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16章 规矩之力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16章 规矩之力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姚广孝那句“规矩之力”的评价,如同一声磬音,穿透天工院的喧嚣,在凌云心头久久回荡。这老和尚,果真看到了本质。他所竭力推动的这一切——标准化、精确测量、流程控制、数据记录——其核心,正是试图为这个依赖经验和手感的世界,建立起一套冰冷而精确的“规矩”。

这套规矩,正在悄然改变着天工院,甚至开始向外渗透。

第一批按照“星火钢”标准规程培训合格的匠师,如同种子般,被选派至燕军控制下的其他重要匠坊。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新的炼钢术,更是一整套全新的做事逻辑:按图施工、依规操作、记录数据、追究公差。起初,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抵制和嘲笑,但当他们所在的工坊率先稳定地产出优质钢料,并因此获得嘉奖时,沉默的效益成为了最有力的说服工具。

与此同时,格物堂的影响力也在悄然扩大。虽然正式学徒仍只有那精心遴选的二十人,但凌云应朱棣要求,不定期地在天工院内部开设“讲习班”,向所有匠户传授基础的算学、几何和制图知识。自愿参加,但每次都是人头攒动。甚至一些低阶军官和文吏,也闻讯偷偷跑来旁听。知识的魅力,混合着改变命运的可能,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

那两个文人学徒,如今已成了凌云的得力助手,负责整理数据、编纂初步的教材。他们发现自己过去所学的算学经义,竟能在这些“贱业”中找到如此生动而具体的应用,心态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最初的羞赧变成了如今的热忱。

然而,凌云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欣欣向荣,投向了那架沉默的简仪,投向了更遥远的星空。

动力的瓶颈,如同无形的枷锁,依旧牢牢锁着前进的脚步。水力虽好,却受制于河流;风力飘忽;畜力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若要真正突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必须找到一种更强大、更稳定、更不受地域限制的动力源。

他的脑海中,那幅蒸汽机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但“火汽之力”的实现,难度远超以往任何项目。它不仅需要更精密的加工能力,更涉及密封、压力控制、热能转换等全新的领域,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夯实精密加工的基础,这是实现任何复杂机械的前提。另一方面,开始进行蒸汽动力相关的基础研究和预研。

他将格物堂的学徒和部分核心工匠分成了更多小组。

一组,继续专攻轴承和传动机构的精密化,目标是将水力镗床和车床的精度再提升一个等级。 二组,开始研究密封材料。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油脂、皮革、浸油麻绳、甚至尝试烧制特殊的粘土,测试它们在高温高压下的密封性能。 三组,则负责最基础的热力学研究。他们建造了数个小型砖炉,设计了一种带有活动活塞的透明琉璃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烧制出几片勉强可用的),用来观察水沸腾产生蒸汽后推动活塞的现象,测量不同压力下蒸汽的体积和力量,记录数据。

这些实验在许多人看来,更加“古怪”和“无用”了。整天看着水烧开,摆弄些油乎乎的密封材料,能有什么用?但有了之前“星火钢”和精密加工的成功,质疑被压在了心底,更多的是好奇和期待。

凌云亲自指导第三组。他并没有直接给出蒸汽机的图纸,而是引导学徒们自己去观察、去测量、去发现规律。

“看,水沸为汽,体积膨大千倍,力可顶起活塞。” “然,汽遇冷则复凝为水,体积骤缩,筒内乃生真空,外界大气之力便将活塞压下。” “一胀一缩,一推一吸,此力循环往复,岂非可代人力畜力?”

他用最浅显的语言,揭示着能量转换的核心原理。学徒们看着那在琉璃筒中往复运动的活塞,眼中充满了惊奇和思索。原来司空见惯的水火,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力量!

数据被一点点积累起来:多少水产生多少汽,产生多大的推力,冷凝需要多久……粗糙、不精确,但却是从零到一的突破。

然而,最大的困难很快浮现——压力。

简单的开放式实验无法产生足够的压力,推力有限。而当他们尝试给琉璃筒加盖,制造一个密闭环境时,“砰”的一声脆响,第一台简陋的高压蒸汽装置毫无悬念地爆炸了。飞溅的琉璃碎片和滚烫的蒸汽险些造成伤亡。

事故再次给了周铎余党攻讦的借口,风声悄然传出:“天工院又再行险,玩弄水火,恐酿大祸!”

就连马三宝都特意过来,隐晦地提醒凌云:“先生,王爷虽信重,然这水火无情,还是……稳妥为上。”

压力之下,凌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冷静。爆炸证明了压力的存在和威力,也暴露了材料的不足和设计的缺陷。

“问题不在方向,而在方法与材料。”他对惊魂未定的研究小组说道,“欲用此力,先须制之。知其性,方可驭其力。”

他调整了研究方向: 一、材料组:全力攻关耐压材料。尝试不同的铸铁配方、铸造工艺,设计小型耐压容器进行破坏性压力测试,寻找强度与韧性的平衡点。 二、结构组:研究压力容器的安全设计。设计减压阀、安全栓等初步的安全装置(理念先行,制造极难)。 三、理论组:继续基础测量,但转向更低压力、更安全的范围,深入研究汽压与温度的关系,积累数据。

进程再次放缓,甚至看似陷入了僵局。蒸汽机似乎遥不可及。

但凌云并不急躁。他知道,这是必经的过程。每一次爆炸,每一次失败,都在加深对“火汽之力”的理解,都在逼迫着材料学和压力工程学的进步。

就在这似乎陷入停滞的时刻,转机却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悄然来临。

这一日,那位负责研究密封材料的学徒,为了测试一种新型浸油皮革的密封性,需要对其施加均匀的压力。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但总觉得压力不稳且难以量化。

苦恼之下,他突发奇想,找到了负责精密测量小组的同窗。测量小组的学徒看着那密封件,琢磨了半天,忽然道:“凌先生常言,欲测力,可转化为形变。你这密封件被压紧,厚度会变薄。若我能测出你压紧前后厚度的微小变化,再知道压杆的力臂比例,岂不就能反推出你施加的压力?”

这个想法让两人兴奋起来。他们立刻去找凌云。

凌云听完,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力的测量!这是力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蒸汽机研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测量气缸内压力)

他立刻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全力支持这个偶然诞生的想法。

没有现成的测力计,他们就自己造! 利用“星火钢”制作一根弹性极好的簧片,固定一端,另一端施加力,测量其弯曲的程度(胡克定律的初步应用)。 他们精心打磨簧片,反复测试其弹性形变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并用那把他视若珍宝的“毫厘尺”雏形,艰难地测量着微小的形变量。 又利用杠杆原理,将待测的力放大或缩小,与簧片的形变进行比对。

失败了无数次,簧片断裂、形变不线性、测量误差巨大……但最终,他们竟然真的捣鼓出了一台粗糙无比、却能够相对定量测量“斤两”的机械式测力装置的雏形!

虽然它的量程很小,精度也很差,但意义非凡!它第一次将“力”这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以读取的数字!

凌云将其命名为“规力尺”。

“规力尺”的成功,如同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立刻被用于密封材料的测试,更激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传动小组用它来测量齿轮传动中的扭力损耗; 轴承小组用它来量化不同轴承的摩擦力大小; 甚至连“星火钢”小组也找来,想测量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钢材的弹性模量……

数据,变得更加丰富和精确。改进的方向,变得更加清晰。

更重要的是,“规力尺”的出现,让所有学徒和工匠真切地体会到——“规矩”的力量,竟能强大到连无形无质的“力”,都可以被约束和衡量!

这种认知上的冲击,远比造出一件新武器更加深刻。

姚广孝再次悄然来到格物堂时,正看到几个学徒围着一台简陋的“规力尺”,为测量一个轴承的摩擦力而激烈争论着,每个人都在引用数据,试图说服对方。

他没有打扰,只是默默地听着,看着那些年轻而认真的面孔,看着那台将“力”化为数字的粗糙仪器。

良久,他轻轻叹息一声,声音低得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

“规矩既立,则万物皆可度量。万物可度量,则人力……终有穷尽否?”

这一次,他的目光中,已不再是惊叹或凝重,而是深深的思索,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

他仿佛看到,一条由无数精确数字和冰冷规矩铺就的道路,正从天工院延伸出去,通往一个他无法完全理解,却足以撼动整个天下的未来。

而凌云,正站在这条路的起点。

他的脚下,规矩已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