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司”的成立,如同在吕宋基地这锅已然滚沸的战争浓汤中,投入了一剂最猛烈的催化剂。所有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这个新生的部门倾斜。陈默肩上的担子重若千钧,但他眼中燃烧的火焰却比实验室里那盏初生的电灯更加明亮。他知道,他们正在创造的,是足以扭转乾坤的力量。
原始发电机的成功,仅仅是起点。“雷霆司”立刻分成了数个攻关小组:
· “强磁”组: 继续优化电磁铁,尝试各种铁芯材料和线圈绕法,力求用更小的电流产生更强的磁场。
· “驭电”组: 负责研究电流的稳定、变压(通过增减线圈匝数这种最原始的方式)以及初步的配电和安全问题。触电事故在初期时有发生,血的教训推动着绝缘材料和安全规范的快速建立。
· “驱雷”组: 这是最大胆,也是凌云最寄予厚望的小组。他们的任务是探索电力的应用,核心目标有两个——电力推进与电磁武器。
电力推进的构想源自凌云带来的概念。摆脱笨重、效率低下且占据大量空间的蒸汽机和明轮,将动力转化为更紧凑、更易控制的电动机驱动螺旋桨,这将对战舰的布局、速度和机动性带来革命性变化。然而,将理论变为现实困难重重。制造出功率足够驱动战舰的电动机,其难度远超发电机。最初的模型要么扭矩不足,要么转速失控,要么在强大电流下直接烧毁线圈。
电磁武器的构想则更加天马行空。陈默根据凌云模糊描述的“轨道炮”概念,带领团队尝试制作模型——用强大的电流瞬间通过两条平行的导体(轨道),产生巨大的磁场,将位于轨道之间的金属抛射体加速到极致。最初的试验场设在一个偏僻的山谷,每次测试都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鸣和四处飞溅的金属碎片,抛射体往往连轨道都未能飞出就已然熔化或变形,距离实用遥遥无期。
就在“雷霆司”在无数失败中艰难前行时,来自南方的警报愈发急促。
侦察单位确认,“波塞冬之怒”的建造已进入最后阶段!苍梧大陆腹地那股恐怖的能量波动几乎不再掩饰,夜空中时常可见扭曲的光带直冲云霄,甚至连远在数百海里外的望璇岛,都能偶尔感受到来自地底深处的、令人不安的微弱震动。玄玑子忧心忡忡地警告凌云,那股力量一旦完全释放,恐有撕裂海床,引发滔天海啸之能,不仅远征舰队危矣,甚至连吕宋乃至南洋诸岛都可能受到波及!
“不能再等了!” 凌云意识到,必须主动出击,即便“雷霆”尚未完全淬炼成形,也要打断“圣主”的进程!
一个极其冒险的作战计划被提上日程——组建一支全部由最新式装备武装的特混舰队,前出至苍梧大陆外海,对“波塞冬之怒”建造基地或深海开采浮岛,发动一次强力的牵制性打击,迫使其放缓或中断建造进程!
这支特混舰队,堪称大明现有技术的结晶:
· 旗舰: 经过彻底现代化改装的“定远号”,换装了更厚实的复合装甲(针对能量武器),副炮群全部更新为射速更快的后装线膛炮,并首次加装了两台实验性的电力驱动辅助水泵(用于紧急排水和消防,虽然可靠性存疑),以及一套覆盖关键部位的主动水幕喷雾系统。
· 主力: 两艘新下水的“破浪Ⅱ型”首制舰“镇南号”、“靖海号”,它们拥有更优的线型、更强的动力和更合理的炮位布局。
· 护卫与突击力量: 六艘最新式的“飞廉Ⅲ型”驱逐舰,它们体型更小,但速度更快,火力更猛,并且首次尝试在舰首安装了一种名为“雷火铳”的实验性武器——这并非电磁炮,而是“雷霆司”“驱雷”组另一个相对“保守”的成果:利用电容器瞬间释放的强大电流,产生足以引燃敌方战舰帆缆、甚至引爆其露天弹药堆的巨型电火花!虽然射程极近,且一次战斗可能只能发射寥寥数次,但作为接舷战或反小艇的奇兵,或许能收到奇效。
· 辅助与耳目: 两艘搭载了改进型侦察气球和长距离无线电报机的辅助舰。这是此次作战的关键,力争在敌方射程外,获取尽可能多的战场信息。
舰队代号——“龙吟”!
出征前夜,凌云亲自为舰队将士壮行。他没有过多慷慨激昂的言辞,只是指着南方那片被不祥光晕笼罩的海域,沉声道:“诸位,此去,非为必战而胜,乃为打断邪魔脊梁,为我等争取更多时间!‘圣主’欲以‘波塞冬’撕裂大洋,我辈便以手中之剑,告之这沧海,谁主沉浮!望诸君奋勇,扬我国威!”
“扬我国威!大明万胜!” 将士们的怒吼声,与港口内舰船锅炉的轰鸣交织在一起,直冲云霄。
“龙吟”舰队再次启航,带着决死的意志与初生的科技利齿,劈波斩浪,义无反顾地驶向那片孕育着终极风暴的南方深蓝。
航行途中,气氛凝重而紧张。各舰严格按照新的操典进行演练,尤其是那极不可靠的无线电报通讯和“雷火铳”的模拟发射。技术故障频发,但将士们依旧一丝不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