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39章 惊雷骤雨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39章 惊雷骤雨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燧发枪弹簧钢的突破,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云枢阁”的脉络。李小柱带领的材料小组,根据那偶然成功的配方基础,经过数十次的重复试验和微调,终于稳定下了添加微量特殊矿粉(他们暂称之为“黑玉粉”)的冶炼工艺。第一批性能达标、足以承受数千次猛烈击发的弹簧钢被精心制作出来,伴随着的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原型燧发枪的诞生。

这支枪相较于之前的火绳枪,其结构设计更为精巧复杂且紧凑。它摒弃了传统火绳枪上那些繁琐且碍事的部件,如长长的火绳杆和药池盖等,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内置的精巧装置,包括击锤、燧石夹以及经过精心设计的药池与传火孔。

当枪手扣动扳机时,这一系列装置便会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般迅速而准确地运作起来。首先,击锤在强力弹簧的驱动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敲击燧石,迸发出的火星如同流星般迅速落入引火药池中。这一瞬间的撞击产生的火花,仿佛是点燃了整个射击过程的导火索,瞬间点燃了引火药池中的火药。

接着,被点燃的火药通过传火孔,如同一股汹涌的火焰洪流一般,迅速引燃了枪膛内的发射药。整个过程犹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拖沓和阻碍。

这种全新的设计使得这支枪不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恶劣天气,都能保证其正常的射击操作。同时,由于摒弃了传统火绳枪上的一些繁琐部件,使得枪械的射速和可靠性在理论上得到了质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射击的效率和精准度。

校场之上,众目睽睽之下,凌云亲自担任射手。装填(依旧是分装弹药,但使用了定量的纸包火药和弹丸)、举枪、瞄准、扣动扳机——“砰!”一声清脆而爆烈的枪声响起,远处百步之外的木靶应声被洞穿!

没有引燃火绳的等待,没有风雨导致的哑火,射击姿态更加稳定隐蔽。连续试射十枪,仅有两次因燧石质量问题导致点火稍迟,其余八枪皆成功击发!

围观的高级将领们,包括朱棣本人,眼中都露出了震惊和炽热的光芒。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深知火绳枪在实战中的种种弊端。眼前这支新式火铳,虽然只是原型,却展现出了颠覆战场规则的潜力!

“好!好!好!”朱棣连说三个好字,大步上前,从凌云手中接过那支尚带余温的燧发枪,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冰冷的枪管和精巧的击发机构,“凌云!此铳若能量产装备,我燕军步兵,必将如虎添翼!平安的铁骑,何足道哉!”

然而,喜悦之余,现实的困难也随之浮现。朱棣迫不及待地问:“此铳,何时可量产?造价几何?”

凌云如实禀报:“王爷,此铳结构精密,对加工要求极高,尤其是击发机构和枪管。目前全靠熟练工匠手工打磨调试,产量极低,月产不过十支。造价更是火绳枪的五倍以上。若要大规模列装,需改进加工设备,建立更精细的流水线,非短期内可成。”

喜悦的气氛稍稍冷却。朱棣是务实之人,深知成本和产能的重要性。他沉吟道:“无妨!先集中工匠,小批量生产,优先装备孤的亲卫和精锐夜不收(侦察兵),用于关键任务。同时,全力改进工艺,降低成本!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得到了朱棣的全力支持,燧发枪项目进入了快速迭代和工艺优化阶段。而另一边,“虎蹲炮”的实战检验机会也很快到来。

前线战报,平安所部仗着兵力优势,再次对涿州一线发起猛攻,其中一路偏师企图迂回偷袭燕军粮道。朱棣果断下令,派遣一支装备了十门“虎蹲炮”的精锐步兵前去拦截。

战斗在一个狭窄的谷地展开。当敌军步兵集群呐喊着冲来时,燕军阵中推出的“虎蹲炮”发出了怒吼。霰弹如暴雨般泼洒而出,瞬间将冲在最前方的敌军成片扫倒。火炮的机动性使得它们可以跟随步兵迅速变换阵地,几次齐射就打乱了敌军的进攻节奏。最终,这支企图偷袭的敌军被彻底击溃,丢下数百具尸体仓皇逃窜。

“虎蹲炮”首战告捷,其强大的近程压制力和良好的机动性得到了前线将士的一致好评。捷报传回,朱棣大悦,下令加紧生产,尽快装备更多部队。

接连不断的技术突破和战场胜利,如同阵阵惊雷,震撼着北平等地,也终于引来了不可避免的骤雨——来自朝堂之上、以周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扑,达到了一个新的**。

这一次,周铎不再仅仅纠缠于物料损耗或管理细节。在一份措辞严厉的奏章中,他直接指控凌云及其领导的天工院“恃宠而骄,靡费国帑,所造奇技淫巧之物,虽有小利,然坏人心术,动摇国本”,更直言“凌氏之学,非圣无法,标新立异,长此以往,恐使工匠弃本逐末,士卒恃器而骄,礼崩乐坏之源也!”

这份奏章,将技术问题直接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的层面,攻击的矛头直指凌云所倡导的“格物”理念本身。更厉害的是,周铎联合了一批御史言官,以及部分对燕王权重日益不满的宗室、勋贵,形成了不小的舆论压力。甚至北平城内,也开始流传一些谣言,说天工院“以童男童女祭炉”、“行魇镇之术”,才造出那些骇人的利器。

这股风浪甚至影响到了天工院内部。一些原本就对学习数学、物理感到吃力的年轻学徒,在家人和外界流言的影响下,产生了动摇和恐惧心理。工匠之间也出现了窃窃私语,担心有一天会被视为“异端”而受到牵连。

压力如同乌云般笼罩下来。朱棣虽然信任凌云,但面对如此汹涌的舆论攻势,尤其是涉及“祖宗法度”、“圣人之道”的大帽子,也不得不有所顾忌。他召见凌云,语气凝重地将周铎的奏章内容大致转述,然后问道:“凌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对此,你可有话说?”

凌云心中早有准备。他知道,这场争论无法避免,是新旧观念必然的碰撞。他深吸一口气,从容应答:“王爷,周长史所言,无非‘义利之辩’,‘本末之辨’。然其只见器物之‘利’,未见器物背后‘强国’之‘义’;只知农耕之‘本’,不知工械强则农桑亦兴之理。昔日黄帝造舟车,周公制礼乐,皆乃器以载道,利国利民。臣所致力的标准、流程,乃是‘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此正合圣人所言!天工院所造之火铳火炮,是为保境安民,使将士少流血,此非大仁大义乎?至于靡费之说,试问,是平日研发所费多,还是战事延长、城池沦陷、百姓流离所失多?”

他顿了一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王爷,是非功过,当以实绩论!若无‘惊雷铳’、‘虎蹲炮’,涿州能否守住?粮道能否保全?数千将士的性命,难道抵不过些许研发耗用?若因迂腐之见,自废武功,致使强敌破关,山河破碎,那时节,谁又来承担这动摇国本之罪?!”

凌云的一番话,掷地有声,将技术提升到了家国存亡的高度。朱棣本就是雄才大略、注重实效之主,听了这番辩解,心中的天平再次倾斜。他想起前线将士因新式装备而提升的士气,想起平安大军在新型火器下的挫败,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罢了!”朱棣一挥手,“孤心中有数。你只管专心做事,外面那些风言风语,孤自会处置!不过,树大招风,你也需稍加收敛,尤其是那‘云枢阁’,更要严加管理,勿授人以柄。”

虽然暂时顶住了压力,但凌云知道,周铎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而江南那边的“风信”,也在这纷乱的局势中,悄然发生了变化。

马三宝再次带来消息:江南方面似乎察觉到了北平的**,最新的接触变得更加隐晦和谨慎。他们没有再直接送来敏感的技术物品,而是通过一家看似与天工院有正常生铁贸易往来的商号,转交了一本手抄的、看似是数学和几何学的笔记。笔记的内容初看并无特别,多是些《九章算术》已有的内容,但在一些边角注释和图形中,却隐约透露出一些与当前主流算法不同的、更为简洁高效的演算方法,甚至有几个符号,让凌云联想到后世才出现的代数符号雏形!

“对方这是在展示他们的‘软实力’。”凌云对马三宝分析道,“他们不再仅仅炫耀资源,而是开始展示学问底蕴。这本笔记,是在告诉我们,他们那里不仅有物,更有人才,有不同于北方的学术思想。”

这无疑是一个更聪明、也更难对付的对手。他们似乎深谙“润物细无声”的道理,试图从思想层面进行渗透和吸引。

内有权臣攻讦,外有神秘势力诱惑,天工院仿佛行驶在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凌云站在“云枢阁”的露台上,望着远处阴沉的天空,一场真正的暴风雨,似乎即将来临。他握紧了拳头,目光坚定。无论风雨多大,他必须守住这片点燃工业之火的家园,并将它烧得更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