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漫过明德中学的红砖墙,16岁的江念熙踩着自行车停在教学楼前,车筐里装着刚打印好的“读书分享会流程表”。作为刚结束中考的毕业生,她本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轻松的暑假,却特意提前返校——今天是学校“性别平等与多元成长”新书架正式落地的日子,也是她筹备了一个月的读书分享会开启的时刻。
推开图书角的门,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浅灰色的新书架上,50本崭新的书籍整齐排列,像一片等待被翻阅的星空。《女性成长简史》的封面印着柔和的暖色调,《无性别育儿》的书脊贴了她亲手画的小太阳贴纸,《女性科学家的故事》被放在中层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压着一张便签:“这里藏着7位女科学家的追梦故事,或许能给你勇气”。图书管理员陈老师正蹲在地上整理书签,见她进来,立刻笑着招手:“念熙,你可算来了!昨天我们把书按你说的分了‘女性成长’‘性别平等’‘多元职业’三个区,你看看还缺什么?”
念熙放下自行车筐里的东西,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书页——纸张带着新书特有的墨香,触感细腻。她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还是初三学生时,抱着厚厚的调研问卷和提案找到校领导的场景:“现在图书角里关于女性成长的书只有2本,72%的同学希望增加‘女生职业选择’‘性别平等’相关书籍,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成长没有固定的样子。”当时校领导看着她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学生反馈,笑着说:“等你中考结束,咱们就落实这件事,暑假让新书和同学们见面。”
如今承诺成真,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藏着她的心血——《男生也可以温柔》是她特意为那些“被要求坚强”的男生选的,《女性建筑师的故事》对应着想走设计路的同学,《青春期性别认知指南》则能帮大家解答成长中的困惑。“陈老师,咱们在每个区域放个‘读书留言本’吧!”念熙突然说,“让同学们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比如‘这本书让我知道女生也能学物理’,后面的人看到会更有动力翻开书。”
陈老师立刻找来三个蓝色封皮的笔记本,念熙在第一本的扉页写下:“每一段文字都是微光,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成长的路”。刚写完,图书角的门就被推开,一群穿着明德中学校服的同学涌了进来——有刚结束中考的同级生,有提前来熟悉校园的初一新生,还有特意从隔壁小区赶来的小学弟学妹,都是念熙在暑假前就约好的“分享会成员”。
“念熙姐!新书真的到啦!”初一的小诺举着刚借的《女性宇航员的太空日记》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我以后想当宇航员,以前总怕别人说‘女生不能去太空’,这本书里说王亚平阿姨在太空授课,太厉害啦!”念熙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等下分享会,你可以把这段故事讲给大家听,说不定能鼓励更多人。”
上午十点,读书分享会正式开始。念熙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围坐在图书角的地毯上,每组面前放着对应区域的书籍和留言本。“今天不用紧张,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说说你从书里看到的、想到的,哪怕只是一句话都可以。”她话音刚落,高一的林晓就举起了手,手里拿着《女性成长简史》:“我读了‘秋瑾追求平等’的章节,以前总觉得‘性别平等’是大道理,现在才知道,以前的女生连读书的权利都没有,我们现在能自由选理科、选喜欢的专业,是很多人努力换来的。”
林晓的话让现场安静下来,初三的小宇抱着《男生也可以温柔》,小声说:“我爸爸总说‘男孩不能哭,哭就是软弱’,上次我考试没考好躲在房间里哭,他还骂我。这本书里说‘难过的时候哭不是错,敢于表达情绪才是勇敢’,我想把这本书带回家给爸爸看看。”念熙立刻递过留言本:“你可以把想对爸爸说的话写在本子上,下次我们可以组织‘亲子读书日’,让爸爸妈妈也来听听大家的想法。”
分享会进行到一半,念熙的哥哥江逸晨提着一个大袋子走进来,里面装着他特意从星辰服饰带来的“校服小周边”——印着校徽的书签、浅灰色的帆布包,还有他设计的迷你校服模型。“听说你们在开分享会,我来当‘特邀嘉宾’!”逸晨笑着把帆布包分给同学们,“以后大家去图书角看书,就能用这个包带书,上面的校徽还是念熙帮我设计的呢!”
看到哥哥来,念熙更开心了,拉着他坐在身边:“哥,你给大家讲讲,当初你设计中性校服时,有没有遇到‘男生不能穿浅灰色’的质疑?”逸晨点点头,拿起一本《性别平等从小事做起》:“当然有!有人说‘浅灰色是女生颜色’,但我觉得衣服没有性别,舒服、合适才最重要,就像这本书里说的‘平等不是让大家都一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选自己喜欢的’。现在5所学校都在用我设计的校服,很多男生说‘终于不用穿紧绷的裤子了’,这就是改变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