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裹着花香,漫进市立大学设计学院的展厅。21岁的江逸晨站在展台中央,浅灰色卫衣的袖口随意卷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只陪了他三年的银表。他指尖轻轻拂过衣架上的校服样品,面料是特意选的透气棉,浅蓝、米白、浅灰三种基础色,看起来和普通校服没两样,却藏着他熬了无数个夜晚修改的细节——可调节的魔术贴肩带、内侧缝着防滑条的袖口、裤脚处暗藏的松紧带,连领口的标签都改成了可撕的水洗标,边角磨得圆润,生怕硌到孩子的皮肤。
展台前围满了来看展的学生和老师,有人伸手摸校服的面料,有人拿起样品翻看细节,讨论声像春日溪流般轻快。设计系的李教授走过来,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设计手册,手册里夹着江逸晨大一时的作业,他指着手册上的草图笑:“逸晨,你这‘无障碍系列’,跟大一时那套‘校园休闲装’比,真是不一样了。以前你只想着好看,现在连袖口防滑这种小事都考虑到了。”
江逸晨拿起一件浅灰色校服展开,21岁的脸上带着超越年龄的认真:“李老师,这次是和厂商合作的普通校服系列,要覆盖所有中小学生。之前给特殊教育学校设计的款式,是针对有特定需求的孩子,比如需要穿矫形鞋的孩子,裤脚得留足够空间;这次我把‘无障碍’藏在普通设计里,比如这个可调节肩带,瘦点的孩子能收紧,胖点的孩子能放宽,不用再穿‘晃荡的校服’;还有这个防滑袖口,冬天孩子戴手套写作业,袖口不会往上滑,粉笔灰也不会掉进袖子里,对所有孩子都有用。”
话音刚落,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女生挤到展台前,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设计要点,她抬头看向江逸晨,语气带着疑惑:“江学长,我也是设计系的,之前做过校服设计作业,总觉得‘无障碍’是给有特殊需求的人用的,普通校服需要这么多细节吗?我们平时穿校服,好像没觉得不方便啊。”
周围的讨论声瞬间小了,大家的目光都落在江逸晨身上。他没立刻回答,而是从展台上拿起一件校服,走到女生面前,把袖口翻过来——内侧缝着一圈细细的防滑条,摸起来像软硅胶,不硌手却有摩擦力。“你冬天穿校服写作业时,是不是总觉得袖口往下滑?得时不时拽一下,有时候还会蹭到作业本上的字?”江逸晨的声音温和,带着同龄人的共鸣。
女生愣了愣,赶紧点头:“对啊!尤其是戴厚手套的时候,袖口特别滑,上次期末考试,我因为拽袖口还耽误了几分钟。”
“这个防滑袖口就能解决问题。”江逸晨把袖口展平,“我试了五种材质,最后选了这种软硅胶,既不会磨皮肤,又能固定袖口位置,冬天戴手套、夏天戴袖套都能用。”他又拿起另一件校服,指着裤脚处的松紧带:“还有这个,很多男生喜欢把裤脚塞到运动鞋里,普通校服裤脚要么太松,塞进去十分钟就掉;要么太紧,勒得脚踝疼。我加了可调节松紧带,孩子自己就能拉,想塞裤脚或者放下来都方便,不用再让妈妈缝裤脚了。”
女生恍然大悟,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原来这些细节这么实用!我之前总觉得设计要‘大气’,忽略了这些小问题,现在才明白,好设计是能解决日常麻烦的。”
“这就是我做这个系列的初心。”江逸晨的语气沉了沉,21岁的他虽然年轻,却已经明白设计的温度,“好的设计不是‘区别对待’,而是‘包容所有’。比如这个可调节肩带,不只是适应不同体型的孩子——有次我去小学调研,看到一个胳膊骨折的小男孩,穿套头校服要两个老师帮忙,他跟我说‘要是校服能拉开就好了’,所以我在部分款式加了隐藏式拉链,拉到胸口位置,既能保持校服的版型,又方便穿脱,胳膊受伤或者冬天穿厚毛衣的时候都能用。”
他顿了顿,又指着领口的水洗标:“还有这个,我做成了可撕的。上次去乡村小学,有个小女孩皮肤敏感,普通校服的标签磨得她脖子发红,每天都要哭着让妈妈剪标签,剪不好还会勾坏衣服。这个可撕标签,轻轻一扯就掉,不会留毛边,再也不用怕磨脖子了。”
展台周围的讨论声又热闹起来,一个穿运动服的男生举着手喊:“江学长,你设计这些细节的时候,是不是跑了很多地方调研啊?我上次做设计作业,找用户需求找得头都大了!”
江逸晨笑着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封面印着市立大学的校徽,里面贴满了彩色便利贴,还画着密密麻麻的草图,有些地方用红笔标注着“某小学三年级张明:裤脚要能塞运动鞋,不然跑起来会绊到”“某中学李雪:校服口袋太小,装不下保温杯和笔袋”。“去年暑假,我跑了十个中小学,从市区的重点小学到郊区的乡村学校,跟孩子们聊了四十多小时。”他指着一张画满裤脚设计的草图说,“有个五年级的男生,喜欢踢足球,每次踢球都要把校服裤脚卷起来,卷得太高会掉,太低又绊腿,他跟我比划‘要是能自己调松紧就好了’,所以我才想到加隐藏式松紧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