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26章 星野微光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26章 星野微光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天工院的流水线如同一条被疏通的河渠,开始奔腾起来。爆炸弩箭和手铳的产量节节攀升,质量也趋于稳定。军需官的脸色从阴转晴,前线传来的抱怨逐渐被对“天工利器”的称赞所取代。朱棣的嘉奖令又到了几次,银钱和绸缎被分发给有功的工匠,天工院的地位愈发稳固。

然而,凌云心中的那根弦却从未放松。姚广孝关于“星光之下,必有影长”的警示,如同幽灵般在他脑海中徘徊。他深知,当前的高产是建立在极限压榨和简单分工之上的,缺乏真正的技术纵深和持续创新能力。一旦战事缓和,或者对手适应了现有武器,这种繁荣便会如沙上之塔,顷刻崩塌。

更让他隐忧的是,随着流水线的固化,一种新的僵化似乎正在滋生。工匠们熟练于自己的工序,却对整体愈发陌生;格物堂的学徒们忙于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却越来越少有时间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技术的“解放”,似乎正滑向另一种形式的“束缚”。

必须为未来播种。必须在满足眼前需求的同时,为下一次技术跃迁积蓄力量。

深夜,凌云独自在格物堂的档案库中翻阅着资料。他的目光落在那厚厚一沓后膛炮项目的预研记录上,落在那台沉寂许久的蒸汽机模型上,落在那本记录了“规力尺”诞生过程的试验日志上。这些被战争暂时中断的探索,才是真正的未来。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次日,他召来了郭衡、李小柱、李三狗以及格物堂中最具潜力的几名学徒。

“眼下生产已然步入正轨,此乃诸位之功。”凌云首先肯定成绩,随即话锋一转,“然,王爷志在天下,我辈目光岂能仅限于区区手铳弩箭?朝廷官军,火器亦不在少数,其‘大将军炮’、‘旋风炮’威力远超我等。若不能持续精进,今日之优势,转眼便为明日之劣势。”

众人神色一凛。

“故,我意重启前沿探索。然,非如以往大张旗鼓,而是化整为零,星火散研。”凌云目光扫过众人,“遴选各坊最具巧思、最富耐性之工匠,不限原职,每坊二至三人,由格物堂学徒牵头,组成‘微光小组’。”

他提出了全新的组织模式: 一、隐匿于生产:小组成员平日仍在原岗位工作,利用工余时间,或凭借其岗位便利,进行获得凌云特许的小型试验。研究内容对外严格保密,只对凌云直接负责。 二、项目导向:不再设立庞大项目组,而是将后膛炮、蒸汽机、精密加工等宏大目标,分解成无数个极其具体、微小、可快速验证的“子问题”。例如:“螺纹防漏结构优选”、“耐高温密封材料第7号配方测试”、“小型蒸汽活塞环寿命延长方案”等等。 三、资源共享:凌云利用权限,为他们悄悄开辟了一间偏僻的旧库房作为“微光工坊”,并定期将一些生产中的边角料、淘汰的旧零件、乃至少量特许的稀有物料提供给他们。 四、知识循环:微光小组的任何发现,无论成败,都必须形成简短报告,存入凌云掌握的密档。而格物堂的正式课程,也会适时吸收这些最新的、来自生产一线的真实问题作为案例,启发更多学徒。

“尔等之任务,非是立刻造出惊天动地之神器,而是如夜行人,于无边暗野中,搜集点滴微光,探明前路坎坷。”凌云看着眼前这些被选中的、眼神逐渐亮起来的骨干,“此路艰辛,且短期内难见其功,甚至可能永无成果。尔等可愿?”

“愿随先生!”李小柱第一个吼道,他早已不满足于仅仅生产。 “愿随先生!”李三狗紧随其后,他渴望探索祖艺的更深奥秘。 几名年轻学徒更是激动不已,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机会。

“微光计划”悄然启动。如同在天工院这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内部,植入了一些悄然生长的、指向未来的神经末梢。

李三狗小组,利用调配火药的便利,开始微量试验各种添加剂对燃烧速率和残渣的影响,并悄悄记录。 李小柱小组,则在锻打兵刃的间隙,试验着不同的淬火介质和回火工艺对“星火钢”性能的微妙改变。 一名负责维修镗床的工匠,在微光工坊里偷偷琢磨着如何改进刀架的进给稳定性。 甚至一名负责打磨箭杆的女工,也提出了关于不同木材纹理对飞行稳定性影响的猜想,并得到了试验的机会……

进展缓慢,失败是家常便饭。许多探索看似毫无意义,如同石沉大海。但凌云始终关注着,定期查阅他们的简短报告,偶尔给予关键的指点,更多的是鼓励和肯定。

这一点点星微之光,似乎并未照亮什么。

转机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

一名被分在铸造坊的微光小组成员,是个沉默寡言的年轻匠人,名叫石锁。他负责的是最枯燥的浇铸后清砂工作。但他注意到,不同批次的砂型,清理难度差异很大,有些几乎一敲即落,有些却粘得极其牢固,严重影响效率和铸件表面质量。

在凌云的鼓励下,他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偷偷收集不同产地的型砂,测试其粘性、耐火度、透气性。没有先进仪器,全凭最原始的手感、目测和简单的称重、计时。

过程枯燥无比,同伴皆不解,觉得他在浪费时间研究“泥土”。

然而,石锁却异常执着。他不断试验着往型砂中添加各种东西:粘土、煤粉、纸浆、甚至某种植物的灰烬……记录着清理难易程度和铸件表面的变化。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直到有一天,他尝试了一种产自西山、略带红色的粘土,并意外地将一批受潮的、本该废弃的旧砂混合了进去。

浇铸完成后,他照例进行清理。奇迹发生了——砂壳几乎自动脱落,铸件表面光滑得惊人!连一丝常见的粘砂缺陷都没有!

石锁惊呆了,反复确认后,心脏狂跳起来。他连夜将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天一早,就将报告和一块样品悄悄送到了凌云案头。

凌云看到报告和那块光滑的铸件样品时,霍然起身!

这不是简单的清理便利!这涉及到型砂的“退让性”和铸件表面质量的核心问题!若能稳定复现,意味着铸件良品率将大幅提升,清砂效率倍增,甚至可能为未来铸造更复杂、更精密的零件(比如后膛炮的炮闩)奠定基础!

他立刻下令,由石锁牵头,组建一个临时的“型砂小组”,在微光工坊内秘密进行扩大试验,务必找到最佳配比和工艺参数!

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石锁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微光计划”理念的胜利——鼓励对生产中最基础、最不起眼环节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他决定加大投入。一方面,给予石锁小组更多支持;另一方面,他在格物堂的下一次讲习中,隆重表彰了石锁的发现(隐去了具体细节),并将其树立为“于微处见真知”的典范。

“格物之道,非必好高骛远。一砂一石,一铁一木,其中皆蕴至理。石锁能于清砂之琐务中,觅得提升整个铸造法门之钥,此方真匠心也!”

此举在天工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那些终日与基础材料打交道的普通工匠,仿佛看到了一条新的、能被认可和尊重的路径。原来,并非只有造出惊天动地的新武器才是功劳,改进一点砂子,也能获得凌先生的嘉奖!

悄然间,关注基础、注重细节、乐于改进的风气开始慢慢渗透。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微光计划”的存在,但其精神却开始扩散。

石锁小组不负众望,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初步确定了那种红色粘土(凌云认出这很可能是一种富含氧化铁的低品位膨润土)的最佳添加比例和混砂工艺。新配比的型砂被悄悄用于天工院的铸造坊,良品率果然显着提升,清砂时间缩短近半!

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工匠们用上了新型砂,虽然不知其来历,却交口称赞。产能和质量再次得到小幅但宝贵的提升。

郭衡对此结果惊喜交加,对凌云叹服道:“先生真乃神人!一点泥土,竟也能玩出如此花样!”

凌云却只是微微一笑:“此非我之功,乃石锁与微光之效。须知,万丈高楼,起于垒土。我辈往往追逐那楼阁之壮丽,却忽略了脚下基石之重要。基石不固,楼阁终倾。”

他心中更加坚定了“微光计划”的价值。技术的进步,不仅需要宏大的构想,更需要无数细微之处的积累与突破。

然而,并非所有微光都能顺利闪耀。

李三狗的火药小组在一次微量配比试验中,因操作失误,引发了小规模爆燃,虽未造成严重伤亡,但烧毁了半间工棚,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周铎的余党立刻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般扑了上来,大肆攻讦天工院“管理混乱、罔顾人命、暗行妖术”。

压力再次袭来。朱棣虽未深究,但也被迫下令严查各作坊安全规程。

凌云不得不暂时叫停了部分危险性较高的微光试验,并加强了安全管理和保密措施。

“微光计划”遭遇了挫折,陷入了低潮。

但凌云知道,种子已经播下。石锁的成功证明了方向的正确,而李三狗的失败则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他站在微光工坊的废墟前,对有些沮丧的小组成员们说道:“探索之路,从无坦途。失败乃成功之基石,犹如此间灰烬,亦可肥田。今日之一挫,非为终止,乃为明日更稳妥之前行。”

他指着头顶的星空:“微光虽弱,聚之亦可照夜。今日之困,恰似云遮星月。然云终将散,星恒在空。”

“收拾场地,重订规程,择日再启。”

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驱散了众人心中的阴霾。

星野微光,或许会被乌云暂时遮蔽,但从未熄灭。它们散落在天工院的各个角落,在生产的喧嚣之下,默默积累着力量,等待着下一次闪耀的时刻。

而凌云的目光,已经越过眼前的挫折,投向了如何将这些散落的微光,汇聚成足以照亮更远大前程的火炬。

他意识到,是时候为这些零星的突破,搭建一个更系统、更安全的整合与验证平台了。

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