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大理,风里带着洱海的湿润与苍山的清冽。陈屿牵着江念初的手,走在大理古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指尖传来的温热让两人都忍不住嘴角上扬。街道两旁的白族民居青瓦白墙,墙上爬满了三角梅,鲜红的花瓣落在肩头,像是为这场旅行添了几分浪漫。
“没想到大理古城这么热闹,比我想象中还要有烟火气。”江念初看着街边卖扎染的小摊,眼睛里满是好奇。摊主是位白族老奶奶,正拿着针线在蓝布上绣着花纹,看到江念初,笑着递过一块刚做好的扎染方巾:“姑娘,试试这个,我们白族的扎染,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
陈屿接过方巾,轻轻披在江念初肩上,帮她调整好角度:“这个蓝色很衬你,跟洱海的颜色很配。”江念初低头看着方巾上不规则的白色花纹,脸颊微微泛红:“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蓝色?”陈屿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上次整理云南乡村女孩的资料时,你说过‘洱海的蓝能让人静下心来’,我就记下来了。”
原来,这场大理之行是陈屿精心策划的。之前两人一起跑云南乡村学校做公益时,江念初总说“等项目不忙了,真想好好看看洱海”,陈屿便悄悄订了机票和民宿——特意选了两家相邻的小院,一间朝南能看洱海日出,一间朝西能赏苍山晚霞,他早就在心里打定主意,要尊重江念初的意愿,在新婚之夜前,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出发前一天,他还去书店买了《大理风物志》,把她可能感兴趣的景点和美食都用荧光笔标记出来,连“喜洲粑粑要趁热吃”“扎染体验店下午人少”这样的细节都记在了笔记本上。
两人沿着古城街道慢慢逛,路过一家卖乳扇的小摊,陈屿立刻拉着江念初停下:“我查资料说乳扇是大理特色,你要不要尝尝?有甜的和咸的两种。”江念初犹豫了一下:“会不会很奇怪?”陈屿笑着买了一份甜口的,递到她嘴边:“试试嘛,不好吃我替你吃。”江念初咬了一小口,乳扇的奶香混合着蜂蜜的甜味在嘴里散开,惊喜地说:“还挺好吃的!你也尝尝。”说着,把手里的乳扇递到陈屿嘴边,眼神里满是笑意。陈屿咬下一小块,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心里比乳扇还要甜——他喜欢的,就是这样自然又温暖的相处。
逛到古城中心的五华楼时,夕阳正好落在楼顶的飞檐上,把木质结构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陈屿拿出手机,拉着江念初站在楼前:“咱们拍张合照吧,留个纪念。”江念初点点头,靠在他身边,手指轻轻拽着他的袖口,看着镜头露出笑容。陈屿按下快门的瞬间,恰好有一阵风吹过,吹起她的头发,画面里满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他把照片设成手机壁纸,心里悄悄想:等以后结婚了,要把这张照片洗出来,放在家里的相册里。
傍晚时分,两人提着买的扎染方巾、手工小饰品回到住宿的小院。陈屿先把江念初送到朝南的小院门口,帮她把行李拎进去,仔细检查了房间的水电、门窗,又指了指隔壁:“我就住那边,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晚上如果怕黑,也可以喊我。”江念初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谢谢你,陈屿哥,你也早点休息。”陈屿笑着点头,直到看着她关上房门,才转身回了自己的小院。
回到房间,陈屿拿出笔记本,在“大理旅行记录”那一页写下:“今天和念初逛了古城,她喜欢扎染的蓝色,爱吃甜口的乳扇,在五华楼拍了合照,她笑起来很好看。”写完,他又翻到前面的“公益计划”页面,补充道:“明天去环海西路时,可以留意沿途的乡村学校,看看能不能为后续的法律支持项目收集些资料,念初肯定会感兴趣。”
第二天一早,陈屿提前到江念初的小院门口等她,手里还提着两份刚买的豆浆油条:“我问了民宿老板,说这家的早餐很地道,你尝尝。”江念初接过早餐,笑着说:“你怎么起这么早?”陈屿挠了挠头:“想早点带你去环海西路,早上人少,风景更好。”两人吃完早餐,租了一辆白色的电动车——陈屿特意选了带后座靠垫的款式,怕江念初坐久了会累。
清晨的洱海格外安静,湖面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和苍山,偶尔有几只海鸥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江念初坐在电动车后座,双手轻轻抓着陈屿的衣角,风吹起她的头发,拂过他的脸颊,带着淡淡的洗发水香味。陈屿放慢车速,偶尔侧过头跟她说话:“你看左边,那片芦苇荡秋天会变成金黄色,肯定很好看。”“前面有个观景台,咱们到那里停一会儿,拍拍照。”
到了观景台,两人站在栏杆边,苍山就在眼前,山顶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江念初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还拉着陈屿一起拍了段小视频,配文“和陈屿哥的大理之旅”。陈屿看着她兴奋的样子,轻声说:“以后咱们每年都来一次好不好?春天来看油菜花,夏天来避暑,秋天来看洱海的蓝,冬天来看苍山的雪。”江念初点点头,靠在他肩上:“好啊,还要带逸晨和念熙一起来,让他们也看看这么美的风景。等以后咱们的公益项目覆盖到大理的乡村学校,还能带着孩子们来这里,给他们讲洱海的故事,讲苍山的历史。”陈屿轻轻握住她的手:“会的,咱们一定会把公益项目做得更好,让更多乡村孩子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