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40章 规矩方圆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40章 规矩方圆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周铎掀起的舆论风暴,并未因朱棣的暂时压服而平息,反而如同雨季的瘴气,在北平城的街巷坊间弥漫开来。天工院的大门虽依旧敞开,但往来匠户官吏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审视与忌惮。就连院墙外那棵歪脖子柳树下,往日聚集议论工巧之术的人群也稀疏了不少,偶尔有学徒路过,也会被家中长辈匆匆拉走,低声告诫“莫要沾染是非”。

这股压力犹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实实在在地压在了天工院的身上,让它的运转变得异常艰难。“将作会”对物料和银钱的核销变得极为严苛,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苛酷。每一支铁笔、每一斤焦炭,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核对,以确保其来源和去处都清晰明了。而这种层层设卡的公文往来,不仅让工作变得繁琐无比,更是极大地迟滞了研发的进度。

更为棘手的是,原本在“观摹会”上表现积极、对引入标准化流程充满热情的几名外地大匠户,如今却纷纷托词婉拒了进一步的合作。很明显,他们受到了来自上层或地方保守势力的巨大压力。这些大匠户或许是担心得罪了某些权贵,又或许是害怕自己的传统技艺被标准化流程所取代,总之,他们的退缩使得天工院在推广标准化流程的道路上遭遇了重大挫折。

“先生,这样下去可绝对不行啊!”郭衡一脸愁苦地站在凌云面前,手里紧紧攥着那一叠厚厚的被退回重审的物料申请单,仿佛这些纸张有千斤重一般。

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形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看起来十分忧虑,“周长史这分明就是想用这些文书把我们活活拖死啊!”

凌云沉默不语,他心里也很清楚目前的状况。周长史作为天工院的上级官员,一直对他们的工作持有保留态度,这次更是利用文书审批的程序来拖延时间,给他们制造麻烦。

“而且,真定府的刘大匠刚刚派人捎来了口信,说他那边‘风气不便’,新式水锤的安装工作……只能暂且搁置了。”郭衡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无奈和沮丧。

凌云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知道刘大匠是个经验丰富的工匠,对于新式水锤的安装有着关键作用。如果他那边遇到了阻碍,那么整个项目的进度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凌云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击倒。他深知,仅仅依靠朱棣的个人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改变现状,就必须打破旧有的体系和社会偏见。

天工院需要一场更彻底、更直观的胜利,不仅仅是要证明技术的威力,更要让人们看到这种新技术背后所代表的“规矩”所带来的巨大优势——旧体系无法比拟的效率和稳定性。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中间派的支持,甚至是部分既得利益者的认同,从而为天工院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而这一次,它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在众人面前。

前线的战事异常紧张,朱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急需一批特制的攻城器械部件,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这批部件包括数百套规格统一、承重能力极强的重型弩炮的扭力弹簧和齿轮组。

任务的紧迫性不言而喻,时间紧迫,要求精度高,数量庞大。然而,传统的分散打造和手工修配方式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保证每个部件的质量和规格都完全一致。

军令如山,责任重于泰山。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在了负责军械的天工院头上。天工院的工匠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想出一种全新的制造方法,以确保这批部件能够按时交付。

周铎等人冷眼旁观,等着看凌云如何出丑。如此复杂的部件,短时间内要完成如此大的量,在他们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然而,凌云却从中看到了破局的契机。他并未急于召集工匠赶工,而是首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下令将所有库存的、符合基本要求的钢材,全部按照他制定的最新《军工器物公差标准》进行筛选!凡尺寸、硬度、韧性不达标的,一律回炉或另作他用。

“凌先生!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讲究这些细枝末节?先造出来能用就行啊!”连郭衡都急了。

“不能用‘差不多’来应付军国大事!”凌云态度坚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套齿轮的误差,可能导致整架弩炮卡死甚至崩坏!我们要交出去的,不是一堆需要反复修配的零件,而是装上去就能用的合格部件!这就是‘规矩’!”

筛选之后,合格的材料锐减三成。压力更大了一分。但凌云随即展示了“规矩”的另一面力量——标准化设计与分工协作。

他将弩炮的关键部件分解成几十个标准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详细的图纸和严格的尺寸公差要求。然后,他打破了过去一个工匠从头到尾打造一件器物的传统,将天工院的工匠按照专长分组:有的专门负责下料锻打粗坯,有的专精于车床加工轴件,有的专注于铣削齿轮,还有一组人专门负责热处理和最后的质量检验。

同时,他改进了几台关键的水力驱动机床,加装了简易的仿形靠模和限位装置,使得加工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整个天工院,如同一台巨大的、精密调整过的机器,开始按照既定的“流程”高速运转起来。工匠们不再需要思考整体结构,只需专注于自己那道工序的极致精度。车间里,以往那种依赖老师傅个人经验和感觉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敲打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床有规律的轰鸣和量具检测时清脆的“咔哒”声。

起初,这种刻板的模式让许多老工匠极不适应,抱怨失去了“灵气”。但很快,他们就惊讶地发现,在这种分工下,不仅速度奇快,而且生产出的零件互换性极好!随便拿起一个齿轮,都能严丝合缝地装到任何一套弩炮上,几乎不需要额外的修磨!

结果令人震惊:原本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天工院不仅提前三天完成,而且交付的所有部件,经过军方验收,合格率高达九成八以上!组装起来的弩炮,操作顺畅,威力精准,远超以往任何产品。

消息传出,举座皆惊。那些原本等着看笑话的人哑口无言。效率和质量,是最有力的辩词。朱棣闻讯,大喜过望,当着众多文武官员的面,重重嘉奖了凌云和天工院,并将那套《公差标准》推行至北平治下所有军工作坊,作为强制性规范。

这一次,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和匠户头目也开始真正思考“标准化”和“流程化”的力量。他们看到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奇技淫巧”,而是一种能够切实提升国力、节约成本的强大方法论。天工院提出的“规矩”,第一次超越了技术层面,展现出了改造生产关系的巨大潜力。

内部的压力稍减,江南的暗线却传来了更复杂的信号。那本数学笔记被凌云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中确实隐藏着一些超越时代的智慧闪光,尤其是在几何证明和算法优化方面。对方似乎是在用一种含蓄的方式展示其学术底蕴,暗示合作的层次可以更高。

然而,马三宝安插的暗桩同时汇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江南方面,似乎并非铁板一块。与凌云接触的这一脉,主张技术交流和有限合作,以增强自身实力;但还有另一股更激进、更隐秘的势力,则倾向于不择手段地直接获取核心机密,甚至可能与沿海的倭寇、以及更遥远的西方殖民者有更深的勾连。那本笔记,既是橄榄枝,也可能是一种试探和分化。

“看来,江南也是暗流汹涌。”凌云对马三宝说道,“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对手,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

“正是如此。”马三宝阴恻恻地说,“所以王爷的意思,接触可以,但必须如履薄冰。或许…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人物出现在了天工院——姚广孝。这位深居简出的黑衣宰相,难得地主动来访。他没有去看那些轰鸣的机器,而是径直走到凌云办公的值房,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那副巨大的、标满了各种符号和线条的《天工院组织架构与生产流程图》上,久久不语。

“居士可知,何为‘道’?”姚广孝忽然开口,声音低沉。

凌云一怔,谨慎答道:“大师面前,不敢妄言。凌某以为,万物运行,各有其理,格物致知,或可近道。”

姚广孝转过身,深邃的目光似乎能看透人心:“规矩方圆,此乃器之用。然器之力愈宏,则执器者之心,愈需澄明。居士立此规矩,欲铸强国之器,其志可嘉。然须谨记,规矩可约束工匠之手,却难约束人心之欲。此力若为善,可开万世太平;若为恶,亦可毁天灭地。江南之惑,北地之争,不过皆是人心欲念借器之力显化罢了。望居士…守好心中之规矩,勿使利器蒙尘。”

说罢,他不待凌云回应,便飘然而去。

凌云独立良久,回味着姚广孝这番充满禅机的话。老和尚是在提醒他,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带来的力量会放大善与恶。眼前的困境,无论是周铎的攻讦,还是江南的诱惑,本质都是新旧势力、不同利益集团对这股新生力量的争夺和恐惧。

他走到窗前,看着下方秩序井然、却又暗藏各种心思的工坊。弩炮部件的成功,证明了“规矩”的力量,但这仅仅是开始。要真正让工业文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关,更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甚至…是人心中的“新规矩”。

这条路,注定比打造最精密的机床还要艰难百倍。但此刻,凌云的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他拿起炭笔,在那张流程图旁,缓缓写下了四个字:万法归宗。

技术的洪流已不可阻挡,他要做的,是尽力引导这股力量,驶向光明的一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