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44章 功高震主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44章 功高震主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保定大捷的凯歌响彻北平城,燕军士气如虹,朱棣的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天工院门前车水马龙,前来观摩、请求定制军械的将领络绎不绝,甚至不乏一些昔日对“奇技淫巧”嗤之以鼻的保守派军官,此刻也放下身段,对凌云客客气气,称一声“凌先生”。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凌云却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暗流。朱棣的赏赐依旧丰厚,当众的褒奖也毫不吝啬,但几次召见议事时,凌云能感觉到那道审视的目光变得更加深沉,偶尔的问话也带着不易察觉的试探。

这一日,朱棣召凌云入王府,并非商议军械,而是问起了天工院的“规矩”。

“凌云,你那天工院,如今规模日益庞大,匠户过千,物料钱粮流转巨万。你所立的那套‘标准’、‘流程’,确实高效。孤在想,若将此‘规矩’推行于王府乃至北平三司的庶务管理,是否也能收效?”朱棣状似随意地问道,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凌云心中警铃微作。朱棣此言,看似肯定,实则暗藏机锋。将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应用于政府治理,这触及了权力运行的核心逻辑。他谨慎答道:“回王爷,天工院之规矩,源于器物制造,重在精确与效率。然王府及三司政务,涉及民生吏治,情势复杂,非单纯效率所能涵盖,更需权衡利弊,顾及人情。若生搬硬套,恐如削足适履,适得其反。”

朱棣不置可否,呷了口茶,忽然话锋一转:“听闻你那天工院,匠户子弟皆习文字算数,甚至授以格物之理?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凌云坦然道,“工匠若不通文墨,不识数算,难解图纸,难循标准。授以基础学识,乃是为提升工匠素养,利于精工制造。所选教材,皆与技艺相关,不敢逾越。”

“哦?”朱棣目光如炬,看似随意地追问,“都读些什么书?除了《九章算术》,可还有别的?譬如……史书?抑或……兵书?”

“绝无此事!”凌云心头一凛,立刻否认,“天工院所学,仅限于工艺所需之数学、几何、物理常识,旨在明器物之理,绝不敢涉及史策兵法等无关之学。此乃卑职严令,违者重惩!”他意识到,有人向朱棣进了谗言,将天工院的教育活动歪曲成了培植私人势力、图谋不轨。

朱棣盯着凌云看了片刻,忽然哈哈一笑,气氛似乎缓和下来:“孤随口一问,不必紧张。你一心为公,孤自是知晓。只是树大招风,如今你位高权重,执掌利器,又聚徒授业,难免引人注目。行事还需更加谨慎,莫要授人以柄才是。”

“卑职谨记王爷教诲!”凌云躬身应道,后背却已渗出冷汗。朱棣这番话,既是提醒,也是警告。“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悬到了他的头顶。

退出王府,凌云心情沉重。他明白,随着天工院的力量越来越强,自己对燕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朱棣在倚重他的同时,猜忌之心也必然随之增长。这是皇权政治下无法避免的悖论。

回到天工院,他将核心骨干召集起来,包括郭衡、赵老蔫、李小柱以及表现突出的几名年轻工匠,严肃地宣布了新的规定:天工院上下,必须更加严格地遵守本分,只谈技术,不论政事;所有教学和研发活动,必须严格限定在与军工、民生直接相关的领域,绝不可越雷池一步;加强对人员往来的管理,尤其是与院外人员的接触。

“先生,可是出了什么事?”李小柱担忧地问。

凌云看着一张张困惑而忠诚的面孔,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等一心钻研技艺,只想造出更好的器物,强国利民。然外界人心叵测,难免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从今日起,大家需更加谨言慎行,精益技艺,以实绩说话,方能堵住悠悠众口,保天工院平安。”

众人似懂非懂,但见凌云神色凝重,都纷纷点头应承。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数日后,周铎一派果然发动了新一轮的弹劾。这一次,他们不再直接攻击技术本身,而是抓住了“聚众”、“授业”、“耗费巨资”这几个点大做文章,影射凌云有“养士自重”、“收买人心”之嫌。奏章中甚至捕风捉影地提到天工院内“夜半灯火通明,疑有密议”,暗示图谋不轨。

这些指控看似空泛,但在“功高震主”的敏感背景下,却极具杀伤力。朱棣虽然再次压下了弹劾,但对凌云说话时,语气明显又冷淡了几分,并再次强调要天工院“恪守本分”,甚至提出要派一名王府长史司的官员“协助”管理天工院的账目和文书。

凌云知道,这是朱棣加强控制的信号。他无法拒绝,只能接受。那位派来的王姓官员,表面客气,实则处处掣肘,对各项开支刨根问底,使得天工院的运作效率大打折扣。

内忧未平,外患又至。江南的徐墨言仿佛算准了时机,再次来信。这次的信件,语气更加柔和,却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怜悯:

“闻北地风波又起,妾为先生扼腕。怀璧其罪,古来有之。先生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却困于猜忌掣肘之间,壮志难酬,岂不令人叹息?江南之地,物阜民丰,文风鼎盛,更重实学巧技。若先生肯移玉趾,必能尽展所长,不受闲气。妾主上求贤若渴,愿以国士待之,共享富贵荣华,共图不朽功业。何苦在北地荆棘中蹉跎岁月?”

这封信,像是一根温柔的羽毛,轻轻搔刮着凌云内心最柔软和疲惫的地方。连日来的政治压力和猜忌,确实让他感到身心俱疲。江南方面描绘的“不受闲气”、“尽展所长”的前景,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夜深人静,凌云独自在灯下,反复看着江南的来信,又想起朱棣那深邃难测的目光,心中天人交战。是继续留在这权力漩涡的中心,如履薄冰地推进工业之火,还是接受江南的橄榄枝,去寻找一片可能更自由的土壤?

就在这时,值房的门被轻轻推开,马三宝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他看了一眼凌云手中的信笺,阴柔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凌先生,江南的风,吹得可还舒服?”马三宝的声音平淡无波。

凌云心中一紧,知道什么都瞒不过东厂的耳目。他苦笑一下,将信递了过去:“马公公请看,不过是些扰人心绪的闲话。”

马三宝扫了一眼信的内容,嗤笑一声:“共享富贵?共图功业?画饼充饥罢了。先生是聪明人,岂不知寄人篱下,终是镜花水月?王爷虽有猜忌,然终究是雄主,能容人,亦能用人之长。先生在此,虽有权衡掣肘,却根基已立,羽翼渐丰。去了江南,不过是无根浮萍,生死荣辱,皆操于他人之手。”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凌云:“况且,先生真以为,王爷会放心让您这样的大才,安然南下吗?”

最后一句话,如同冰水浇头,让凌云瞬间清醒。马三宝说得对,朱棣或许猜忌他,但绝不会允许他带着一身惊世骇俗的技术投奔他处,那对燕军将是致命的打击。南下的路,很可能是一条死路。

“多谢公公提醒。”凌云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凌云既已选择辅佐王爷,便不会朝秦暮楚。天工院在此,根便在此。”

马三宝满意地点点头:“先生明白就好。王爷那边,咱家自会分说。眼下当务之急,是再立新功,让那些宵小之辈无话可说。听说……神机营的燧发枪,还有些小毛病?”

“正是。”凌云精神一振,“已有些改进思路,正待试验。”

“那就好。”马三宝转身欲走,到门口又停住,低声道,“先生,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有些‘规矩’,或可暂放一旁。王爷要的,是能打胜仗的利器。”

马三宝的话,暗示了在特殊时期,可以采取更灵活甚至非常规的手段来确保技术优势。这无疑给正处于困境中的凌云,指出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送走马三宝,凌云将江南的来信投入火盆,看着跳动的火焰将其吞噬。南舟北辙,他已没有回头路。唯有在这北地的荆棘中,杀出一条血路,用更耀眼的光芒,照亮前路,也驱散身后的阴影。他铺开图纸,拿起炭笔,目光再次聚焦于燧发枪的改进方案上。这场危机,必须用更坚实的技术突破来化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