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午后,阳光透过大学宿舍的窗户,落在江念熙的手机屏幕上。“我家的平等小事”短视频的点赞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从早上的5万到中午的8万,再到此刻的10万 ,评论区里密密麻麻的留言不断刷新,手机震动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却丝毫没有打断她回复消息的节奏。
“念熙,你快看!咱们学校的官微都转发你的视频了,还配文‘用青春视角传递平等力量’!”室友张萌举着手机跑过来,语气里满是兴奋,“还有好多同学在朋友圈晒自己家‘爸爸做家务’的照片,说都是看了你的视频才想起来记录的!”
江念熙笑着抬头,指尖却没停下,在一条“我家爸爸从来都不洗碗,看了视频后,今天主动去厨房了”的留言下回复:“太棒啦!改变从一件小事开始,慢慢就会变成全家人的习惯~”她的回复风格始终带着亲切的温度,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像朋友聊天一样的鼓励,这也是她的视频能引发广泛共鸣的原因之一。
回想起拍摄这条视频的初衷,其实源于一次偶然。上周妇联发起“家庭平等微记录”活动,邀请她分享家里的日常,她本想精心策划一个脚本,却在架起手机的瞬间,被眼前的画面打动——江哲系着围裙在厨房洗碗,水流冲刷瓷碗的声音清脆悦耳;林晚星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脑屏幕和“星光基金”的同事讨论乡村女孩资助方案,神情专注;江逸晨趴在餐桌旁,修改着特殊教育学校校服的细节图纸,偶尔抬头和林晚星交流几句设计想法;江念初则在书桌前剪辑新一期“校园性别友好联盟”的活动视频,耳机里传来轻柔的背景音乐。
“这些不就是最真实的‘平等小事’吗?”江念熙当时心里一动,没有喊停家人的动作,只是安静地用手机记录下这1分20秒的日常。视频里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刻意的台词,只有家人之间自然的互动:江哲洗完碗后,顺手给林晚星递了一杯温水;江逸晨帮江念初调整了电脑屏幕的角度;林晚星看完文件后,主动收拾了散落的纸张——这些细碎的瞬间,却藏着“家务不分男女、追求各有自由”的平等内核。
发布视频时,江念熙只简单配了一段文字:“我家没有‘谁该做什么’的规定,爸爸会洗碗,妈妈会追事业,哥哥会做设计,姐姐会剪视频,我会记录这些小事。平等不是口号,是藏在每天的生活里的。”她没想到,这条看似普通的视频,会在短短两天内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念熙,评论区里有好多人问‘怎么说服爸爸做家务’‘妈妈想工作但家里人不同意该怎么办’,咱们要不要整理一份‘家庭平等小技巧’置顶呀?”张萌看着不断增加的提问,提议道。江念熙立刻点头,拿出笔记本开始梳理:“要简单好操作,别讲大道理,就从日常能做到的小事入手。”
两人一起讨论,从“沟通技巧”到“行动建议”,逐条打磨。比如“少用‘你应该’,多用‘我们一起’”——不说“你应该帮妈妈洗碗”,而是“我们一起洗碗,能快点完成”;“关注家人的付出,及时肯定”——爸爸做了家务,记得说“今天辛苦啦,有你帮忙真省心”;“尊重彼此的选择,不贴性别标签”——妈妈想工作就支持,爸爸想做手工也鼓励。
最终整理出的“家庭平等小技巧”只有五条,却条条贴近生活。江念熙把它置顶在评论区,还特意配上了手绘的小图标——洗碗的盘子、讨论的对话框、加油的手势,让文字更生动易懂。很快,这条置顶评论就收获了上万点赞,有网友留言:“这几条太实用了!我今天就试试跟爸爸说‘我们一起做饭’,之前总说‘你该做饭了’,他都不愿意。”
江念熙的手机从早到晚都没停过,除了回复留言,还要处理各种合作邀请——有母婴平台想请她做“家庭平等”主题直播,有出版社想邀请她把视频里的故事写成书,还有公益组织希望她能参与“乡村家庭平等宣传”活动。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把每个邀请都详细记录下来,计划晚上和家人一起商量,尤其是涉及到公益相关的合作,她想听听林晚星和江哲的建议。
傍晚,江念熙给家里打了视频电话。江哲刚结束学校的课程,看到视频里女儿略显疲惫却依旧明亮的眼睛,心疼地说:“别太累了,回复不过来的消息可以慢慢来,身体最重要。”林晚星则笑着说:“我今天在‘星光基金’的家长群里,好多家长都在说你的视频,有个妈妈说,看了视频后,她老公第一次主动提出‘以后家务我们分工做’,你这视频可比我们开十场讲座都管用!”
江逸晨拿着刚修改好的校服设计稿出现在镜头里:“妹妹,你这视频火了,我的设计稿都没人看了!不过说真的,你用短视频传递平等理念,比我用设计快多了,以后咱们可以合作,我设计‘平等主题’的周边,你拍视频推广,怎么样?”江念初也凑过来:“我把你的视频转发到‘校园性别友好联盟’群里了,各校社团都想借鉴你的形式,拍‘校园平等小事’系列视频,咱们可以一起策划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