文。内容是朱棣事先钦定的四个字:“乾坤朗朗”。

“滴-答-答-滴-答-答-滴-答……”(对应“乾”)

“答-滴-答-滴-答-答-滴……”(对应“坤”)

……

电流沿着那不起眼的导线,瞬息间穿越了半个南京城。

西安门值房内,收报机的电磁铁随着电流节奏吸合,发出清晰规律的“咔嗒”声。负责接收并翻译的,是郭衡亲自挑选、并经过紧急培训的一名绝对可靠的格物院学生。他紧张地记录着,手指微微颤抖。

当最后一个字符的“咔嗒”声落下,那名学生迅速对照密码本,然后激动地转身,面向屏息以待的朱棣和马三宝,扑通一声跪倒,声音因激动而变形:

“陛……陛下!收到了!是……是‘乾坤朗朗’!一字不差!”

刹那间,值房内一片死寂,只剩下收报机线圈微弱的嗡嗡声。马三宝张大了嘴巴,难以置信地看着那台还在微微颤动的机器。朱棣猛地从座位上站起,几步走到收报机前,死死盯着那仿佛还残留着电波余韵的设备,胸膛剧烈起伏。

五里之遥,瞬息即至,一字不差!

这已超出了“奇技”的范畴,这近乎是“神通”!

良久,朱棣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看向马三宝,又仿佛透过墙壁看向天工院的方向,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带着无可比拟的炽热与决心:

“此物……必须牢牢掌握在朕的手中!不惜一切代价!”

“金铃”初啼,声虽不扬,却已深深震撼了唯一在场的听众——大明的皇帝。朱棣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化皇权、掌控天下的利器。他立刻下令,东厂全面接管这条实验线路的安保,并拨付巨资,要求凌云尽快研究延长通信距离、提高通信保密性的方法,并着手规划连接南京与北方军事重镇(如北平)的电报线路可行性。

然而,皇帝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复杂的局面。

徐理等人虽然暂时无法窥知“金铃”全貌,但皇帝对天工院再次加大投入以及东厂异常的调动,让他们感到了极度的不安和更强的敌意。

“四海商会”在展示肌肉和试探失败后,是会选择继续潜伏,还是采取更激进的行动?

而这项技术本身,一旦稍露端倪,必将引起整个朝野的震动和猜疑,引发的风暴恐怕远超蒸汽机。

凌云站在天工院的发送点,看着那台简陋的电报机,知道自己再次撬动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信息的权柄,比动力的权柄,更加敏感,更加致命。他成功地用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进一步绑定了皇权,但也将自己和天工院,推到了更耀眼,也更危险的风口浪尖之上。

金铃已响,接下来,将是席卷八方的惊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