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会议室的空调温度调得有些低,江念初拢了拢身上的西装外套,指尖划过桌上《全市校园性别平等评估报告》的封面。烫金的标题在白炽灯下泛着微光,封面上的署名除了她自己,还有一行小小的“协助单位:市三中学术研究室”——那是苏晓所在的部门。
离发布会开始还有十分钟,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前排是教育局的领导和各学校的校长,后排则是媒体记者和关注性别教育的公益人士。江念初深吸一口气,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温水,目光不自觉地扫过坐在后排的苏晓。
苏晓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连衣裙,正低头和身边的江逸晨说着什么。江逸晨今天特意穿了件白色的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褪去了往日警服的凌厉,看起来温和又精神。两人凑在一起,偶尔相视一笑,默契十足。江念初看着他们,嘴角不自觉地弯起——她知道,这份报告能顺利完成,苏晓功不可没,而这份并肩作战的情谊,源于三年前的一次下乡。
三年前,江逸晨还是深圳特警第一支队的连长。部队组织“警民共建”活动,他主动请缨带队去偏远山区小学,任务是给孩子们送去新校服并教他们一些安全知识。彼时的苏晓,还是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以志愿者的身份跟着学校的实践团也来到了这所小学。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四个多小时,江逸晨和队员们扛着几大箱校服走进校园时,就看见一个扎着马尾、穿着简单T恤牛仔裤的女孩,正蹲在地上,耐心地给一个小女孩整理衣角。阳光洒在她身上,像镀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你好,我们是特警支队的,来送校服。”江逸晨走上前,声音自带军人的沉稳。
苏晓抬起头,看到一身警服、身姿挺拔的江逸晨,眼睛亮了一下,连忙站起来:“您好您好,我是志愿者苏晓,负责协助分发物资。”她的脸颊有些微红,说话语速稍快,带着年轻人的朝气。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一起给孩子们分发校服,一起教孩子们唱国歌、学安全手势。江逸晨发现,这个看起来文静的大学生,做起事来格外认真。有个小男孩因为衣服不合身哭闹不止,苏晓抱着他哄了半个多小时,还亲手用针线给衣服改了袖口;晚上整理物资到深夜,她困得眼睛都快睁不开,却还是坚持把每个孩子的尺码和姓名对应好。
江逸晨看在眼里,心里渐渐对这个女孩产生了好感。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他在校园的操场上看到苏晓一个人坐着看星星,便走了过去,递上一瓶热牛奶:“累了一天,喝点热的。”
苏晓接过牛奶,说了声谢谢,两人并肩坐着沉默了一会儿。“江连长,”苏晓先开了口,“我以后想当一名老师,教这些山区的孩子。”
江逸晨转头看她,月光下,她的眼睛里满是坚定的光芒。“会实现的。”他说,“如果需要帮忙,随时可以找我。”
那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苏晓毕业后考上了市三中的语文老师,江逸晨也因为工作调动回到了本市。当苏晓提出想为学生设计更平等的校服时,江逸晨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她,利用休息时间陪她调研、跑面料市场,甚至动用自己的人脉联系厂家。三年的时光,从最初的欣赏到后来的爱慕,早已在两人心中悄悄滋长。
“江老师,发布会要开始了。”秘书的提醒打断了江念初的思绪。她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领,走上发言台。
江念初并非教育局的官员,而是本地一家知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这家机构是她父亲一手创办的,她接手后,不仅延续了父亲的教育理念,更积极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因此,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熟悉她的人,都习惯称她为“江老师”。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江念初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今天,我代表‘启智教育机构’发布《全市校园性别平等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历时半年,涵盖了全市20所中小学,其中包括5所山区学校。报告显示,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市校园性别平等教育取得了显着成效。”
她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报告的核心数据:“92%的学生表示,了解性别平等的基本含义;85%的教师表示,接受过性别教育相关培训;78%的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性别教育课程。”她顿了顿,目光转向苏晓的方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市三中的苏晓老师。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她协助我们推动了5所山区学校的课程落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真实有效的案例。没有她的帮助,这份报告就不会如此完整。”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苏晓身上。苏晓愣了愣,随即站起来,对着台上鞠了一躬,脸上露出了腼腆而骄傲的笑容。江逸晨看着她,眼神里满是宠溺,悄悄在她耳边说:“我就知道你最棒了。”
发布会进行得很顺利。结束后,江念初被记者们围了起来,耐心解答着他们的问题。苏晓和江逸晨则站在一旁,安静地等着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