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51章 新朝暗流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51章 新朝暗流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南京紫禁城,奉天殿。

金碧辉煌的殿宇在晨曦中更显威严,汉白玉的基座承载着新朝的野心与不安。文武百官身着崭新的朝服,按品级鱼贯而入,肃立丹陛之下。空气中弥漫着檀香、新漆的味道,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这是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意义非凡。

凌云站在工部官员的队列中,位置不算靠前,却异常醒目。他身着的并非传统绯色官袍,而是朱棣特赐的麒麟服,绛紫色底,金线绣就的麒麟栩栩如生,在一众或绯或青的官员中,如同鹤立鸡群。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武勋集团(如朱能、张辅)投来的友善甚至略带好奇的打量;底层官吏敬畏中带着探究的注视;以及,最为刺骨的,来自文官集团,尤其是前排那些紫袍大员们,冰冷、审视,甚至隐含敌意的目光。

“陛下驾到——”司礼太监尖细悠长的唱喏声响起。

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的朱棣,在仪仗的簇拥下缓步登上御座。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遮蔽了他部分眼神,却更添深不可测的威仪。他目光扫过殿内百官,在凌云身上略微停顿了一瞬,旋即移开。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响起。

“众卿平身。”朱棣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例行礼仪之后,司礼太监开始宣读封赏诏书。对靖难功臣的封赏自然是重头戏,公爵、侯爵、伯爵……一个个名字念出,受赏者出列叩谢,气氛热烈。终于,念到了凌云。

“……工部员外郎凌云,靖难期间,督造军械,改良工艺,功勋卓着。擢升为工部右侍郎,仍总督天工院事,赐紫金鱼袋,赏银千两,帛百匹。钦此!”

诏书宣读完毕,殿内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工部右侍郎,正三品!这升迁速度,堪称火箭。更重要的是,“仍总督天工院事”,这意味着凌云虽然被纳入了工部体系,但他一手创立的天工院,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由他直接掌控。

凌云深吸一口气,出列,撩袍跪倒:“臣,凌云,叩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清晰镇定。

然而,他话音刚落,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便响了起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陛下,老臣有本奏。”出声的,正是站在文官前列的工部尚书徐理。他年约六旬,面容清癯,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古井无波,仿佛蕴含着数百年的规矩和法度。

朱棣目光微转:“徐爱卿有何事奏?”

徐理手持玉笏,躬身道:“陛下,凌云侍郎擢升,乃陛下天恩,臣等并无异议。然,工部右侍郎一职,职责重大,关乎国家营造、水利、工役等诸多要务,非熟读经典、通晓典章制度者不能胜任。凌侍郎精于‘匠作’,此乃其长,然于朝廷法度、工部旧例,恐有未谙之处。”

他话语平和,却字字诛心,直接将凌云的“匠作”身份与“朝廷法度”对立起来,暗示他不配这个位置。

立刻,便有御史言官出列附和:“徐尚书所言极是!陛下,工部乃遵循《周礼·考工记》,上应天时,下合地理之重衙。凌侍郎所学所精,或可称为‘奇技’,然终究是‘术’,而非‘道’。以‘术’掌‘部’,臣恐……有违祖制,乱了朝廷体统啊!”

又一个声音响起,带着明显的讥诮,出自都察院一位姓周的御史(与北平旧敌周铎是远亲):“凌侍郎在北平,弄出那些响动巨大的‘火兽’、‘铁蜈蚣’,或有助战之功。然则,如今四海初定,当以休养生息、推行仁政为本。若将北地那套‘奇技淫巧’之风带入南京,带入工部,只怕会靡费国帑,滋扰地方,甚至……蛊惑圣心!”

“蛊惑圣心”四字一出,殿内气氛骤然变得更加凝重。这是极其严厉的指控,几乎将凌云打入了佞臣之列。

凌云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有担忧,有幸灾乐祸,有冷眼旁观。他心中冷笑,知道这是新朝立足未稳之际,旧有文官体系对他这个“异类”的下马威,也是对他背后皇权的一种试探。

他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等这波攻击的势头稍缓,才再次出列,面向朱棣,深深一躬,然后转向徐理等人,语气平静却不失力度:

“徐尚书,诸位大人。”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下官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诚惶诚恐。徐尚书言下官‘未谙朝廷法度’,下官不敢否认。下官出身微末,于经义典籍,确不如诸位大人钻研精深。”

他先示敌以弱,姿态放得很低,这让一些准备看他激烈反驳的官员有些意外。

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然,下官以为,工部之职责,首在‘利国惠民’。无论是遵循《周礼》,还是依据典章,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使国家强盛,使百姓安居。《尚书》有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下官所学,或可称为‘术’,然此‘术’,若能‘利用’以‘厚生’,能造坚固之城防以卫国土,能修便利之水利以溉农田,能产精良之器物以利民生,此‘术’,莫非就与‘道’相悖?就与祖制不容?”

他引经据典,虽然生疏,却恰好击中了对方以“圣人之道”压人的逻辑。你不是讲道理吗?圣人也讲“利用厚生”!

不等徐理反驳,他继续道,目光看向那位周御史:“至于周御史所言‘靡费国帑’、‘滋扰地方’,下官更是不解。下官在北平所为,所耗钱粮皆有账可查,且最终成果——无论是改良之火器助陛下平定祸乱,还是水力机械提升工匠效率——其产出,远大于投入!此非‘靡费’,实乃‘增值’!至于‘滋扰’……敢问周御史,是百姓因技术进步而生活改善称为‘滋扰’,还是固步自封,任由沟渠壅塞、田亩荒芜称为‘安民’?”

他言辞犀利,直接反问,将“滋扰”的帽子反扣了回去。

“强词夺理!”徐理终于忍不住,提高了声调,脸上因怒气而泛起一丝红晕,“工部营造,自有法度!一砖一瓦,一木一石,皆有规制!岂能任由你妄加改动,以‘奇技’之名,行破法之实?!你那些机括之物,看似巧妙,实则脆弱,一旦损坏,维修靡费,岂是长久之计?祖宗之法,历经千百年检验,稳妥可靠,才是治国之本!”

凌云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回应,语气甚至带上了一丝请教意味:“徐尚书所言极是,稳妥可靠确是根本。然,下官敢问,若有一种方法,能在不违背根本的前提下,让城防更坚固数分,让漕运更快捷几成,让织布效率提升数倍……此法,我们是该因其‘新’而拒之门外,还是该仔细审视,择其善者而从之,以更好的‘利国惠民’?”

他巧妙地将“新旧之争”转化为“方法优劣之辨”,将问题抛回给徐理。

“这……”徐理一时语塞。他若断然拒绝一切改进,便显得迂腐固执;若同意审视,则等于承认了凌云之“术”有存在的价值。

朱棣高坐龙椅之上,将这场交锋尽收眼底。他看到凌云不卑不亢,引经据典,逻辑清晰,不仅化解了对方的攻击,还反过来将了对方一军,心中暗自点头。他要的就是这样既能做事,又懂得在朝堂上周旋的人。

“好了。”朱棣终于开口,声音平淡,却带着终结争论的威严,“凌云升任工部右侍郎,是朕的决定。其才于国有利,朕深知之。徐爱卿担忧规制,亦是老成谋国之言。”

他顿了顿,进行裁决:“这样吧,凌云。你既为工部侍郎,日后工部一应事务,需多向徐尚书请教,遵循部内章程,不可擅专。然,天工院一应研发、营造事宜,仍由你全权负责,可直接向朕奏报。望你二人精诚协作,取长补短,共兴工部之事。”

这是典型的平衡术。既肯定了凌云的地位和天工院的特殊性,又将他置于徐理的管辖之下,至少在名义上维持了工部体系的完整。同时也警告了徐理,不要过分干涉天工院。

徐理脸色变幻,最终躬身:“老臣……遵旨。”他知道,皇帝心意已决,此刻不宜再硬顶。

凌云也立刻躬身:“臣,谨遵陛下教诲!定当虚心向徐尚书学习,恪尽职守!”

第一场朝堂交锋,看似平手,实则凌云凭借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策略,在皇权的庇护下,成功地顶住了第一波压力,为自己和天工院在南京的生存,撕开了一道口子。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是开始。徐理等人退朝时,那冰冷的一瞥,预示着未来的风波,绝不会平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