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名分之争”虽未平息,却如同被堤坝约束的洪水,暂时在特定的河道内翻滚,不再肆意冲击凌云在吕宋的基业。朱棣那暧昧的态度,反而成了一种奇特的保护伞——既让保守派不敢轻易发动致命攻击,也让凌云得以暂时摆脱过多的政治纠缠,将几乎全部精力投向南方那愈发深邃的危机。
吕宋最大的船坞内,灯火彻夜通明,金属的撞击声、蒸汽的嘶鸣、以及劳工们整齐的号子声交织成一曲工业时代的激昂乐章。在这里,南洋体系乃至整个大明未来海上力量的希望——“龙威级”战列舰的首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呈现出其巍峨的轮廓。
与之前的所有战舰都不同,“龙威级”从设计之初,就全面考虑了电力应用和对抗“深渊军团”的需求。
· 钢铁巨兽: 全长近五十丈,水线处主装甲带采用最新冶炼的镍钢合金,最厚处超过一尺,旨在抵御已知的任何变异体的物理撞击和腐蚀液攻击。舰体线条更加流畅,以减少水下阻力,但吨位远超“定远号”,是不折不扣的海上堡垒。
· 混合动力: 核心是四台改进型三胀式蒸汽机,驱动两个巨大的铜制螺旋桨。但更重要的是,舰上安装了四台陈默团队能制造的最大功率的发电机,为全舰提供照明、通讯、以及驱动计划中的电动炮塔和辅助动力系统提供电力。这是从风帆到蒸汽,再到电汽化推进的关键一步尝试。
· 雷霆武库: 计划装备两座双联装主炮塔,预设安装正在攻关的210毫米后装线膛炮,使用新式无烟火药和被帽穿甲弹。副炮为多门速射型120毫米舰炮,用于应对中型目标。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舰首预留的一个巨大圆形基座——那是为未来电磁轨道炮(“神罚”) 上舰而准备的接口。此外,舰体水线以下还设计了多个发射管,用于投掷改进型深水炸弹和未来的“净化”武器。
· 御灵试装: 在玄玑子和陈默的强烈要求下,“龙威”号的舰桥和核心动力舱室外部,首次尝试加装了实验性的灵能-电磁复合护盾发生器。目前这还只是一个笨重的、能耗极高的原型机,其效果未知,但这标志着对抗“圣主”精神攻击和未知能量武器的努力,从个人防护走向了集体装备。
看着船台上这日渐成型的钢铁巨兽,所有参与其建造的工程师、工匠和水兵,心中都充满了自豪与期待。它承载着不仅仅是火炮和装甲,更是这个时代人类工业与科技力量的极致体现,是劈开南方黑暗的希望之光。
然而,就在“龙威”号即将下水舾装的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不仅考验着这艘未完工的巨舰,更考验着凌云与大明朝廷之间那本就脆弱的信任纽带。
一支从南美洲西海岸返航的、满载着白银、玉米、土豆种薯以及一些奇异动植物标本的大明远洋探险队(由吕宋基地派出,早于凌云穿越时间),在途经一片风暴区后,与基地失去了无线电联系。按照预定航线和时间,他们早该在半月前抵达吕宋补给。
起初,凌云以为只是常见的风暴延误或设备故障。但随后,几艘在附近海域巡逻的“飞廉级”驱逐舰,在偏离常规航线的海域,发现了漂浮的船只碎片和一些破损的救生艇。碎片上残留着明显的、非火炮造成的撕裂和……腐蚀痕迹,与之前遭遇的变异体攻击特征高度吻合!
更令人不安的是,随后赶到的搜救舰队,在更南方的海域,通过声呐捕捉到了大规模生物移动的信号,其规模远超之前“定远”号遭遇的集群!种种迹象表明,这支宝贵的探险队很可能遭遇了“深渊军团”的毒手,而且,“圣主”的触角,似乎比预想的伸得更远,已经开始威胁到大明通往新大陆的航线!
凌云立刻下令,组建一支强大的救援/侦查舰队,由即将完工的“龙威”号(临时安装部分武备和动力系统,作为旗舰和移动堡垒)率领,前往失事海域查明情况,并搜寻可能的幸存者。
就在舰队紧张备战时,一封由内阁转来的、盖有朱棣私人印玺的密信,送到了凌云手中。信中的内容让凌云的心沉了下去。
皇帝在信中,首先对探险队的失踪表示了“关切”,但紧接着,话锋一转,以“避免激化事端,徒耗国力”为由,明确指示凌云,此次行动应以“搜寻”为主,严禁舰队主动深入南方未知海域,尤其不得与“不明势力”发生大规模冲突。信中还特别提及,“龙威”巨舰造价不菲,乃国之重器,不宜轻动,更不应冒险用于未经证实之威胁。
这封信背后的意图昭然若揭。朱棣对凌云和南洋体系的扩张本就心存忌惮,探险队的失踪和可能存在的强大敌人,非但没有激起他同仇敌忾之心,反而加深了他的疑虑——他担心凌云会利用这个借口,进一步扩大军备,甚至将帝国拖入一场看不到尽头、消耗巨大的深渊战争之中。他更担心“龙威”号这样的力量,完全掌握在凌云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