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57章 力驭龙马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57章 力驭龙马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龙吟”余音未散,天工院核心工坊便进入了更为紧张的“应用化”攻关阶段。那台成功运行的蒸汽机被命名为“初号机”,作为实验平台继续优化,而基于其成熟技术的“量产型”蒸汽机设计和制造,则紧锣密鼓地展开。凌云的目标明确而坚定:打造出真正能用于铁路牵引的“机车”。

力驭龙马:机车的诞生

设计机车,远比固定式蒸汽机复杂。它需要更紧凑的结构、更有效的传动系统、更可靠的锅炉(在移动状态下承受震动和压力变化),以及解决转向、制动、煤水供应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难题。

凌云几乎住在了工坊。绘图桌上铺满了机车的设计草图:卧式锅炉以充分利用空间,双气缸驱动以平衡动力,复杂的连杆机构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化为车轮的旋转……每一个部件都需要反复计算、模拟和测试。

“大人,这主动轮的连杆布局,按照您的图纸,加工精度要求太高了,现有的车床难以保证……”李小柱指着图纸上复杂的曲轴部分,面露难色。

“那就改进车床!”凌云斩钉截铁,“利用‘初号机’提供的动力,我们自己造一台更精密的、专门用于加工曲轴的水力(或早期蒸汽动力)镗床!这是我们必须跨越的门槛!”

天工院由此开启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新动力催生更精密的加工工具,更精密的工具又反过来保证更复杂机械的制造。

锅炉的小型化和安全性是另一大挑战。移动中的颠簸对铆接和密封是严峻考验。凌云引入了“疲劳测试”的概念,让人模拟机车运行时的震动,持续对锅炉样品进行加压、泄压循环,观察其薄弱环节。一种基于“初号机”经验的、改进型的多层盘管式锅炉(灵感来自记忆中的某些设计)被提上研发日程,虽然制造更复杂,但理论上能承受更高压力且更安全。

制动系统则采用了原始的“闸瓦制动”,通过杠杆和连杆,由司炉工手动操作,抱紧车轮毂。虽然笨重,但在低速状态下堪用。

就在机车攻关如火如荼之际,那艘秦淮画舫上的“薄礼”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沈敬仁赠送的那套高硬度精钢雕刻刀和微型精密齿轮,给了凌云和李小柱新的灵感。他们尝试用类似的高硬度钢材制作更耐磨、更精密的机床刀具和量具卡尺的测头,效果显着。那块“秘银”样品,也被送入材工学斋,由几位痴迷于材料的学生日夜分析,试图破解其成分和冶炼方法。江南势力展示的技术实力,像一剂催化剂,加速了天工院自身的技术迭代。

朝堂风云:新旧势力的正面碰撞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的斗争,因“格物”影响的日益扩大而升级。不再局限于对具体项目的攻讦,而是上升到对治国理念、权力分配的根本性争论。

这一日大朝会,议题本是总结漕运改良成效及商讨江宁织户安抚政策的细节。然而,工部尚书徐理在汇报完毕后,并未退回班列,而是话锋一转,手持玉笏,声音沉痛:

“陛下,漕运改良,龙江关试行,确见其效,老臣不敢否认。江宁织户安抚,凌侍郎所奏之策,亦在试行。然,老臣近日夜不能寐,深忧者,非一漕一织之得失,乃我大明立国之本,士农工商之序,正在被悄然颠覆!”

他猛然提高声调,目光如电,扫过凌云,继而直视御座:“凌侍郎所倡‘格物’,重‘器’而轻‘道’,扬‘利’而抑‘义’!其天工院,网罗工匠,授予出身,俨然国中之国!其所行之事,无论是漕运机械,还是纺织飞梭,乃至传闻中那力大无穷之‘火汽机’,无不是以‘机巧’替代‘人力’,以‘资本’(他刻意用了这个略带贬义的词)驱策‘民生’!长此以往,工匠倚仗奇技而骄,商贾凭借资本而横,农夫弃犁铧而趋工坊,士子废诗书而慕机括!四民之序乱,则礼法崩坏,人欲横流,国将不国矣!”

这番言论,不再针对具体技术,而是直指“格物”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潜在颠覆性影响,将其提升到了“道统”和“国本”的高度。这是保守派发起的总攻!

立刻,无数御史、给事中,乃至部分翰林清流,纷纷出列附和。

“徐尚书所言极是!《论语》云,‘君子不器’。岂能终日与锱铢、机括为伍,此非治国平天下之道!”

“陛下!凌侍郎虽有小功,然其学如野火,若不加以遏制,恐焚毁我大明三百年之文教根基!”

“臣闻天工院学生,只知凌侍郎之《格物基础》,不读圣贤之《四书五经》,此等学子,他日若为官,岂知仁义廉耻?岂懂牧民之道?”

一时间,朝堂之上,“义利之辩”、“本末之辨”的古老命题被再次激活,形成一股强大的、要求遏制甚至取缔“格物”之学的声浪。矛头直指凌云和天工院,甚至隐隐波及到支持凌云的朱棣——若皇帝一味支持“奇技淫巧”,是否有成为“桀纣之君”的嫌疑?

压力空前。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也开始动摇。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道德指控和文化围攻,凌云知道,任何技术层面的辩解都是苍白的。他必须从更高的层面,阐述“格物”的价值。

他深吸一口气,出列,并未直接反驳徐理,而是向朱棣深深一躬,然后转向群臣,声音清晰而沉稳:

“陛下,诸位大人。徐尚书忧国忧民,所言‘立国之本’,振聋发聩。然,下官有一愚问:何谓‘国本’?”

他环视众人,继续道:“是固守千年前的典籍文字,而对眼前百姓之饥馑、国家之积弱视而不见,谓之‘守本’?还是汲取圣贤之智慧,明晓万物之理,用以强兵富国,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外敌不敢觊觎,使大明江山永固,谓之‘失本’?”

他巧妙地将“守旧”与“误国”联系起来。

“徐尚书言‘重器轻道’。然,《易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本为一体两面,岂可截然分割?不明齿轮传动之理,如何悟得‘阴阳消长’之机?不晓万物材质之性,如何理解‘五行生克’之妙?下官以为,‘格物’并非‘轻道’,而是‘求道’之新途!是通过探究这世间万物运行之‘理’(器),去印证和丰富圣贤所言天地之‘道’!”

他将“格物”拔高到了“求道”的哲学层面,与理学的心性之学并立。

“至于‘四民之序’,”凌云语气转为激昂,“下官以为,序非固守,而在调和!士者,治国安邦;农者,固本培元;工者,利器善事;商者,通有无,均贫富。四民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国家方能兴盛!如今,‘格物’所致,并非要工匠凌驾于士子之上,而是要提升‘工’之效能,创造更多财富,滋养士、农、商!使农夫有更利之农具,使商贾有更广之销路,使士子有更富庶之国家可供治理!此非乱序,实乃强序!”

他提出了“强序”的概念,指出工业化不是破坏秩序,而是强化整个国家的秩序和实力。

“若固守旧序,面对北方鞑靼铁骑,我等是与之辩论《春秋》大义?还是以精钢火铳、坚固城防御之?若遇灾荒饥馑,是空谈‘仁政’口号?还是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引入高产作物以活民?此乃‘利’乎?‘义’乎?下官以为,能活民强国之‘利’,便是最大的‘义’!”

最后,他再次面向朱棣,掷地有声:“陛下!守成易,开创难!臣与天工院所做一切,非为标新立异,乃是为我大明开创一条前所未有的强盛之路!此路或伴荆棘,然其终点,必是煌煌盛世,远超汉唐!若因畏惧非议而裹足不前,臣恐……后世史书,会笑我辈无能,坐失良机!”

这一番长篇大论,融合了哲学思辨、现实需求和宏大愿景,既回应了道德指控,又描绘了令人向往的未来。朝堂之上一时寂静。许多官员陷入沉思。

朱棣高坐龙椅,目光深邃。他欣赏凌云的胆识和口才,更欣赏其话语中描绘的“煌煌盛世”。作为靠武力夺取天下的帝王,他内心深处对纯粹的文治并非毫无保留,对能带来实质性强国的力量有着本能的渴望。

“好了。”朱棣终于开口,声音平淡却带着决断,“徐爱卿所虑,乃老成谋国之言。凌云所言,亦是为国开拓之心。治国之道,在于兼收并蓄,而非偏执一端。天工院之事,乃朕特许,其成效,朕亦亲见。日后,毋再以此虚言泛论攻讦。当以其所行实事、所呈实绩论之!”

“退朝!”

皇帝再次力保凌云,但言语中也暗示,凌云必须拿出更多的“实绩”来证明这条路是对的。

余波:机遇与压力并存

朝争虽暂息,但凌云深知,徐理等人绝不会罢休。而朱棣的“实绩”要求,也如同悬顶之剑。

就在这时,马三宝带来消息:经过东厂严密核查,那沈敬仁背后的“东主”,极可能与盘踞东南沿海、亦商亦盗的某些海上巨擘有关,甚至可能牵扯到海外藩国!其目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合作那么简单。

几乎同时,李小柱兴奋地跑来报告:“大人!第一台实验性机车‘龙马号’的底盘和动力总成已经装配完毕,即将进行台架测试!”

力驭“龙马”的时刻即将到来,但前方的道路,却更加迷雾重重,既有旧势力的顽固堡垒,也有来自海上未知势力的诱惑与威胁。凌云站在即将测试的“龙马号”旁,感受着那钢铁躯壳下蕴含的磅礴力量,心中明白,他驾驭的,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更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