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能结晶”的发现与“波塞冬之怒”的传闻,如同两座无形的大山,压在凌云和整个南洋体系的心头。技术代差的阴影非但没有消散,反而因为对手可能获得更强大的能源而变得更加浓重。时间的流逝,每一分每一秒都带着令人焦灼的紧迫感。
吕宋基地,“南工院”那座被铅板与守卫层层环绕的核心实验区内,气氛更是如同绷紧的弓弦。所有资源、所有智慧,都被孤注一掷地投入到对“发电机”的攻关上。陈默和他的团队,已经将凌云偶尔提及的“切割磁感线”概念,奉为了通往电力殿堂的唯一圣经。
困难超乎想象。首先需要制造出足够强大且稳定的磁场。他们放弃了天然磁石,全力攻关电磁铁。更粗的纯铜导线、更紧密的缠绕工艺、更优质的软铁铁芯……每一次改进,都伴随着无数次线圈烧毁、绝缘击穿的失败。那由数百个“伏打池”串联而成的、庞大而笨重的初级电池组,成为了实验室里最危险的“怪兽”,每一次为大功率电磁铁供电,都伴随着刺鼻的酸雾和令人心惊胆战的电火花,其电量也仅能维持短短数十息。
“能源!还是能源!没有持续强大的动力,电磁铁就无法产生稳定的强磁场!” 陈默看着又一次因电流不稳而失效的实验装置, frustration 几乎要将他吞噬。
关键的突破,依旧来自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一名负责改进蒸汽机传动机构的老工匠,在观察实验室里那台用来驱动小型演示模型的蒸汽机时,嘟囔了一句:“这大家伙(指蒸汽机)力气倒是够大,就是转得太慢,要是能像纺车那么快就好了……”
这句话,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点亮了陈默的思绪!
转速!发电机的核心在于线圈在磁场中做高速、持续的切割运动!蒸汽机输出的是强大的扭矩,但转速偏低。他们需要一种能将蒸汽机的力量,转化为高速旋转的机构!
“齿轮组!我们需要一套精密的、能够大幅提升转速的变速齿轮箱!” 陈默几乎是吼了出来。
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挑战。制造能够承受蒸汽机巨大扭力、同时又能在高速下稳定运转、并且精度要求极高的齿轮,对目前的加工能力是巨大的考验。天工院最顶尖的工匠们被集中起来,日夜不停地尝试着各种合金配方、热处理工艺和切削方法。报废的齿轮堆满了角落,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成了实验室新的背景音。
就在这令人抓狂的反复试错中,玄玑子那独特的感知再次发挥了作用。他能隐约“感觉”到齿轮在高速转动时,其内部应力的分布和微小的形变,从而指导工匠调整齿形和热处理工艺,以减少振动和疲劳点。静尘则持续以佛法安定着工匠们因屡次失败而日渐焦躁的心,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微小的改进上,而非最终的渺茫目标。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一套由特殊渗碳钢制成、经过反复淬火和精细研磨的三级增速齿轮箱被制造了出来!当它被小心翼翼地连接到改进后的蒸汽机和那个缠绕着数千匝漆包线、中心嵌有强力电磁铁的庞大转子(电枢雏形)上时,所有参与者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启动蒸汽机!” 陈默的声音因紧张而沙哑。
锅炉加压,活塞运动,通过曲轴将力量传递给齿轮箱。齿轮发出低沉而顺畅的嗡鸣,开始逐级加速!转子的转速随着齿轮的传动急剧提升,越来越快!
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死死盯住连接在转子输出端的那几个巨大的、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制电刷和与之相连的、特意为此次实验制作的、体积空前庞大的“莱顿瓶”组(电容雏形)以及几盏特制的、灯丝极其纤细的真空玻璃灯(灯泡雏形)。
转速还在提升,转子在电磁铁产生的强磁场中疯狂旋转。
突然——
那几盏真空玻璃灯的灯丝,猛地亮起了一丝微弱的、稳定的橘红色光芒!不再是电池驱动时那种明灭不定、奄奄一息的微光,而是一种持续的、坚定的光芒!
与此同时,连接在电路中的、用于检测电流的磁针(检流计),也发生了稳定而持续的偏转!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是持续电流!交流电!” 一名年轻学徒激动地尖叫起来,泪水瞬间涌出。
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人们相拥而泣,忘乎所以。持续电流!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找到了将热能(蒸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可行路径!尽管这台原始“发电机”的效率低得可怜,输出功率甚至可能还不如一台小马力的蒸汽机,输出电压和频率也极不稳定,但其象征意义无比巨大——一个全新的能源时代,在这间简陋的实验室里,被艰难地撬开了一道缝隙!
陈默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欢呼,他死死盯着那稳定发光的灯丝和持续偏转的磁针,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稳定电压和频率?如何实现电力的远距离传输?如何制造出实用的电动机?……无数更加艰巨的挑战还在前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