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设计工作室的落地窗,落在江逸晨手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校服样品上。浅灰色的外套领口处缝着柔软的麂皮绒,袖口用的是可调节魔术贴,下摆侧边暗藏着隐形拉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是他过去三个月里,往返特殊教育学校八次、修改十七版设计稿的成果。
“逸晨,特殊教育学校的李老师刚打电话,说今天下午可以带孩子们试穿校服,让咱们提前把样品准备好,顺便跟孩子们聊聊穿着感受。”工作室搭档陈阳抱着一摞包装好的校服样品走进来,看到江逸晨还在对着样品调整魔术贴的松紧度,忍不住笑着说,“你这也太较真了,就一个魔术贴,调了不下十次了。”
江逸晨却没停下手里的动作,指尖反复摩挲着魔术贴的粘合力:“你没见过那些坐在轮椅上的孩子,之前穿普通外套,胳膊抬不起来,拉链拉到一半就卡住,有的孩子急得直哭。这个魔术贴必须做到‘用力能粘牢,轻轻一扯就能打开’,不然孩子自己穿脱还是不方便。”
他想起第一次去特殊教育学校调研的场景——脑瘫患儿小宇因为无法灵活弯曲手指,穿衣服要靠老师帮忙,每次都要折腾十几分钟;有听力障碍的朵朵,普通校服的领口太紧,戴助听器时总觉得不舒服;自闭症男孩安安,讨厌衣服上粗糙的缝线,每次穿新衣服都要哭闹很久。
“把每个样品的标签都换成无荧光的棉质标签,再检查下所有缝线是不是都用的包边处理,别让线头硌到孩子。”江逸晨一边叮嘱陈阳,一边把提前准备好的“意见反馈表”放进背包,表格上除了常规的尺寸、舒适度选项,还特意加了“最喜欢的设计细节”“希望改进的地方”等开放式问题,甚至留出了画画的区域,方便不会写字的孩子用图画表达感受。
下午两点,江逸晨和陈阳带着二十套校服样品,准时抵达特殊教育学校。李老师早已在门口等候,身后跟着几个好奇的孩子,其中就有江逸晨上次见过的小宇。
“江设计师,孩子们听说今天能试穿新校服,一早就来教室等着了!”李老师热情地迎上来,接过样品箱,“尤其是小宇,昨天还特意跟我学怎么系鞋带,说新校服肯定不用系鞋带,他自己就能穿。”
江逸晨笑着看向小宇,小宇也怯生生地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期待。江逸晨走过去,蹲下来拿出一套适合小宇尺寸的校服:“小宇,咱们今天试试新外套,你看这个魔术贴,一粘就能穿上,要不要自己试试?”
小宇点点头,在江逸晨的引导下,慢慢抬起胳膊伸进袖子里。当他发现不用费力拉拉链,只要把魔术贴轻轻一粘,外套就穿好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兴奋地对李老师说:“李老师!我自己穿上衣服啦!这个衣服比以前的好穿多了!”
江逸晨看着小宇脸上的笑容,心里像被暖流填满。他伸手帮小宇调整了下袖口的魔术贴,确保松紧合适:“小宇,要是穿着觉得紧或者松,或者哪里不舒服,随时跟我说,我们再改,好不好?”小宇用力点头,小手紧紧攥着外套的衣角,舍不得脱下来。
试穿活动在活动室里有序进行。江逸晨和陈阳分工合作,一个帮孩子试穿,一个记录反馈——朵朵穿上新校服后,摸了摸柔软的领口,开心地用手语比划:“不勒脖子,能好好戴助听器了!”江逸晨立刻在反馈表上记下“领口加宽1.5厘米,适配助听器佩戴”;安安穿上新外套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哭闹,反而主动摸了摸衣服的缝线,江逸晨趁机问他:“安安,这个缝线会不会硌到你?”安安摇摇头,在反馈表的画画区,画了一个笑脸。
有个叫萌萌的唐氏综合征女孩,特别喜欢外套上的小口袋。江逸晨注意到,萌萌的手指不太灵活,普通口袋很难伸进去,便特意在口袋边缘加了一圈弹性布料。“萌萌,你看这个口袋,能轻松把手伸进去,还能放你的小发卡呢!”江逸晨一边演示,一边把一枚小发卡放进萌萌的口袋里。萌萌高兴地拍着手,把口袋里的发卡拿出来又放进去,反复玩了好几次。
试穿过程中,江逸晨还发现了一些之前没考虑到的细节——有个孩子因为脊柱侧弯,普通版型的上衣穿起来后背太紧,他立刻在反馈表上标注“需要定制特殊版型,后背增加活动量”;还有个孩子习惯用左手,外套的口袋位置可以稍微向左调整,方便他拿东西。
“江设计师,您考虑得也太细致了!”李老师看着江逸晨认真记录的样子,忍不住感叹,“之前学校订过几次校服,从来没有设计师像您这样,不仅考虑尺寸,还在意孩子的感受,连标签、缝线这些小细节都想到了。”
江逸晨笑着说:“这些细节对孩子来说其实很重要。比如无荧光的标签,不会刺激孩子的皮肤;包边的缝线,不会让孩子觉得硌得慌。我们做设计,不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舒适地使用吗?尤其是这些孩子,更需要用心对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