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师发展中心三楼的阶梯教室,清晨八点半的阳光斜斜切过玻璃窗,落在前排老师的笔记本上,映出“性别平等教育”五个工整的字迹。江哲站在讲台前,指尖划过投影幕布上的课程大纲,目光扫过台下坐着的两百多位教师——有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资深班主任,也有刚入职不久、眼神里带着青涩的年轻教师,手里的笔都悬在笔记本上方,等着记录重点。
“以往我们讲性别平等,总习惯用理论框架去解释,比如‘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倡导多元发展’,这些概念很好,但落到课堂上,学生可能听十分钟就会走神。”江哲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到教室每个角落,他抬手按下遥控器,幕布上的内容突然切换,一个色彩鲜艳的转盘图案跳了出来,引得台下一阵轻微的惊叹。
转盘被分成了八个扇形区域,每个区域里都写着一句常见的话:“男生要勇敢,不能哭”“女生要文静,别太闹”“男生学理科更有优势”“女生适合当老师、护士”……字体旁边还画着简单的卡通图案,比如写着“男生不能哭”的区域,画了个皱着眉的小男孩,手里攥着被扯破的风筝。
“这是我今天设计的‘性别标签大转盘’游戏,也是咱们这堂培训课的核心环节。”江哲走到讲台一侧,指着转盘继续说,“等会儿我会随机邀请八位老师上来,每位老师转动转盘,落到哪个标签,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可以是你曾经遇到的案例,也可以是你觉得该怎么引导学生,没有对错,就是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
话音刚落,台下立刻热闹起来。坐在第三排的一位女老师推了推旁边同事的胳膊,小声说:“这个形式有意思啊,比单纯听理论强多了,要是给学生上课也这么弄,他们肯定爱参与。”旁边的男老师点点头,翻开笔记本快速记下“性别标签大转盘”几个字,还特意画了个小圆圈,标注“可借鉴到班会课”。
江哲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嘴角忍不住往上扬。他想起上周在家准备培训课件时,对着电脑屏幕愁眉苦脸的样子——原本的课件里全是数据和理论,比如“某调查显示,72%的家长认为男生应优先选择理工科”“某学校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比男生低30%”,内容很扎实,但总觉得少了点温度,也少了点能让老师们记住、愿意用在自己课堂上的东西。
那天晚上,他坐在客厅里改课件,儿子江逸晨放学回来,背着书包凑过来看了一眼,皱着眉说:“爸,你这课件也太‘老派’了吧,全是字和数据,要是我听,五分钟就得犯困。”江哲当时还不服气,说:“这是给老师培训,又不是给你们学生上课,得严肃点。”
逸晨却摇了摇头,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打开自己的书包,掏出一本笔记本递给他。笔记本里贴着不少便利贴,上面写着各种活动设计:“历史课用‘角色扮演’还原古代人物,比单纯讲生平有意思”“英语课搞‘单词接龙大冒险’,输的人要模仿课文里的对话”“班会课做‘匿名心愿墙’,大家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一起讨论”……每一条后面都画了个小笑脸,旁边标注着“学生反馈:超喜欢”。
“你看,我们现在上课,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有互动、能说话的环节。”逸晨指着笔记本上的“匿名心愿墙”说,“上次我们班开‘青春期困惑’班会,老师让我们把不敢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到墙上,然后大家一起选几个话题讨论,好多同学都说,原来自己的困惑别人也有,比老师单方面讲要有用多了。”
江哲当时拿着那本笔记本,翻了一页又一页,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他想起自己当班主任时,每次开班会,只要是让学生上台发言、做游戏,课堂气氛就特别活跃,可一到讲大道理,学生们就开始低头玩手机、交头接耳。逸晨说的“互动性”,不就是自己一直缺的东西吗?
“那你觉得,性别平等这个主题,适合做什么互动?”江哲放下手里的鼠标,认真地问儿子。逸晨想了想,手指在桌面上画了个圆圈:“可以做个转盘啊,把那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写在上面,转到哪个就聊哪个,这样大家不会觉得是在被‘说教’,反而会愿意说自己的真实经历。”
他还举了个例子:“比如转到‘男生不能哭’,老师可以说说班里有没有男生受了委屈不敢说,或者家长不让孩子哭的情况,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男生就不能哭,情绪表达和性别有没有关系。这样一来,大家都参与进来,记得也牢。”
江哲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当晚就推翻了原来的课件框架,开始设计这个“性别标签大转盘”。他特意查了很多资料,挑选了最常见的八个性别标签,还让逸晨帮忙画了转盘上的卡通图案,逸晨笑着说:“爸,你这是把我的‘课堂创意库’搬过去了啊,以后得给我算‘顾问费’。”江哲当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等培训成功了,给你买最新的篮球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