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15章 燎原之势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第15章 燎原之势

作者:无敌小酥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9 05:54:11

朱棣的金口玉言和随之而来的雷霆手段,如同狂风吹散了笼罩在天工院上空的阴霾。周铎被勒令闭门思过,其党羽或被清查,或作鸟兽散。以往那些推三阻四、冷眼旁观的衙门,如今变得异常“高效”和“热情”。优质的精铁、上好的焦炭、各类稀缺物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源源不断地运抵天工院。

压抑已久的能量瞬间爆发出来。 standardized(标准化)的“星火钢”炼制规程被迅速推广到天工院下属的所有铁匠坊。李小柱等核心工匠成了最忙碌的老师,穿梭于各个炉窑之间,指导操作,监督流程。新建的标准化炉窑一座接一座立起,日夜不停地吞吐着火焰与钢铁。

“星火弩箭”开始批量生产。那闪烁着幽蓝寒光、破甲能力惊人的箭簇,被一捆捆地装上马车,送往前方军营。很快,前线将领们的赞誉和更多的订单便雪片般飞回。燕军弓弩的杀伤力,因此提升了一个明显的台阶。

胜利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功绩,让天工院每个人的腰杆都挺直了。匠户们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脸上洋溢着自豪。格物堂的学徒更是成了香饽饽,他们掌握的算学、制图和新式工艺理念,在实践中展现出巨大价值。

然而,凌云却并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站在那幅巨大的“自行走之车”概念图前,目光沉静。周铎的阻碍被扫清,只是解决了外部环境问题。“星火钢”的成功,提供了关键的材料基础。但真正要实现那个宏伟目标,还有无数座技术高山需要翻越。

最核心的瓶颈,依旧在于加工精度。

“先生,您看。”一个负责传动小组的学徒苦恼地捧着一个刚加工好的齿轮,“按图纸要求,齿隙不能超过半毫(约0.15mm),可咱们手工锉削,最好的老师傅也只能做到一毫左右,而且十个里面尺寸都有偏差,装上去不是卡死就是空转打滑!”

另一边,轴承小组的进展更是缓慢。手工敲打、锉削、研磨出的轴承座和钢珠,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光滑均匀、间隙微小的要求。摩擦力巨大,空转测试时往往没几下就发热卡死。

没有精密的传动,没有低摩擦的轴承,任何复杂的机械都是空中楼阁。

凌云的目光投向了那台日夜轰鸣的水力锻锤。它的力量巨大,但控制粗糙,只能用于锻打坯料。能否将这种巨大的水力,转化为更精细、更可控的加工力量?

“我们需要新的机器。”凌云对围绕过来的核心骨干们说道,“能加工精密零件的机器。靠人手,永远无法达到我们需要的精度。”

他再次拿起炭笔,在图板空白处勾勒起来。

“造车之器,先行于车。”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要先造出能造零件的机器!”

他提出了三个方向:

一、 水力镗床:利用水力驱动一根高速旋转的精钢镗杆,对铸造出的轴承座毛坯进行内孔精加工,以期获得更圆、更光滑、尺寸更精确的孔洞。

二、 简易车床:设计一种利用水力驱动工件旋转,手持刀具进行车削的简易装置,用于加工齿轮毛坯、轴杆等回转体零件,追求外圆和端面的精度。

三、 研磨平台:制作极其平整的花岗岩平台,辅以标准平板和不同粒度的金刚砂(或找来的天然磨料),用于手工研磨轴承钢珠和精密平面,这是最笨但也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勉强提升平面度和光洁度的方法。

这三个方向,每一个都挑战着当下的技术极限。尤其是镗床和车床,涉及到复杂的动力传递、主轴固定、刀具进给等难题。

天工院的资源再次向这些基础中的基础倾斜。最好的工匠被抽调出来,组成攻关小组。凌云亲自带队,日夜泡在工棚里。

水力镗床是最优先项目。设计主轴轴承就成了首要难题。现有的粗糙轴承根本无法满足高速旋转下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最终,凌云不得不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使用硬度极高的青铜作为轴套,采用压力注油润滑(手动泵油),并利用多级齿轮进行大幅降速,牺牲一部分效率来换取稳定性。

镗刀的制作更是困难。没有现代硬质合金,只能用“星火钢”精心锻打、淬火,手工磨制成型,使用寿命极短,需要频繁更换和重磨。

第一次试车时,巨大的水轮通过复杂的连杆和齿轮,带动那根粗壮的镗杆缓缓旋转起来。工匠小心翼翼地将一个轴承座毛坯推向旋转的镗刀。

“吱嘎——!”刺耳的摩擦声响起,火星四溅!镗杆剧烈抖动,几乎要从轴套中跳出来!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问题出在轴套不同心、镗刀角度不佳、进给不均匀……问题层出不穷。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零件的损坏和时间的消耗。

另一边的简易车床同样举步维艰。让工件稳定旋转已是不易,如何让手持的刀具进行稳定、匀速、直线的进给更是难如登天。车出的零件往往是圆锥形或者带着诡异的波纹。

研磨平台相对简单,但效率低下,极其耗费人工和磨料。为了磨出一颗相对合格的钢珠,一个熟练工匠可能需要耗费数日时间。

进展缓慢,挫折不断。巨大的投入和微小的产出,开始让天工院内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连郭衡都有些焦虑地提醒凌云:“先生,王爷虽支持,然我等耗费如此巨力于此等‘造器之器’,是否……是否太过迂缓?前线催要军械的文书可是一直未断啊。”

就连格物堂内部,也有学徒产生了动摇,觉得不如多打造些现成的军械更实在。

压力再次悄然袭来。

这一次,凌云没有立刻反驳。他召集了所有参与精密加工项目的工匠和学徒,来到了忙碌的“星火弩箭”生产线前。

指着那高速锻打的箭簇、那飞快旋转的打磨轮、那流畅装配的流水线,凌云问道:“若无水力锻锤,可能日产如此多箭簇?若无标准化量规,可能保证箭箭精准?若无新式淬火法,可能让劣铁亦成锋镝?”

众人默然。

“今日之高效,皆源于昨日之‘迂缓’。”凌云声音沉静却有力,“若无当初看似‘无用’之风箱改良、无那‘耗时’的标准化、无那‘冒险’的星火钢试验,何来今日之弩箭?我等如今所为之‘迂缓’,正是为了明日之军械,能更利、更坚、更多!能造出眼前根本无法想象之利器!”

他目光扫过众人:“自行走之车,非是好高骛远。它乃集大成者,考验的是我辈能否精准掌控钢铁、驾驭力量!每解决一个难题,如精镗一孔、如磨砺一珠,我大明之工基,便坚实一分!此乃真正之强军根基,远胜一时一器之得失!”

“望诸君,勿忘格物之初心,勿惧前行之艰难!”

一席话,重新点燃了众人眼中的火焰。

是啊,他们正在开创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路!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这条路铺垫基石。

研究继续。失败了,就分析原因,改进设计,重头再来。镗杆的稳定性通过增加辅助支撑得以改善;车刀的进给机构被改进得更加平稳;研磨找到了更高效的磨料配比……

一点一滴,毫厘必争。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第一台能够稳定运行、并镗削出相对规整内孔的水力镗床终于调试成功!虽然精度依旧远逊于现代机床,但相比纯粹的手工,已是天壤之别!

几乎同时,简易车床也终于车出了第一根偏差小于半毫的轴杆! 研磨小组也献上了第一批手工研磨、筛选出的,能够相对顺畅滚动的钢珠!

第一套完全由天工院自制的、带着毛刺却基本可用的精密轴承和传动齿轮组,被小心翼翼地组装起来。

当水力通过齿轮带动这套轴承缓缓旋转起来时,虽然仍有明显的摩擦感和噪音,但它确实在转!而且比以往任何手工制品都要平稳、顺畅!

工棚内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小小的轴承,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凌云抚摸着那微微发烫的轴承外圈,心中亦是波澜起伏。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却是决定性的第一步。有了它,更多更精密的机械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他立刻下令,利用这套初步成功的加工体系,开始小批量试生产更精密的轴承和齿轮,用于改造水利锻锤的传动机构,进一步提升其效率和稳定性。

技术的进步,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而就在此时,姚广孝再次悄然来访。这一次,他没有远远旁观,而是直接走进了精密加工工棚。

他默默地看着那台轰鸣的水力镗床,看着旋转的轴承,看着学徒们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着零件尺寸,看着墙上张贴的各种数据记录表和工艺规程。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那些刚刚试制出来的、还带着刀痕和磨痕的精密零件上,久久不语。

良久,他缓缓抬起头,看向凌云,那双深邃的眼眸中,第一次清晰地流露出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是惊叹,是凝重,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凌居士,”他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此等之物……已非‘奇技淫巧’四字可括。”

他顿了顿,仿佛在斟酌词句:“此乃……‘规矩’之力。以人力定规矩,以规矩驭万物。穷究毫厘,而至千里……王爷得先生,实乃天佑。”

这是姚广孝第一次如此明确而正面地肯定凌云的工作。

凌云躬身:“少师过誉。此乃众人之功,凌云不过略尽引导之责。”

姚广孝摇摇头,不再多说。他最后看了一眼那台代表着全新生产力的镗床,转身缓缓离去。背影竟显得有些萧索,又仿佛蕴含着某种巨大的震动。

凌云知道,这位洞察世事的谋士,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这股力量背后所蕴含的、足以颠覆整个世界的潜力。

星火,已不仅限于钢铁。

它正在点燃的,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的火种。

而这火种,正以无可阻挡之势,开始燎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