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林晚星已站在“星光教育基金”的筹备办公室里,指尖轻轻拂过墙上的规划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未来三年的资助方向:乡村女孩学费补贴、性别教育书籍捐赠、女教师培训支持,最下方的“首笔捐赠10万元”字样,在晨光里泛着温暖的光。办公桌上,一沓厚厚的乡村女孩调研资料整齐码放,每一页都写满了她过去半年的走访笔记,从云南山区的小学到河南农村的中学,那些渴望读书却面临困境的女孩身影,是她发起基金的初心。
“林老师,基金会的注册材料已经审核通过了!”志愿者小陈抱着一摞文件跑进来,声音里满是激动,“刚才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还说,咱们这个‘专门资助乡村女孩 推动性别教育’的方向特别有意义,他们会全力支持。”
林晚星接过文件,翻开封面,“星光教育基金”几个烫金大字映入眼帘,眼眶突然有些发热。她想起去年冬天跟着丈夫江哲去云南乡村做性别教育讲座的场景——在一间四面漏风的教室里,12岁的女孩小娟偷偷拉着她的衣角说:“老师,我想读高中,可妈妈说‘女孩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当时小娟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成绩单,上面的数学分数是98分,却连一本像样的练习册都没有。也是从那天起,她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要为这些女孩搭建一座“读书的桥”,让她们能顺着桥,走向更远的地方。
“首笔10万元捐款,咱们分三部分用。”林晚星拿出笔记本,上面是她反复修改的资助方案,“5万元给云南、河南的10所乡村小学,每所学校设5个‘星光助学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女孩;3万元用来采购性别教育书籍,给每所受助学校捐一个‘星光图书角’;剩下2万元,用来培训乡村女教师,帮她们掌握更科学的性别教育方法。”
小陈点点头,翻出一份乡村学校名单:“我昨天跟云南的李校长联系了,他说学校有8个女孩因为交不起学费,明年可能要辍学,咱们的助学金刚好能帮到她们。还有河南的王老师,她说想参加性别教育培训,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资源,咱们的培训计划太及时了。”
林晚星拿起一份女孩的资料,照片里的女孩叫阿雅,家住河南周口的农村,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弟弟。阿雅的班主任在资料里写:“阿雅成绩年级前三,尤其擅长英语,却总说‘读完初中就去打工,帮家里供弟弟读书’。”看着这段文字,林晚星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因为是女孩,被亲戚劝“别读太多书”,是父母坚持“女孩也要有自己的未来”,才让她有机会考上大学,做自己喜欢的事。“咱们一定要帮阿雅继续读书。”她在阿雅的资料上画了个五角星,“下次去河南,我要亲自见见她,跟她聊聊未来的想法。”
为了让资助更精准,林晚星还设计了“星光成长档案”,每个受助女孩都有专属档案,记录她们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家庭情况,还有每学期的成长变化。“不只是给钱,更要关注她们的心理和成长。”林晚星解释道,“比如有的女孩可能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自卑,咱们要安排志愿者跟她们定期通信,告诉她们‘你的价值不由性别定义’;有的女孩有特长,比如阿雅的英语好,咱们可以找大学生志愿者帮她辅导,帮她把特长变成优势。”
筹备基金的日子里,林晚星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白天,她要对接乡村学校、联系志愿者、采购书籍;晚上,她要整理调研资料、修改资助方案,还要跟江哲一起讨论基金的长期规划。有天晚上,江哲看到她趴在桌上打盹,手里还攥着阿雅的资料,忍不住心疼地说:“要不先休息几天,别太累了。”林晚星却摇摇头,醒了醒神继续写:“这些女孩等不起,早一天把基金落地,她们就能早一天安心读书。”
让林晚星感动的是,身边的人都在默默支持她——丈夫江哲主动承担了更多工作坊的事务,让她能专心筹备基金;儿子江逸晨把自己的第一笔设计报酬捐给了基金,说“想帮妹妹们买更多书”;女儿江念熙则组织同学收集旧书,整理出200多本适合乡村女孩的读物,还在每本书里夹了手写的鼓励便签:“这本书里有很多勇敢女孩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力量。”
甚至连星辰服饰的张远经理,都主动联系林晚星,说要从校服销售额里拿出一部分,长期捐赠给“星光教育基金”:“逸晨设计的中性校服能帮助很多学生,我们也想为乡村女孩出份力,让她们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机会追求梦想。”
首笔捐款发放的前一周,林晚星带着志愿者和书籍,先去了云南的星光小学。当她把“星光助学金”交到小娟手里时,小娟的妈妈红着眼眶说:“以前总觉得女孩读书没用,现在看到你们这么帮她,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支持她读书。”小娟则抱着林晚星送的《女性成长简史》,小声说:“林老师,我想考大学,以后也像你一样,帮更多乡村女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